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老街文化的“尋根”之旅

美味的糕點、精巧的手工藝品、曆史悠久的建築……老街就像一座等待挖掘的寶庫。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整合老街文化資源,打造以“老街文化”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感受老街的“縷縷鄉情、熠熠鄉藝、甜甜鄉曲、濃濃鄉俗”,體驗真實情境中的綜合學習。

被譽為“南京後花園”的高淳,有一條曆史悠久的老街——高淳老街。高淳老街承載的曆史記憶、文化底蘊、藝術内涵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産,就像一壺百年陳釀,以其獨特的韻味和魅力,散發着誘人的醇香。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與高淳老街毗鄰而居。基于地域文化背景,學校以傳承“老街文化”為價值追求,将“一切為了兒童有根的生長”确立為學校的文化主張,緻力于培養“有家鄉情、有責任感、有求知欲”的學生。于是,“老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老街文化的滋養和學校育人理念的推動下應運而生。學校努力探尋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創新精神等核心素養落地的有效實施路徑。

構建整體實施方案

徜徉在校園,處處都洋溢着老街的文化氣息:它附着在刻滿了非遺項目和民風民俗文字的四廊五道上,盡情彰顯着吳風楚韻;它藏匿于11個主題園的青磚小瓦、飛檐翹角、亭台小池,無聲訴說着江南的含蓄韻味;它鑲嵌在陳列着《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的55柱和68梁間,潛移默化地浸潤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充盈在教室、工作坊、展示館、主題館中,引領着學生走進老街、探尋老街、傳承老街文化。學校如同一座老街文化迷你研究院,所有的文字、畫報、手工、廊道、亭台、場館,滿載着老街文化元素,飛入了學生的眼中、指尖、心裡。

課程以“3軸12主題”為整體架構:3軸分别為區域軸、形式軸、文化軸,區域軸包括高淳老街、江蘇老街、全國老街、世界各地唐人街等,形式軸包括攝影、書畫、詩文、工藝等,文化軸包括老街建築文化、老街民俗文化、老街飲食文化、老街曆史文化、老街生态環境文化等;12主題分别為老街厚重曆史文化、老街璀璨名勝文化、老街獨特飲食文化、老街典雅建築文化、老街多彩民俗文化、老街淳樸方言俚語文化、老街卓越名人文化、老街民間藝術文化、老街精美手工藝文化、老街悠遠典故文化、老街傳世詩詞書畫文化、老街文化傳承與保護等。

為了讓課程得到更好的校本化實施,學校在一、二年級開設專門的老街文化課程,在三、四、五年級以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形式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學生的知識學習逐漸形成整體有序的結構,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整體化。如在“尋根:老街璀璨名勝文化”主題學習中,學生走進高淳老街楊廳,用文字描繪建築藝術的雅緻,用語言講述建築風格的獨特,用畫筆勾勒建築線條的優美,将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進行融合;學生用繪制導遊地圖的形式,記錄老街每一處名勝古迹,在地圖上标注準确的景點位置、路程的數據信息,配以簡短文字介紹,将數學學科、美術學科、語文學科等進行融合;學生還會給外國遊客做導遊,跟老街藝人學唱方言童謠,跟老街手工師傅學做老虎鞋、羽毛扇、木雕等技藝,巧妙融合英語、音樂、勞動、體育等學科。

在積極探索老街文化與國家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學校設計了一系列适合學生需求、彰顯學校課程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微課程,如縷縷鄉情、熠熠鄉藝、甜甜鄉曲、純純鄉音、濃濃鄉俗、悠悠鄉史、醇醇鄉味等,都是富有淳樸風、鄉土味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微課程。

尋根舌尖上的老街

課程倡導主題式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醇醇鄉味”系列活動中,學生對老街的糕點很感興趣,于是進一步以“尋根舌尖上的老街——糕香四溢”為主題開展深入探究。

首先,學生成立研究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活動小組,包括尋源小組、文化小組、經濟小組、工藝小組、宣傳小組等,從不同方面深入探究老街的糕點飲食文化。其次,各小組明确組員的職責和分工,制訂小組活動計劃:“尋源小組”從老街糕點的起源、曆史、傳承等方面開展探究,撰寫調查報告;“文化小組”從糕點的寓意、文化内涵等方面進行挖掘,了解糕點背後的文化底蘊;“經濟小組”從老街糕點給家鄉人民帶來的經濟效益入手,撰寫營銷策劃書;“工藝小組”親身實踐,學習糕點制作,了解糕點的制作工藝;“宣傳小組”制作老街糕點文化宣傳名片、海報,撰寫非遺申請報告。最後,各小組分步驟實施,将實施過程和收獲進行彙報總結。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親身體驗、小組合作等探究方式對“老街糕點”有了更為全面、深層的認知,了解到老街糕點種類衆多,有雲片糕、麻玉糕、軟香糕、芙蓉糕等,以及“糕”與“高”諧音,蘊含“吉祥”“進步”“高尚”等美好的祝福;知道了高淳民間每逢結親、婚嫁、造房、遷居、生育、祝壽等喜慶日子就會送糕點的習俗,取“人心向高”“步步高升”之意;見識了有100多年曆史的老街馬家糕點,親手體驗制作老街糕點的過程,認識到尊重、傳承傳統工藝的重要性。

學生經曆探究過程,在實踐中不斷提出更有價值的現實問題,培養自主意識、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尋根指尖下的老街

制作布鞋是高淳民間的傳統工藝,明清之際就已名聞遐迩。學校将老虎鞋的制作引入美術課堂,在“熠熠鄉藝”主題下開展“尋根指尖下的老街——魅力老虎鞋”活動。心靈手巧的學生在教師搜集好的鞋樣裡,精心地選用色卡紙、毛線、小碎布等材料,将一雙雙老虎鞋制作得栩栩如生。

“在跟随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一雙看似簡單的老虎鞋制作起來非常費時費力。首先要拿出一塊紅布,剪出虎頭的樣子,接着在左右兩邊各繡出一隻虎眼,在中間偏下繡虎鼻,鼻子下面的虎嘴不必繡出,隻要在嘴的位置釘上兩绺虎須,将嘴的部位遮住。鼻子上面一點,需要繡一個‘王’字。”制作了一雙老虎鞋的學生感歎道,原來一雙小小的鞋子要經曆這麼多工序、花費這麼多心思,“虎眼内黑外白,白色的部分可以是套在黑色外面的白環,眼睛的外側繡上眉毛。‘王’字要用金色絲線來繡,虎須可以用黃、紅、綠來勾畫,還要繡上虎毛、虎耳等,最後在虎頭上面添加點裝飾才算大功告成。”在互動體驗中,學生實實在在了解了一雙布鞋的完整制作流程,在“玩”的基礎上真真切切體驗了民間手工藝,不知不覺走上了老街文化的尋根之旅。

另一個學生也發出這樣的感慨:“制作老虎鞋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複雜煩瑣的工藝制作過程,如果沒有一點耐心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隻有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練習和打磨,才能盡善盡美。每一雙老虎鞋都是滿滿的祝福,代表的更是背後手工技藝傳人對傳統手工藝術和工匠精神的傳承發揚,我們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

利用老街上的傳統手工藝引導學生體驗民間藝術的方式還有許多,比如剪團花、捏陶土、刺繡針、納鞋底等,這些微課程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傳統民間藝術在學生指尖之下熠熠生輝。

尋根唇齒間的老街

課程的建設離不開教師,教師從文化底蘊、工藝傳統等方面探尋老街的文化根脈,以個性特長跨越任教學科的桎梏,突破不同學科的藩籬,創設跨學科融合課堂,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尊重。

比如,“讀童謠、編童謠”活動便融合了語文、音樂、美術等多個學科。第一個10分鐘由語文教師帶領學生正确朗讀童謠,初步感受方言童謠的特點和趣味;第二個10分鐘由音樂教師現場教學,通過吟唱高淳童謠讓學生感受方言童謠的魅力;第三個10分鐘由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家鄉的傳統工藝制作,提升學生對童謠内容的興趣;最後一個10分鐘由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創作童謠。由于前面的鋪墊充足,因此不少學生隻需要3分鐘左右便完成了自編童謠。比如,“一個胖子爸爸,買來兩盆粑粑,兒子三口扒扒,全家笑得哈哈”“羽毛扇子白洋洋,摸到手上暖綿綿,扇起風來涼淘淘,方便涼快人人愛”等,都顯得趣味十足,讓人聽得捧腹大笑。

通過多個學科的融會貫通,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感受了新課堂的魅力,開啟了鄉土之根、親情鄉情之根。還有一批能說會道的“老街小導遊”,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從謹小慎微到落落大方,被稱為“行走的老街文化小百科全書”,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在實踐中收獲了成長。

探索多元評價方式

學習方式的變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方式的變革。學校将“為了學習”和“為了可持續發展”作為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學校提出“尋根老街文化”60項微行動的主題研究性學習和多元評價機制,每個年級10項。以“我是老街非遺文化代言人”系列主題為例,一至六年級分别安排了老街布鞋、老街羽毛扇、東壩大馬燈、高淳跳五猖、高淳方言、高淳四寶等微行動,同時研制“尋根課程學習卡”,每一項微行動确定相應的評價細則,評價按照“規劃與引領—整理與建檔—評價與反饋—展示與表彰”的流程實施。

學生以成長檔案袋的形式記錄成長軌迹,搜集體現成長的書畫、手抄報、剪紙、攝影作品、參與活動的圖片及視頻、獲獎證書等過程性材料,記錄自我成長軌迹。評價階段通過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綜合評價等方式,評選出優秀檔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質兒童、老街文化優秀班級等獎項。

課程整合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學校努力突破固有的模式和框架,深入挖掘學科教學内涵進行滲透教學,開發出底蘊深厚的多元特色課程,以不同課型彰顯學校的特色課程文化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增強課程意識,提升開發、實施特色課程的能力,為學生架構更豐盈、更完善的學習模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高淳老街不可磨滅的内涵實在太多——美輪美奂的建築造型、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齒頰留香的美食特産……房屋飽受歲月洗禮或許漸有殘損,但技藝經過年歲的磨煉隻會更加精進。學校将繼續深入挖掘區域優秀文化之“根”,在老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中不斷探索、持續精進,向着更高更遠的目标闊步前行。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21日第4版

作者:孔夢越 趙紅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