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要讓學生養成課前的習慣。要讓預習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預習新課的指導。
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難,哪些地方覺得有問題。再指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通讀全文。閱讀就是要閱讀單元内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注釋,閱讀課後的“研讨與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标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内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後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内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樣,學生就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這就有利于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而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叙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作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線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現特色。
2、查閱工具書。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裡,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學生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就要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時候眼、腦、手并用,将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書上沒有注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告訴學生如果搞不清楚句子的意思,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線劃出來,再打上問号,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帶着問題去聽,就會理解得更透徹些。
3、勤于思考。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如課文後面的練習題或對題目的疑問)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将自己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号,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号。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學生也就容易心領神會。以《最後一課》為例:可以把描寫韓麥爾老師的語句、表情、動作、服飾的句子,和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劃出來,有的可以打上重點符号,并在書旁注上自己的評點。
4、做筆記。在前面閱讀、查閱、思考的三個環節中做好筆記。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對讀書的重要性。而實踐證明,做筆記對語文預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然,做預習筆記的形式有多種,可在書上做标記、眉批、尾批等,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那麼怎麼做預習筆記呢?比如預習《三峽》一文,看預習提示及注釋時,可把與作者相關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時(生活時代或出生時間),地(出生地點),評(對作家的評價),作(選自哪部作品)歸納出來。
名:郦道元
時:北魏
地: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
評:地理學家、散文家
作:《水經注》
還可以在本子上設新詞欄,重難點等等,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當學生做到了這幾點,聽課的時候,也就會比較容易地随着老師的串講,理清楚老師講課的思路,體會到作者作文的思想感情,并且從中發現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哪些解決了,哪些還不明白,通過聽課、提問,求得及時解決。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