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原生家庭可能決定前半段,但你可以靠這2點決定後半生


文/田志剛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網上這個文章《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史上最成功的父親梁啟超》很火,說的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梁啟超,不僅他自己的成就斐然,而且子女個個成才,一個家門走出三個院士,其他的幾個孩子在自己的領域也都各有成就。
另一個高曉松,他的外公張維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力學家,曾當過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一手創辦了深圳大學,并擔任深圳大學首任校長。
他的外婆陸士嘉是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學生、關門弟子。中國著名的流體力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籌建人之一,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陸士嘉的祖父陸鐘琦在清代時曾任山西巡撫。他的媽媽......
這樣的單子可以列出十萬字,那是不是原生家庭一般的人就沒戲了?
有一個叫“王謝子弟”的成語指東晉的“王”與“謝”兩大家族,一個是山東琅琊王氏,即王導一家;另一個個是河南陽夏謝氏,也就是謝安那一家。
王導、謝安都做過東晉的宰相,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但如果僅僅是2個宰相還能算家族,這王、謝兩家都出了許多人才,不僅包括政治、軍事上的人才,文學藝術上也人才輩出。
書法領域最推崇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出自王家,詩人中的“二謝”:謝靈運、謝朓,出自謝家。
古代如此,近現代也是如此,江蘇無錫的錢家,除了著名國學家錢穆、錢基博、錢鐘書,著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錢永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等。
自人類文明出現以後,人們其實都很疑惑那些卓越的人、優秀的品質、智慧甚至高顔值是怎麼來的。

在西方因為有上帝,所以大部分認為是上帝“賦予”某些人的;而在中國,我們都認為是遺傳的結果: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通俗點理解,無論東方和西方,大部分觀點都認為真正的高手和特殊能力是來自于天賦,你的出身決定了你能走多遠和多高。

02

近些年國内也有許多文章講原生家庭對于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影響,說原生家庭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和高度,讓許多出身貧寒的、小時候家庭文化和氛圍不好的人們深受壓力,為自己的未來迷茫甚至喪失了奮鬥的信心。


歐洲最早甚至有“每一個真正的精英至少有一個精英的親戚”這樣的說法,認為有成就的人最核心的因素來自于血緣。
但這樣的說法靠譜嗎?
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學家們一直嘗試去發現卓越人士之所以卓越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的成功之道。
但真正從實證角度做這個研究的第一人是英國的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年-1911年),他是科學家和探險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皇家學會會員,晚年還被冊封為爵士,同時他還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表弟。 他的研究是基于對各行業名人及其血緣關系的分析,在1869年發表了《遺傳的天才》中發現之所以成為名人受制于三個因素: 關注視頻号明天免費直播

先天能力、工作熱情及做大量艱苦工作的足夠動力(大部分人其實動力不足)

高爾頓的研究雖然承認了後天努力及練習對于成功的促進作用,但他還是更注重天賦,認為練習在某個空間内可以提升水平,但天賦卻限制了水平的最高狀态。

03 在19世紀的時候,人類對于心理學的知識十分缺乏,技術水平也很低下。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人工智能、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早已證明了血統論是一個不值一駁的謬論
1996年由佛羅裡達大學的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教授出版的《優秀者之路:藝術、科學、體育和競賽中的專家行為獲得》是這個領域研究的裡程碑式著作,之後基于他的研究成果才出版了相應的暢銷書類似于《異類》、《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等。
K. Anders Ericsson教授的研究覆蓋了體育、音樂、醫學、記憶、閱讀、創造和科學等多個領域,探究從新手到專家的過程中影響因素,包括先天因素(例如天賦)和後天因素(如指導、練習)。
結論是在成就卓越人物的過程中,雖然需要天賦,但相對于這些人後天的追求、名師的指導、刻意練習、及時反饋及持續的努力等内容,天賦的作用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而且并非是決定性的因素

、免費

這就是現在流行的刻意練習之類的來源。但這裡有一個前提,心理學裡面的研究大多還是聚焦于可重複的技能型工作較多,而對于更大量從事客服、管理、研發、市場工作的知識型員工的工作,則少有研究。

但以自己天賦不好、出身不好為借口的人,可以閉嘴了,以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也可以閉嘴了。

曾經在Google工作多年、任過騰訊副總裁、寫過《浪潮之巅》、《數學之美》的吳軍在他的《大學之路》中曾經寫到過:

看過馬拉松比賽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很擁擠的,但是當1/4賽程過去之後,選手們彼此的距離就拉開了,在起跑時占得的那一點便宜到這時早就蕩然無存了。

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他們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盡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

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争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04 二十多年前的1997年,在月生活費不到150塊錢的時候,上網費是18塊錢一個小時。
而且,當時互聯網上信息和知識很少,你想找到有價值的内容都很難。因為那個時候各種資源的大規模上網還沒開始。
這樣一比,現在的我們是多麼幸福:隻要你願意去找,各領域的大部分知識都可以獲取,雖然有些要收費,但隻要有收費的,你費點勁也總能找到免費的。如果你要有問題,互聯網上這麼多高手,總有人有時間、有熱情願意幫助你。
如果你不NB,真的不是因為家庭出身,也不是因為你智力低下,更不是因為沒錢讀不起書。
那是因為什麼呢?
這個世界上,不希望變好的人基本上沒有。這個變好包括了健康、習慣、财富、影響力、價值等各個方面。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變得越來越好!
小時候談到理想的時候都希望有所成就,無論是當科學家還是警察、教師、售票員,都希望自己能夠有價值對他人和社會有用。 在歲月流逝中,許多人讓自己變好的動機越來越弱
這裡面一方面是教育給的我們負面的暗示:你英語不行、你數學不好,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一般甚或很差,讓大部分隻知道自己不擅長幹什麼而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當到社會上以後,權利尋租、拼爹和顔值、關系大于能力、投機取巧好過踏實肯幹,劣币驅逐良币,又讓許多人心裡哇涼。 即便是有強動機的人,也不一定變得更好。

如果一個人十分想有錢目标是成為中國首富,這個大緻也很難實現。因為錢是一個結果,僅僅有想變好的動機還不夠,還必須有一個明确的目标,而錢不是目标,必須有通過什麼方式賺到錢才是目标。
同樣,我想成為一個專家也不是目标,而基于你的當前境況、個性、特長和優勢,成為你所從事的工作上的專家可能算一個目标,因為這個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達成,你的目标要有可行性,要有相關的資源準備。
有了這些,還隻是一個良好的願望而已。
要實現目标需要去付出艱苦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學習、尋找好的實踐機會并堅持實踐、持續的反思與思考、主動的表達與傳播。
這些工作都不容易做,都有點反人性,都不在自己的舒适圈,所以最後堅持下來做的一定是少數人。05 所以真正的有所成就,主要是兩個核心因素: 1、靠譜的目标。在你的成就動機下,是否确定了可行的目标。這個目标不是結果(很有錢、很有才),而是實現結果的手段和方法;
2、持續的努力。夢裡走了許多路,醒來還是在床上,有許多人隻不過是想想而已,也有許多人真的去幹了,這就是區别。
當然,這裡面還涉及到方法問題。如果你努力了,但方法不得當,一定是事倍功半。但最核心的不是方法,如果真的去做,方法到容易學會。
這樣就形成了四類人:

第一象限:有目标,真去幹。

在目标明确的情況下,下大功夫去學習、實踐、反思。在正向上積累,即便最後目标沒有實現,也會有大的收獲。
第二象限:沒目标,也去幹。
在現在的環境下,專業分工越來越細,信息和知識爆炸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目标而胡亂努力,希望亂拳打死老師傅,這樣的概率極低。那些一年讀了500本不同領域的書,訂閱了從得到到豆瓣知乎混沌研習社,整天參與拆書21天改變習慣樊登讀書會的,類似于這個象限。
因為沒有目标,所以沒有辦法積累,将來會成為大百科全書式的萬事通,但他的知識和經驗都是在百度上可以查到的,很難形成核心優勢! 這一象限的人感覺最好,而且很難勸:因為他覺得自己夠努力啊,每天都忙得要死的去長進自己,他還不認為自己沒有目标,因為目标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呀!
确定目标需要思考,但真正的思考是很費勁的,隻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逃避了!
第三象限:沒目标,不去幹 依然認命,不做掙紮,這樣的人也許很幸福:雲淡風輕,歲月靜好。
第四象限:有目标,不去幹。 該象限的人都類似于幻想家,混亂了現實與想象的關系,認為隻要目标定下了就等于實現了。
真正的努力很艱苦,他們也會逃避這些艱苦而習慣用替代的方法來麻痹自己:糾結于細枝末節而不顧核心、讀那些很容易讀的書、幹重複的工作,看起來也很忙很累,但實際上沒有長進。
寫完《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後許多人問我成就卓越的密碼到底是什麼,其實簡單說,就是: 找對路子(方向)下夠功夫(持續努力) 每個人都可以!其他的學習、實踐、思維、個人品牌隻有在前面兩個前提下才有。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您可通過微信号:511956894與他聯系或加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