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康熱敷方
藥物組成:羌活,獨活,桂枝,秦艽,當歸,海風藤,乳香,沒藥,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
用法:炒熱布包敷患部,每次半小時,每日2~3次。
功效:疏風通絡,活血化瘀。适用于頸椎病經絡痹阻型。
2)透骨托敷劑
藥物組成:透骨草 12克,五加皮 15克,五味子 15克,山楂15克,當歸12克,紅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藥裝入布袋内,紮緊,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鐘,稍晾涼,托敷于頸背部,每次30分鐘,每日托敷2次,每劑藥連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顯好轉。
功效:治療頸椎骨質增生,舒筋展筋,緩解肌肉痙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風勝濕,通絡止痛。該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質增生所緻的肌肉韌帶牽張,周圍神經、血管的牽拉、刺激、壓迫等病理變化,因此,該藥止痛效果明顯,關節運動功能也能恢複。
3)增生熱敷粉
藥物組成:紅花,桃仁,松香各6克,當歸,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生川烏,羌活,獨活各9克,白芥子,冰片各3克,細辛,牙皂各45克,樟腦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絡,散寒止痛。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酒炒,熱熨患處,涼後繼續加熱,每次7~8小時,每天1次。
4)伸筋透骨粉
藥物組成:伸筋草,透骨草,荊芥,防風,附子,海桐皮,千年健,威靈仙,桂枝,羌活,路路通,獨活,麻黃,紅花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裝入布袋内,每袋150克。用時将布袋加入水中煎煮30分鐘,稍涼後,熱敷于頸部,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頸椎病。
5)吳茱萸粉
藥物組成:吳茱萸300克黃酒50毫升。
用法:将藥末加黃酒拌勻,人鍋中炒熱,裝入布袋中。布袋稍涼後熱敷頸部,冷後再炒再敷,每次30分鐘,每口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頸椎病,尤其頭痛、頸部疼痛劇烈者。
6)防風川芎散
藥物組成:防風,川芎,當歸,紅花,赤芍,乳香,沒藥,牛膝,羌活及威靈仙等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末,放入紗布包中,縫好包口。将藥包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取中藥包,用毛巾包好放于患者頸部熱敷20~3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功效:風寒型頸痛效果非常好。
7)葛根丹參散
組成:葛根40克,丹參,威靈仙,防風,荊芥,桑枝,桂枝,五加皮,當歸各30克。
用法:煎藥沸後,用毛巾蘸藥水趁熱冼敷頸肩部每次30~40分鐘,每日2~3次。
功效:通絡活血止痛。适用于頸椎病頸肩麻木疼痛。
8)透骨五加散
組成:透骨草12克,五加皮,五味子,山楂各15克,當歸12克,紅花10克,赤芍,生地黃各12克,羌活,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上藥裝布袋内,紮緊袋口,水煎15分鐘,托敷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次。1劑可用2日。
功效:活血通絡,散寒止痛。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引起的頸、背、腰部疼痛不舒、活動障礙等。
9)葛根蒲公散
組成:葛根20克,蒲公英20克,老鹳草20克,生姜12克。
用法:搗爛敷貼患處。
功效:清熱祛濕通絡。
10)威靈仙散
組成:威靈仙,五加皮,蒼術,乳香,沒藥,白芷,三棱,莪術,木瓜,細辛,黃柏,大黃,赤芍,紅花,冰片各20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調勻,加食鹽和黃酒适量,炒成糊狀,裝入2個棉布袋中,置鍋中蒸熱,敷患處,熱度以患者能夠承受為度。兩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鐘左右,早晚各1次,藥袋可使用數次。
功效:适用于寒濕痹阻型頸椎病。
11)自然銅散
組成:桃仁15克,紅花15克,透骨草15克,蘇木15克,川椒15克,威靈仙15克,乳香20克,沒藥20克,川芎15克,當歸20克,木瓜15克,延胡索20克,自然銅20克,川烏15克,防風15克,粉葛根15克,桑枝15克,路路通15克。
用法:每次2劑,共研粗末備用。用白棉布縫制兩個長25厘米,寬15厘米的布袋,将研成粗末的中藥分别裝入其中後,将袋口縫住。用涼水将兩袋藥浸濕,放在蒸籠上蒸40分鐘後,備用。先取一藥袋,在其表面灑白酒50克,用幹毛巾疊數層墊于患處(不燙為度),将藥袋放在毛巾上熱敷,用塑料薄膜覆蓋在藥袋表面,以減少散熱。待藥溫降至40度時,撤去毛巾,将藥袋直接敷于患處。藥袋涼後,再換另一袋以同樣方法熱敷,兩袋交替使用,每天1~2次,每次50分鐘。
功效:适用于風濕痹阻型頸椎病。
12)桂枝散
組成:桂枝70克,透骨草60克,防風12克,川椒12克,赤芍12克,劑芥12克,地膚子12克,獨活12克,千年健12克,伸筋草12克,紅花12克。
用法:将上藥2劑分别裝人2個白布袋中,放入涼水中浸泡20分鐘後取出擰幹,浸泡水放人鍋底,加屜,将裝藥兩白布袋置于上,加熱至布袋中藥物蒸透揮發。先取出1袋,用毛巾裹上避免燙傷皮膚及減少散熱,放在頸部,不熱後換另一袋,2袋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2小時,1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适用于風寒濕痹阻型頸椎病。
13)五子散
組成:吳茱萸60克,菟絲子60克,白芥子60克,萊菔子60克,蘇子60克。
用法:将以上5種藥物用布包裹,使用家庭用微波爐加熱。加熱後即敷于頸項部,每次45分鐘,每日2~3次。
功效:适用于寒濕痹阻型頸椎病。
14)骨碎補散
組成:桂枝15克,川芎15克,姜黃15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海桐皮15克,羌活15克,紅花10克,骨碎補20克,草烏15克,樟腦5克。
用法:上藥為末,加酒拌勻,用布包好,蒸熱。熱敷頸椎及疼痛部位,稍冷即換,蒸熱再敷。每日1次,每次敷40~6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功效:适用于風濕痹阻型頸椎病。
15)元胡止痛湯
組成:延胡索、獨活、桂枝、秦艽、當歸、海風藤、乳香、沒藥、木香各15克,桑枝20克。
用法:上藥放在一起炒熱,或煎湯。炒熱後包熨患部半小時,冷卻即換,每天1~2次;或煎湯熱敷患部30分鐘,冷卻即換,每天1~2次。
功效:适用于風濕痹阻型頸椎病。
16)生姜細辛散
組成:老生姜300克,細辛80克,60度高粱酒100毫升。
用法:先将生姜洗淨,細辛研末,混合搗成泥,炒熱,人白酒調勻,再微炒片刻,備用。将藥置于紗布上,熱敷疼痛部位,每天晚上敷1次,一般5~14天可痊愈。
功效:适用于風濕痹阻型頸椎病。
17)松香散
組成:将純松香研極細末,加入鉛丹和勻即可。
用法:取油紙1張,均勻地将松香丹粉薄攤于油紙上,以看不見油紙為佳。熱敷前用白酒噴濕,敷于患處,外用藥棉、繃帶包紮,3日一換,連敷4次即可見效。
功效:适用于各型頸椎病。
18)舒筋展骨散
組成:透骨草12克,五加皮15克,五味子15克,山楂15克,當歸12克,紅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藥裝入布袋内,紮緊,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鐘,稍晾涼,托敷于頸背部,每次30分鐘,每日托敷2次,每劑藥連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顯的好轉。
功效:舒筋展骨,緩解肌肉痙攣,善和減輕周圍神經、血管的牽拉、刺激或壓迫,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祛風勝濕,通絡止痛,使骨質增生的肌肉韌帶牽張、疼痛和神經、血管壓迫、刺激等病理變化,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及恢複關節的運動功能。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不适、活動障礙等。
19)年健雙烏散
組成:川烏,草烏,千年健,降香,鬧羊花,鑽地風,陳艾各15克,麝香0.3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紙卷筒糊緊,燃煙熏患處,痛則病出。
功效:溫經止痛。适用于頸肩肢體疼痛。
20)食鹽熱敷方
藥物組成:透骨草12克,五加皮15克,五味子15克,山楂15克,當歸12克,紅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黃12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藥包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取中藥包,用毛巾包好放于患者頸部熱敷20~30分鐘,每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功效:舒筋展筋,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和減輕其對周圍神經、血管的牽拉、刺激或壓迫,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對骨質增生導緻的肌肉韌帶牽張、疼痛和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刺激等病理改變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很好地達到止痛的效果,同時還能較好地恢複頸椎小關節的運動功能。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21)麝香鹿茸膏
組成:鹿茸6克,全蠍6克,馬錢子6克,防風20克,川烏20克,草烏20克,烏梢蛇20克,透骨草10克,蜈蚣10條,蒼耳蟲10克,樟腦2克,麝香0.2克。
用法:上藥除麝香,樟腦,蒼耳蟲外,共研細末,貼于患處。若敷貼後皮膚出現紅色小疹、刺癢不适為藥物反應,應停藥,待紅疹消失後再用。
功效:祛風散寒、溫腎壯骨。适用于風寒痹阻型頸椎病。
22)散末餅
組成:川芎,川烏,夏枯草,三棱。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和醋按3:1比例混合成膏,用時做成0.3~0.5厘米厚藥餅敷患處或痛處。
功效:溫經散寒。适用于寒濕型頸椎病。
23)益腎活血湯
組成:骨碎補,靈仙,雞血藤各20克,川牛膝,鹿角霜,澤蘭葉各15克,續斷25克,當歸、葛根各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混合,加上等量食醋,外敷增生處。每日2~3次。氣虛,加黃芪、肢麻,加地龍;眩暈,加天麻;胸背痛,加芍藥,甘草;血壓高,加地龍、鈎藤。
功效:益腎活血。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24)溫腎方
組成:當歸,川斷,細辛,防風,雞血藤各20克,五加皮,劉寄奴,骨碎樸,白芷各30克,麻黃,松節各50克。
用法:上藥裝布袋,置鍋中隔水蒸30分鐘後,局部熱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功效:補腎溫陽、活血散寒。适用于陽虛寒凝型頸椎骨質增生。
25)透骨軟堅膏
組成:透骨草60克,麝香2克,三七13克,血竭15克,當歸30克,生馬錢子200克,生草烏60克,生川烏6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紅花12克,穿山甲30克,赤芍15克,威靈仙30克,冰片6克,淩霄花60克,鉛丹720克,麻油1500克,路路通20克。
用法:将麝香,血竭,三七,冰片研細末備用。其餘藥放人油鍋内按常規熬煉膏藥。待藥油的溫度降至60度左右時,再将麝香等細末加入鍋内繼續攪拌至藥油完全冷卻凝固即成膏。使用時将藥膏攤于較密的布上或牛皮紙上,厚度約0.1~0.2厘米。用時加熱揭開,放人少許冰片粉末貼于頸後正中線第七頸椎以上,其他部位可根據增生的情況貼敷。增生1個椎節貼1張膏藥,也可配台穴位貼敷,3日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
功效:活血通絡,散結定痛。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26)骨質增生膏
組成:鹿角膠20克,龜闆膠10克,黃芪20克,象牙屑10充,乳香10克,沒藥10克,地龍1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先用米醋500毫升放至小鋁盒内熬開後,再将上藥末放人醋内和勻,用文火熬至用筷子挑起不向下流為宜,趁熱攤于布上,然後将研好的血竭、冰片、蟾酥、麝香各0.2克,均勻地撤在膏藥上,趁熱貼頸部,膠布固定。
功效: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補腎壯骨。适用于頸椎增生屆腎虛瘀阻型。
每3日更換1次,6次為1療程。
27)骨仙膏
組成:川斷,狗脊,蜈蚣,葛根,雞血藤,熟地,桑寄生,生馬錢子,生川烏,透骨草,三棱等。
用法:熬膏貼于大椎穴。
功效:補腎強筋,活血止痛,祛風通絡。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28)祛瘀散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生麻黃,川芎,内桂,幹姜,生南星,細辛,生乳香,生沒藥各等份。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白酒調勻,敷貼患處。
功效:除痰去瘀,滋補肝腎。适用于肝腎氣血不足,頑痰瘀血阻滞型頸椎病。
29)消炎鎮痛膏
組成:川烏、草烏各150克,白花菜子100克,乳香、沒藥各80克,白芷、川椒各50克,麝香1克,冰片少許。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封裝瓶内。用時以藥用低度酒調成糊狀,取大棗大小藥膏放于一塊膠布中央,敷貼痛處及相應穴位上3~6小時。每周貼2次。
功效:溫補腎陽、活血化瘀。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30)血竭消刺散
組成:血竭15克,生乳香,生沒藥各8克,生川烏,生草烏,桃仁,紅花,白芥子各6克,生半夏,松香,生南星各9克,川牛膝12克,牙皂5克,樟腦粉(外包)10克,葛根9克。
用法:上藥除樟腦粉外共研細末,炒熱,再加樟腦粉,酒拌濕,裝紗布袋内,熨燙,外敷患處。每次3小時(涼則複炒熱),每日1劑。
功效:頸椎病骨刺形成。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31)黃氏腫痛靈
組成:甘遂、蓖麻子、白芷各6克,公丁香、麻黃各5克,山甲珠6克,制蜈蚣2條,南星、木鼈子各10克,透骨草30克。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置瓷瓶密封收貯,用時攤于普通狗皮膏上(或普通膠布上),先用生姜汁輕輕洗擦患處,然後外貼。
功效:舒筋活絡。适用于頸椎骨質增生。
32)靈仙膏
組成:威靈仙60克,生川烏,生草烏,生馬錢子,麻黃,元胡,鹿銜草各30克,細辛15克,肉桂8克,蜈蚣15條,全蠍,骨碎補,乳香,沒藥各20克,土元15克,麝香少許。
用法:生馬錢子放在涼水中浸泡5~7日,每日換水1次,然後刮除外皮,切薄片晾幹。上藥共研細粉,按黑膏藥傳統熬制法制成每貼重30克,内含生藥12克的靈仙膏藥。小火溫烤後敷貼患處。10日換藥1次,3次為1療程。
功效:溫經活血。适用于頸肩部不适。
33)川草膏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仙靈脾,威靈仙,羌活,獨活,穿山龍,麝香。
用法:前6味藥做成膏藥,後兩味藥做成粉劑,将綠豆大小藥粉置人膏藥中央,貼敷增生部及相應穴位,膠布封閉,每周更換亡10~15次為1療程。
功效:溫經活絡祛風。适用于頸肩部疼痛冉
34)歸葛湯
組成:當歸、葛根、桂枝、雞血藤、威靈仙各15克,骨碎補、桃仁、赤芍、乳香各12克,紅花草10克,絲瓜絡20克。
用法:上藥共煎湯,熱布蘸藥水外敷患處30分鐘。
功效:活血舒筋。适用于各型頸椎病。
35)舒筋活絡膏
組成:虎骨72克,防風27克,紅花18克,術瓜27克,老鶴草27克,牛膝18克,骨碎補27克,青風藤27克,海風藤27克,功勞葉18克,當歸27克,麻黃9克,乳香27克,沒藥27克,麝香3.6克。
用法:熬膏後備用,用時溫熱化開,貼肩髃、曲池、外關、中渚、合谷、陽陵泉、環跳、風市、飛揚、絕骨、足三裡、内庭、解谿、太沖穴等處。
功效:舒筋括絡。适用于手足麻木,筋骨疼痛,活動不利。
36)金不換膏
組成:川芎15克,牛膝15克,大黃15克,生草烏15克,防風15克,羌活15克,香附15克,續斷75克,桑枝15克,生川烏15克,山藥15克,白芷15克,遠志15克,桃仁15克,白蔹1 5克,熟地黃15克,天麻15克,何首烏15克,當歸15克,杜仲15克,桃枝15克,威靈仙15克,烏藥15克,生穿山甲1 5克,蒼術15克,赤芍15克,獨活15克,槐枝15克,榆枝15克,苦參15克,柳枝15克,大楓子15克,紅花15克,橘皮15克,麻黃15克,細辛15克,蜈蚣0.9克,五加皮15克,連翹15克,荊芥穗15克,僵蠶15克,海風藤15克,金銀花15克,血竭18克,樟腦18克,乳香18克,沒藥18克,輕粉18克。
用法:貼頸肩腰背等穴位及患處。
功效:舒筋止疼,補腎壯骨。适用于頸肩關節活動不利,骨關節退行性病變。
37)追風膏
組成:牛膝75克,桃仁75克,麻黃75克,當歸75克,生草烏75克,大戟75克,天麻75克,獨活75克,穿山甲75克,細辛75克,烏藥75克,白芷75克,高良姜75克,羌活75克,赤芍75克,海風藤75克,紅花75克,蛇蛻18克,蘇術36克,蜈蚣9克,威靈仙25克,地黃36克,熟地黃36克,川烏18克,續斷36克,五加皮18克,肉桂75克,乳香11克,沒藥11克,雄黃11克,檀香11克,血竭11克,丁香3.6克,麝香3.6克,冰片3.6克。
用法:熬膏外貼患處。
功效:舒筋祛風,壯腰補腎。适用于筋脈不利,行走不便、脊椎退行性病變。
38)頸椎止痛散
藥物組成:白花蛇10克,麝香15克,肉桂,乳香,沒藥,川草烏,川椒,白芥子各5克,冰片少許。
用法:先将白花蛇焙黃,乳香、沒藥去油後,再同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在膠布上撒藥粉少許,貼于頸部壓痛最明顯處。
功效:溫經祛風止痛。适用于頸肩部疼痛。
39)吳萸散
組成:吳茱萸150~300克,黃酒适量。
用法:将吳榮萸研為細末,過篩。用時取藥末适量加黃酒拌勻,放鍋内炒熱,攪成糊狀。取藥糊乘熱攤于數塊清潔布上,分别貼于大椎、大杼、肩髃、肩井、後溪穴上,冷後再換,再貼之。
功效:溫經通絡。适用于各型頸椎病。
民間老百姓常用的簡易熱敷方法
可用熱毛巾、暖水袋、熱沙袋、電熱毯和熱醋、中藥等器物進行熱敷。常用的中藥熱敷法是将中草藥放人盆内或将中草藥裝入2個适當大小的布袋内煎煮20分鐘左右。待藥液溫度降至60度時,将毛巾浸入藥液中,然後擰去部分藥液,将熱毛巾放于患處。如此反複數次,持續30分鐘左右,每日2~3次。
如使用藥袋則可等溫度降至合适時,取出藥袋放于患處熱敷,2個熱藥袋交替使用。
1)陳醋熱敷:備紗布口罩1個,熱水袋1個(可容500毫升水),山西陳醋(越陳越好)300毫升。先将陳醋加熱,然後把口罩置人陳醋内浸泡15分鐘後撈起稍擰幹(以不滴水為度),再把浸濕的口罩敷于頸椎最疼痛的部位,再将裝有70度~80度熱水的熱水袋覆蓋子口罩上,敷30~40分鐘,使熱力透過口罩直達頸項深處,如此每日進行1次。如果患者頸椎部疼痛比較明顯,頸部活動受限,且有頭暈等症狀者,每日進行2次,早晚各1次。10日為1個療程。堅持使用2~3個療程,可有顯著效果。經臨床實踐證明,采用陳醋局部濕熱敷治療頸椎骨質增生具有獨特療效,時間短,見效快,且無任何不良反應,能延緩骨質增生的發展,在短時間内能明顯改善頸椎骨質增生的症狀,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姜熱敷法:取生姜500克,洗淨搗爛,擠出姜汁,然後将姜渣放在鍋内炒熱,用布包後敷頸部阿是穴(即壓痛點)。待冷再倒人鍋内,加些姜汁,加熱後再敷。
3)炒鹽熱敷法:取粗鹽500克炒熱後入布袋,放置頸部阿是穴。該療法有活血散寒止痛。對頸椎病,頭項、胸背、肩臂、上肢酸沉麻木症狀有療效。每晚臨睡覺前敷患處,每次30分鐘。
4)谷糠熱敷法:同炒鹽敷法。将谷糠放在鐵鍋内炒熱,趁熱裝入布袋,敷于頸部。
5)水熱敷法:取熱水袋灌入60度~70度熱水,外包一層毛巾,放置于頸肩部壓痛點。
6)濕熱敷法:敷布可用紗布或毛巾做成。先把敷布浸在熱水盆内,取出并擰至半幹,用自己的手腕掌側測試其溫度是否适當(必須不燙時才能敷于患部),敷布上面再蓋以棉墊,以免熱氣散失,大約每5分鐘換1次敷布。敷布要準備兩塊,更換時須觀察皮膚顔色。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 此療法對急腹症診斷不明,面部三角區感染,各種髒器内出血,軟組織挫傷或關節扭傷初期,皮膚濕疹,細菌性結膜炎等禁忌。
7)坎離砂熱敷法:一般說來,在頸後部放置一袋坎離砂,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天治療1次即可收到很好效果。如果患者同時有肩、背及上肢部位的疼痛、酸脹不适,亦可在相應的部位各放置1袋坎離砂。腹部(尤其在臍周圍)運用坎離砂治療時,對頸椎病患者同時有的腹脹、腹冷痛、喜按、食少、消化不良、糞便稀溏等亦有很好的效果。用坎離砂熱敷時,應避免産熱過高燙傷皮膚。對燙傷所起的小水疱可不做處理,對大水疱可用消毒針頭挑開,并外塗制痂酊。
8)沙袋熱敷法:即把大小均勻的潔淨的沙粒,在鐵鍋中加熱後(50~60度),裝入布袋中,紮緊袋口,敷于患部。本法的熱敷溫度會随時間延長而逐漸下降,為此,最初應适當将沙粒溫度加高,在沙袋外多裹幾層毛巾隔熱,待溫度下降後,再除去毛巾,用沙袋直接進行熱敷。沙袋熱敷的方法同坎離砂。也可将其制成小圓枕置于頸下熱敷。
9)熱水袋法:屬于幹熱敷法的一種。首先檢查熱水袋有無漏氣,然後将熱水(最好60℃~70℃)裝至袋容量的2/3,排出氣體,旋緊袋口,擦幹袋外面的水,裝入布套内或用布包好待用。一般情況下每次熱敷20~30分鐘,每日3~4次。如無熱水袋,亦可用暖壺(用毛巾包好)熱敷,也可用炒熱的食鹽或米裝入布袋來代替。
适應症,慢性胃腸道疾病、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沒有排膿的疖腫、淋巴結炎、眼部的麥粒腫、牙痛、咽喉炎、氣管炎、關節炎和小便不利等病症。
熱敷療法的注意事項
中藥熱敷可以治療很多病,但這種治療方法也并非人人适合、什麼時候都能适用,中藥熱敷應注意以下問題。
1)注意熱敷溫度,以患者能耐受、避免燙傷為度。一般建議将溫度控制在45度~50度之間。
2)應用過程中,如感到不适或局部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該療法。同時,注意防止患者出汗過多而緻虛脫。
3)外用藥水一般藥性比較猛烈,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因此,熱敷時間不應過長,熱敷過程如出現皮膚燒灼、刺痛等感覺應立即停止,以免皮膚起疱。
4)婦女月經期,妊娠期禁用熱敷;過敏者、危重疾病患者、嚴重心髒疾病患者禁用熱敷,見血疾病者禁用熱敷。血壓高時禁用熱敷,熱證疾病禁用熱敷。
5)做完熱敷注意保暖,防止受寒着涼。
6)熱敷藥使用時間不能過長,以免變質,需一天一換。
7)患者做完熱敷,要飲足量溫開水,以提高藥效發揮。
8)做熱敷一個療程後,病情沒有改善和無效的患者應立即停止熱敷,改用其他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