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麥門冬(《本經》),寸冬(《河南》)。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 iop og on japonicus(Thunb.) Ker-Gawl.的幹燥塊根。
【産地與産地加工】主産于浙江、四川、貴州等省。夏季采挖,洗淨,反複曝曬、堆置,至七八成幹,除去須根,幹燥。
【曆史沿革】漢代有去心法(《玉函》)。梁代有切法(《集注》)。唐代有熬法(《外台》)。宋代有焙、微炒(《聖惠方》),去皮法(《産育》)。元代有湯浸、酒浸法(《湯液》)。明代有微潤,抽去心(《普濟方》),水潤略蒸去心、姜汁浸(《仁術》),鹽炒法(《保元》)。清代有姜汁炒(《說約》),糯米拌炒(《幼幼》),朱砂拌、米炒(《醫案》),炒焦(《從衆錄》),青黛拌法(《醫醇》)等。現行有朱砂制(《規範》),炒制(《上海》),米制、蜜炙(《河南》),土制法(《中藥加工》),烤制法(《烤制法》)等。
【炮制方法】淨制除去雜質,洗淨(《中國藥典》1995年版)。取揀淨的麥門冬,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抽去心,洗淨,撈出,曬幹即得(《中國藥典》1963年版)。
切制洗淨,潤透,軋扁,幹燥(《中國藥典》1995年版)。
炮制
1.朱砂制
取淨麥冬,噴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拌勻,取出,晾幹。每麥冬100kg,用朱砂粉2kg(《規範》)。
2.炒制
取麥冬淨片,清炒至微焦(《上海》)。
取麥冬置熱鍋中,用微火炒至表面脹胖發松,呈老黃色,帶焦斑為度(《集成》)。
3.米制
先将米撒于鍋内,待米冒煙時,倒人麥門冬,用文火炒至米呈焦黑色,麥門冬呈黃色或微帶焦斑為度,取出,篩去米,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米12kg(《河南》)。
4.蜜炙
先将蜂蜜置鍋内,加熱至沸,倒人麥門冬,用文火炒至老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煉蜜12kg(《河南》)。
5.土炒将細黃土炒熱,投入麥冬,炒至微焦黃為度,取出篩去黃土(《中藥加工》)。
6.烤制
先預熱烤箱至80℃,将鋪好麥冬的烤盤放人烤箱,烤制30分鐘,取出,趁熱用軋面機軋扁,攤開晾1小時即可(《烤制法》)。
【成品性狀】麥冬:呈扁紡錘形,兩端略尖。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柔
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淺黃色。氣微香,味甘、微苦。朱麥冬:形如麥冬,表面紅色,外被朱砂細粉。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
【功能與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幹咳,虛痨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内熱消渴,腸燥便秘;白喉。
【用法與用量】6~12g。
【處方應付】處方寫麥門冬、麥冬付生麥冬;其餘各随方付給。
【炮制作用】麥冬生用長于養陰生津,潤肺止咳。朱砂制後,可增強其清心、除煩、安神的作用。蜜炙後,能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證類》有“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仁術》有“水潤略蒸去心,有酒浸,姜汁浸,免戀膈”;《便讀》有“拌人辰砂,驚煩可定,炒同元米,寒苦堪除,去心用,亦有連心用者,以其心如人之脈絡,一棵十餘枚,個個貫通,取其能貫通經絡之意,故生脈散用之者,以能複脈中之津液也”;《從新》有“入滋補藥,酒潤制其寒,或拌米炒黃”的闡述。
【化學成分】含多種甾體皂甙,有麥門冬皂甙A、B、B'、C、C'、D、D',麥門冬皂甙A、B、C、D的甙元均為魯斯考皂甙元,甙B'、C'、D'的甙元均為薯蓣皂甙元。從麥冬中還分離得8個二氫高異黃酮。還含揮發油、β-谷甾醇、豆甾醇、單糖類及低聚糖類,尚含鈉、鉀、鈣、鎂、鐵、銅、钴、鉻、錳、鉛、鎳、釩、鋅等28種無機元素。
【現代研究】
1.化學研究
應用紫外分光法對麥冬、去心麥冬、朱麥冬和酒麥冬中總黃酮進行含量測定,結果:總黃酮的含量依次由去心麥冬-麥冬→朱麥冬→酒麥冬而遞減對生品麥冬、朱麥冬、米炒麥冬、單炒麥冬及去心麥冬5種不同炮制品進行水浸出物的含量測定,結果:去心麥冬水浸出物明顯高于其它炮制品。對川麥冬及其炮制品中總黃酮和無機元素的測定結果為:炮制前後川麥冬中總黃酮含量分别為0.068%和0.063%3。對整粒、去心、軋扁及切片麥冬用常規煎藥方法在相同條件下作水溶性浸出物測定,其得率為:整粒麥冬55.9%、去心麥冬61.9%、軋扁麥冬77.3%、切片麥冬84.2%(4.5]。
2.工藝研究
将要粉碎的麥冬先曝曬,後裝人塑料袋中,讓其自然冷卻,再将袋口紮好,放入冰櫃中冷凍,使其溫度降低至脆化溫度,取出,立即粉碎。此法能使常溫粉碎難以進行的物料得以粉碎,還能提高工效,保證藥材粉碎物的内在質量
【貯藏與保管】置陰涼幹燥處,防潮。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