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天都像是前一天的複刻,你是否會對生活感到厭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一串清單,每天都是固定的事情,都有固定的工作,每一天都在重複,如同機械。然而,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巴克曼說:
“到了一定年齡,人生的所有疑惑幾乎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在《清單人生》裡,巴克曼用一個63歲的女子對生活做出的選擇和改變來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你去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你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不要說身不由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一大堆事情不得不做,但無論如何,你随時都可以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隻要你願意,你就可以。
01在巴克曼的小說《清單人生》中,女主人公布裡特·瑪麗63歲,離異,她需要一份工作。故事就從她外出找工作開始。勞動就業辦公室裡,一個女孩接待了她。正當退休的年紀,但誰也不能說,一個63歲的女人,就不能有一份像樣的工作。畢竟,年齡,隻是一個符号。隻要她想,就沒什麼不可以的。即便她已經四十年沒有外出工作了。一輩子都在照顧家庭,活到這個歲數,她突然想從家裡走出去了。起因是,她看到報紙上一則新聞。一個女人在家裡默默去世,過了兩周才被發現,沒吃完的飯,就那樣擺在桌子上。死因一欄寫道“自然死亡”。布裡特·瑪麗顯然想到了自己。她不希望有一天,悄無聲息地死在公寓裡,無人知曉,隔了好久才被發現。“她沒有孩子,沒有丈夫,也沒有工作,沒人知道她在哪裡。如果她有工作的話,同事會注意到她沒去上班的。“人有時候害怕的,不是忍受孤獨,不是老無所依,甚至都不是死亡,而是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人記得自己。
02說起布裡特·瑪麗,就不得不說說她的清單。她有許多清單,還有一張記錄所有清單的清單,以防萬一她突然死掉,或者忘記買小蘇打之類的。清單可以帶給她安全感和秩序感。相比身邊的人,清單于她而言,倒更靠譜一些。這麼多年,她一直過着循規蹈矩的生活,嚴格按照清單辦事。她每天很早起來,洗漱,清掃廚房,往陽台的花盆裡撒小蘇打,把所有窗戶都擦拭一遍。在她的維護下,床罩始終整齊方正,陽台窗明幾淨。餐具抽屜裡,叉子、刀子、勺子,必須按照這個順序擺放。在她的世界裡,刀叉的排列,需要遵循既定的規則,如同日子需要一成不變地過去下那樣。她視遵守規則為正常,反之,則不正常。按照她的邏輯,隻有正常的生活,才是體面像樣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就得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喜歡用菲克新(一種清潔劑的品牌)。如果家裡沒有常備一瓶菲克新,她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完整。她從未用過菲克新以外的清潔劑。自打小時候在父親的晨報上,看過菲克新的廣告,她就對菲克新一見鐘情。那則廣告的畫面是這樣的:一個女人站在幹淨的窗戶向外張望,下面寫着“非克新帶您看世界”。她喜歡那張圖,等到她長到擁有自己窗戶的年齡,她就開始使用菲克新,每天擦拭,雷打不動。“因此她從未遇到過看世界方面的問題。隻是這個世界沒有看到她。”你沒法改變布裡特·瑪麗看世界的方式,一旦她對世界形成了固定的看法,誰都别想改變她。她從來不評判任何人,不喜歡說三道四。她也不喜歡随心所欲。或者說,是從未有過那樣的體驗,于是從未形成随意的習慣。不管在家還是外出,喝咖啡一定要墊上杯墊,這是必須的,因為她不想弄髒桌子。她害怕死亡,也讨厭旅行。每次出門前,丈夫都得足足等她二十分鐘,嫌她磨蹭。她則不慌不忙地說:“出門之前不收拾床怎麼行呢,肯特?要是我們死在外邊怎麼辦?”即便真的出了意外,她也希望,别人看到她的房間是幹淨利落的樣子,而不是堆滿塵埃。她總以為一切幹幹淨淨、井井有條,生活就不會出亂子。但生活亂套的時候,也不會跟她打招呼。那時候,就連她鐘愛的菲克新,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此時的她,靠外在的規律來搭建内心的秩序,因此她看見的,總是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
03布裡特·瑪麗的丈夫是個企業家。結婚後,她放棄了工作,主動承擔起家務,且幫助丈夫打理他的公司。她照顧孩子(具體說,是肯特和前妻的孩子),将家裡收拾得體面像樣。每件物品用完之後,她都務必要放回原位收好。但肯特通常找不到一個剃須刀,或是一條腰帶,總會拖着長音吆喝,喊着她的名字。除了歸置物品的習慣使然,有些時候,她整理收納,僅僅是因為喜歡聽丈夫叫她的名字。她沒有自己的交際圈,他是她的唯一。她曾撫養過兩個孩子,而孩子們逐漸長大了,也不怎麼回來看她。丈夫出軌了。一開始,她還會幫他清洗帶有香水味的襯衫。她不喜歡噴香水,一切早就心知肚明,但生活照舊。她沒有拆穿,然而,當肯特心髒病發作,那個女人打來電話時,她就不能再假裝她不存在。她帶着一件有香水味的襯衫和一顆破碎的心,離開了那間病房。過去一段時間,她常常在傍晚六點準時吃晚餐,然後整晚坐着等肯特。諷刺的是,她努力打理得有條不紊的家,一顆赤誠的心,到最後卻什麼也留不住。少了愛、溫暖、陪伴,就少了很多東西,家不再像個家。畢竟,“家”和“住處”,還是有很大區别的。并非布利特·瑪麗不願意去期待什麼,隻是某天早晨醒來,她突然意識到所有的期待都過了保質期。不知道什麼時候,肯特的眼裡沒有她了。就像不知什麼時候,你經常擦拭的物品上,也會不知不覺沾染了灰塵。“灰塵是在看不見的時候積累起來的,而你得學會抑制灰塵積累的過程。”她記得他曾經在乎過她,但那隻是曾經。“我們沒辦法預測愛情什麼時候開花,直到突然有一天,你醒來時發現它已經開花了,愛情的花朵枯萎起來也是這德性——突然有一天,你發現為時已晚。”肯特的夢想很大,而她的夢想,就是把家裡盡可能收拾得體面,幫助他完成他的夢想。他的世界很大,而她的世界很小。說起來,布裡特·瑪麗倒也并不那麼悲觀,也不十分樂觀,隻是相對平靜地接受着發生的一切。她靠自己營造起來的秩序感活着,日子倒也勉強過得去。“人在孤獨的時候難以認清自我,尤其在你總是為别人而活的情況下。”世界看不見她,一如她也看不見更廣闊的世界。
04如果回溯一下布裡特·瑪麗的原生家庭,大抵就明白了,她這種卑微隐忍的個性,是如何造就的。她有個不幸的原生家庭。幸與不幸,有時候是相對而言的,之所以說不幸,是因為她恰好是不被父母所看見和重視的孩子。想想看吧,如果一個人入不了别人眼,大概率做什麼都是錯的。何況是朝夕相伴的父母呢。她從不曾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對别人的看法,她要麼壓根不關心,要麼太在乎。她曾有個姐姐,名叫英格麗德,從小,父母眼裡隻有姐姐,看不到她。布裡特·瑪麗早就習慣了給姐姐當背景,從未有過非分之想。如果姐姐注定要精通外面的世界,那她就做些自己擅長的事,比如,打掃衛生,收拾房子。那年,一輛綠皮卡車,撞上了父母的車,姐姐生命征象不足以得救。而布裡特·瑪麗因為系了安全帶,被救下來了。母親曾多次提醒英格麗德,乘車要系安全帶,都被她當作耳旁風。布裡特·瑪麗總是主動系上安全帶。她總是不需要提醒,就能做好每件事,僅僅為了讓母親可以注意到自己。但那次事故之後,她在家裡的存在感,簡直等同于空氣。在母親眼裡,應該被救下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姐姐。姐姐被安葬後,父親回家越來越晚,母親變得沉默寡言。家裡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談論。布裡特·瑪麗不停地洗啊,刷啊,她多希望有一天,母親會對她說:
“你把家裡打掃得真幹淨啊。”但那件事遲遲沒有發生。就連布裡特·瑪麗自己也一度認為,該活下來的人不是她。盡管活下來了,可她一輩子都在害怕突然死掉。她很愛姐姐。之前姐姐在的時候,她每天早晨為姐姐綁頭發。姐姐都會誇贊一句:“謝謝你,你綁得很好,布裡特!”布裡特·瑪麗覺得,如果有一個可以真正看見自己的姐姐,還需要奢求什麼呢?姐姐離開後,一并帶走了這個家對布裡特·瑪麗而言最後一絲溫情。她喜歡花花草草,喜歡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它們讓它想起自己的姐姐。她日複一日拯救無家可歸的植物,以此紀念她沒有能力拯救的姐姐。她努力地幹活,把家裡收拾得幹幹淨淨,但她無論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不被看見的事實。“為别人而活的人遲早都會習慣。”某些習慣一旦形成,會伴随很久。她喜歡站在一塵不染的窗戶前,從陽台上看外面的世界。“街上那麼多汽車、房子和人都陪着你,你既屬于他們,又不屬于他們,這就是陽台最大的妙處。”後來,布利特·瑪麗嫁給了肯特。愛情和婚姻的相繼到來,身份的轉變,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些快樂。但快樂往往稍縱即逝。她一如既往地努力為家庭付出,生活并沒有什麼本質的改觀。她愛自己的丈夫勝過自己。“她希望這個人每天回家之後,走在拖幹淨的地闆上,享用熱騰騰的晚餐時,偶爾能發掘她的努力。”但諷刺的是,光有愛是不夠的。忙于事業的丈夫,似乎并不那麼關心,家是否被努力經營過。童年的愛與歸屬感等需求不被滿足,這種匮乏或可伴随一生。面對親情和愛情,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親密關系,布利特·瑪麗一直都在讨好,但這份讨好,恰恰成了她的枷鎖,畫地為牢,将她困于方寸之間。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了就有結果。一味地降低自尊去迎合别人,隻會低到塵埃裡,而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不被善待。當偏見産生,你沒法改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樣子,也無法持續滿足他人的期待。
05布裡特·瑪麗找到了一份工作,她被安排的工作在博格,一個偏遠小社區。不巧趕上經濟危機,博格當時一派蕭條。一座已經廢棄的足球場、一所關掉的學校、一家停業的藥方、一家歇業的賣酒商店、一處關閉的醫療中心、一家倒閉的超市、一家關門的購物中心。此外,就是一條朝着兩個方向無限延伸的漫漫長路。整個社區,周身彌漫着安靜與荒涼之氣。唯有一所娛樂中心,因暫時沒人顧得上處理關門事宜,尚未正式歇業。一所尚未歇業的娛樂中心,總得有個人看管着。布裡特·瑪麗就這麼撿到了個工作機會,一份薪酬低微的臨時崗位,随時還有可能失業。但她還是驅車去了。一個四十年沒和外部世界聯結的人,她在嘗試突破自己。剛到博格那天,運氣确實不怎麼好。車爆胎了。那天,也是她第一次使用了五年都未使用過的手機,主動打電話給勞動就業局的人,咨詢修車及清潔工具事宜。在那之前,她僅僅用家裡的座機給肯特打過電話。可事情還沒問清楚,她就被一隻迎面飛來的球狠狠地砸中了腦袋。醒來後,她躺在一間既是披薩店又是醫療中心兼郵局的房間的地闆上。有人低頭對她說話,人們以為她挂了。而她迷迷糊糊醒來,更關心的則是,地闆髒不髒。那一瞬間,她莫名其妙也想到了丈夫的背叛。但很快,她的思路又回到現實,和感到詫異的圍觀者繼續交談。一個坐輪椅的女人和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姑娘,合力将她扶起來。博格這個地方,留給她的第一印象,一點也不好。然而不管怎樣,那天起,她已經從曾經的小世界裡,向前跨越了一大步。走出去,去遇見,去經曆,哪怕一路颠簸,世界的模樣,也漸次在你眼前鋪陳開來。人就是這樣,當你真正想去改變自己,并願意付諸行動的時候,改變才會開始。
06
“布裡特-瑪麗從來沒有什麼計劃,她覺得有信念和愛就足夠了。後來的事實證明,隻有這兩樣是遠遠不夠的。”自從試着走出去後,試着接受新的東西,她不知不覺改變了很多。從前刀叉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生活裡自然也少不了它們。如今,她可以勉強自己在沒有刀叉的情況下用餐。從前組裝家具,修理東西這些事情,都是肯特幹的。而離開肯特,她學會了自己組裝宜家家具,自己修理咖啡壺。從前她沒有社交,除了丈夫肯特,她其餘的時間都在圍着家轉。她對外界一無所知,當然,于外界而言,她的存在感也低到了極點。而到博格以後,她不得不與更多人打交道,也結識了好幾個新朋友。從前隻用座機打電話給肯定,到了博格以後,她那隻沉睡了五年的手機,也派上了用場。從前家裡沒有一瓶菲克新,她甚至覺得人生不完整。而到了博格後突然發現,菲克新早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停産了。63歲的她,在這個窮鄉僻壤,透過娛樂中心的廚房窗戶凝視博格,她懷念着菲克新,懷念着小時候父親報紙上的廣告教給她的世界觀。她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她看似被動接受着一些事情,也被動改變着自己。這終究比一成不變要好些。至少不是自己一成不變地,去被動接受周遭世界的變化和打擊。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有時候看似穩定的、安全的,可能恰恰是我們需要突破的舒适區。而那個改變産生的不适,則為成長提供了契機。因為每一次成長,都意味着打破了那個原有的封閉的、狹隘的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大一點的世界。
07在博格,有一群叛逆少年,他們鐘愛足球。但沒有什麼踢球的條件,也沒什麼地方可玩兒。議會關了球場,賣了地皮,解散了球隊。孩子們倔強地認為:“隻要我們還在這兒,我們還是一個球隊!”沒有球場,不意味着不能踢球。糟糕的環境,也限制不了孩子們的興趣。盡管他們是被球隊刷下來的,大部分孩子球技都很糟糕。但他們喜歡足球,在孩子們内心,足球就意味着夢想。不是因為看見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喜歡并堅持,才會看見希望。他們勇敢、義無反顧。布裡特·瑪麗對球技一竅不通。但她看似冷淡疏離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溫暖的心。如果孩子們需要,她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一切就那樣變得真誠溫和起來”。向來愛幹淨的她,允許孩子們在她的房子裡看球賽。博格唯一的警察斯文,他為布裡特·瑪麗送來自己做的藍莓果醬,表達對她的歡迎。布裡特·瑪麗活了大半輩子,努力讨好,也不被身邊的人看見,而博格這座陌生的小鎮,卻給了她最樸素的溫暖。同時,她也給博格帶去了溫暖。她間接照顧了那些孩子們,孩子們也給了她陪伴。孩子們叽叽喳喳看球賽的時候,踢球砸到她的小男孩,向她真誠道歉了。博格沒有理發師,布裡特·瑪麗就勉為其難,為有需要的小孩理發。她幫孩子們清洗換下來的球衣。她也漸漸習慣着這群孩子的陪伴,以及熱心腸的警察斯文時不時的好意。斯文處處照顧她,也不會催她,布利特·瑪麗發現,自己喜歡這種不被催促的感覺。在斯文的幫助下,她租到了比娛樂中心環境更好的房子。她終于有地方放置她的陽台植物了。布裡特·瑪麗覺得,光憑這一點,她簡直能夠容忍全世界。一個人如果自己都看不見自己,那就不要怪整個世界看不見她,當她自己看見了自己,世界也對她睜開了眼睛。
08一天早晨,布裡特·瑪麗從敲門聲中醒來。“我們想問問您願不願意今晚和我們一起吃飯。”“不知道您願不願意當我們的新教練,訓練我們的足球。”“鎮上辦了個什麼狗屁淘汰賽,議會組織的,任何球隊都可以參加,但必須得有教練。”博格的小鎮上,沒有比布裡特·瑪麗更合适的教練人選了,因為别人都沒時間。布裡特·瑪麗嘴上說着自己不懂足球,轉身就對這件事認真起來。咨詢勞務局的女孩,該如何訓練足球,是否需要一份寫着名字的清單,訓練的時候是否先點名……論足球她或許一無所知,但論清單,或許沒人比得過布裡特·瑪麗。恰恰是這份儀式感,讓孩子們的訓練看起來更加重要。相處了一段時間,和孩子們漸漸熟悉了,布裡特·瑪麗和孩子們、身邊的人互相了解更多。原來每個人,或大人,或小孩,都有各自的故事。梵高先生曾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隻看到煙。但是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從前總被丈夫嘲笑沒有幽默感的布裡特·瑪麗,也學會了偶爾講笑話。從前在熟悉的地方,她做什麼都不被看見,而如今在博格,人們明目張膽地表示需要她。孩子們需要她來訓練一支球隊。而憨厚的警察斯文,家裡需要一位女主人。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一個總被無視的人,哪怕隻被偶然看見一次,心裡也會燃起火花。
09布裡特·瑪麗逐漸在習慣着博格的一切。有一天,肯特拄着拐杖出現在博格。“家裡沒有你簡直亂套了!”他想挽回布裡特·瑪麗,而她,也是那時候,才開始認真回顧自己的一生。她發現過去那麼多年,她從未将自己的内心感覺放在第一位。她發現自己從前并不真正了解肯特。在博格的日子,比她從前在家裡更快樂。“有時候,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肯特想帶她回去,僅僅是需要她繼續打理家庭,幫助照顧他,但那份需要,與愛無關。布裡特·瑪麗向大家解釋:“任何人都會犯錯……不能因為一個錯誤就徹底否定一個人。”跟他回去,生活當然可以回到原來的樣子,但沒有人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她沒有回去,而是繼續當自己的教練。回的去的是生活,回不去的,是人生。
10為了參加杯賽,孩子們的球隊逐漸開始接受一些正規訓練。他們踢球更賣力了,俨然一支訓練有素的球隊。舉行杯賽的那天,一向蕭條的博格,突然出現了交通堵塞。車水馬龍,有時候意味着一座城市又恢複了生機。當其中一個孩子進球時,布裡特·瑪麗激動地大喊出來,腳跟也離開了地面。她覺得,就憑這一點,一個原本并不喜歡足球的人,也足以愛上足球。杯賽最終以2:2結束,這是很久以來,博格唯一一次沒有在足球比賽中輸掉。布裡特瑪麗幫孩子們清洗沾了血的白球衣。“我一輩子都不會弄懂你們為什麼那麼喜歡足球,喜歡到連命都不要了。”球隊中唯一的女孩薇卡說:“您從來沒像我們愛足球那樣愛過什麼嗎?”布裡特·瑪麗告訴女孩,她曾經想去巴黎。但是現在年紀大了,不适合去巴黎了。女孩問她:“巴黎年紀多大?”
布裡特·瑪麗想不出一個更好的答案。她想到醫院病床上躺着的幾個孩子,他們為了進一個球,拼得頭破血流。杯賽結束後,布裡特·瑪麗也打算離開博格。當她向勞務中心的女孩打電話辭職時,女孩對她說:“您知道為什麼即使整天聽垃圾話,我也要留在這兒工作嗎?”“我母親幹了一輩子社會服務工作,她總是說,在這些成堆的垃圾話裡面,在垃圾山的中間,你總能發掘出一個陽光燦爛的故事。就憑這一點,這份工作也值得做。”“您就是我的陽光燦爛的故事,布裡特·瑪麗。”當一個人真正去熱愛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算世界是黑暗的,她也會是一束光。
11故事的最後,布裡特·瑪麗沒有重返那個束縛她大半生的家,她坐進一輛車,平生第一次,徑直向前開去,她要去巴黎。孩子們湊錢,為她加滿了全程的油。“我們按照路程長度準備的,足夠您開到巴黎。”“還能再開回來。”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你已經多大年齡毫無關。你去,或者不去,巴黎都在那裡。熱愛的事,有時候也毫無道理,僅僅是熱愛。孩子們為她的車廂加滿了油,目送她離開。曾經,她的理想是待在家裡,過一成不變的日子。而那一刻,她決定出發,為了一個年輕時被擱淺的夢想,為了不再年輕但依然想找回的失去的自我。這個世界的限制和束縛很多,而最根本的,要數自我觀念的限制。每個人都會變老,也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生命終點。但活着,可以熱氣騰騰的,為了一些不死不滅的堅持。世界很大,不是隻有一面。道路萬千,不一定都是直線。被他人看見很重要,不被看見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看見自己,而不執着于外在的眼光。停在原地,時間依然在走,但帶不走内心的遺憾。走出去,生命就有更多可能,用驚喜和美好填滿。文/不有趣靈魂&素履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