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學海泛舟俞思義︱學習詩詞偶得(三十四)

[關于平頭詩]

“平頭”源于南朝沈約的四聲八病。所謂平頭就是五言詩的出句和對句前兩字都是平聲,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失對。而清朝以後有人發現唐詩中有不少四平頭的“失誤”。這四平頭與八病中的平頭意思不同,并不是指音律上的毛病,而是專指遣詞造句的“毛病”。準确地講,是指律詩四聯,特别是颔聯、頸聯四句開頭第一個音步的詞都使用了同一詞性或同一結構。實際上說的是同頭。不能四平頭是清朝人增加的規則。清規戒律越來越多。而唐詩沒有這條規則,四平頭的詩句很多。

如:唐·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貶潭峽》:嗟君此别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谪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颔聯頸聯開頭“巫峽、衡陽、青楓、白帝”連用四個地名,四平(同)頭。

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庭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栖息一枝安。

颔聯頸聯的“永夜、中庭、風塵、關塞”皆為名詞,四平(同)頭。

唐·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颔聯頸聯的“錦江、玉壘、北極、西山”四個地名,四平(同)頭。

唐·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海内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惟将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颔聯的“西山、南浦、海内、天涯”都是名詞,四平頭。

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進大明宮之作》:绛帻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诏,佩聲歸向鳳池頭。

颔聯頸聯的“九天、萬國、日色、香煙”均為名詞,四平頭。

唐·方幹《山中言事其二》:日與村家事漸同,燒松啜茗學鄰翁。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戶涼生薜荔風。書幌晝昏岚氣裡,巢枝俯折雪聲中。山陰釣叟無知己,窺鏡撏多鬓欲空。

池塘、窗戶、書幌、巢枝皆名詞,四平頭。

再如:宋·陸遊《雪中》:春晝雪如簁,清羸病起時。迹深驚虎過,

煙絕闵僧饑。地凍萱芽短,林寒鳥哢遲。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殘棋。

颔聯頸聯的“迹深、煙絶、地凍、林寒”結構相同,也為四平(同)頭。

宋·趙昌父的《梅花》詩:平生欠汝哦詩債,歲歲年年須要還。未至臘時先訪問,已過春月尚跻攀。直從開後到落後,一問山間與水間。卻笑淵明賦歸去,庭柯日盼自怡顔。

中間兩聯各句開頭“未至、已過、直從、一問”均為偏正詞組的副詞語,亦為“四平頭”。

我們不妨再認真讀一讀毛主席《長征》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寒韻),萬水千山隻等閑(删韻)。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寒韻)。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寒韻)。更喜眠山千裡雪,三軍過後因開顔(删韻)。關于用韻的問題在《鄰韻》等文中已有論述,這裡不再贅述。按四平頭之說,“五嶺、烏蒙、金沙、大渡”皆地名。可見毛主席等前輩早将這類“規則”抛棄不用。

END

作者簡介

俞思義,1933年生,在中學教學語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學普通邏輯等21年。從南京曉莊學院退休。

我的昵稱是集義所生。六歲時讀私塾,先生為我起了“集生”為“字”。這個“字”源于《公孫醜章句上》,公孫醜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時,孟子所說的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氣必須積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義才能生成,而不隻是行一事偶合于義,便可取得的。我用“集義所生”作為昵稱,也是一種紀念吧。

學海泛舟俞思義︱學習詩詞偶得(三十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