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蜜丸的制作方法
蜜丸是中醫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中成藥,然而,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能制作蜜丸的中藥店卻越來越少了,即便有,制作的費用也相當昂貴,這不可不說是一件憾事。事實上,蜜丸的制作方法并不複雜,如果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便完全有條件自己進行制作。基于此,筆者特意查閱了相關書籍及網絡信息,編撰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對廣大中醫同仁及患者朋友們能有所幫助。
蜜丸是将打粉機打好的藥物細粉用煉制過的蜂蜜為黏合劑所制成的可塑性固體丸劑,由于蜂蜜具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補中緩急、潤燥解毒等作用,可與主藥相輔相成,增進療效,所以尤其适宜于制作補益類中成藥;又由于蜜丸味甜能矯正藥味,且質軟可塑,制成的丸粒圓整光潔,柔軟滋潤,并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開飲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兒中成藥;另外,蜂蜜煉制後黏合力強,能有效地黏附藥物,且與藥粉混合後丸塊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緩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緩也),便于保存藥性,避免藥物有效成分的氧化變質和散失損壞,保持中藥固有的氣味特征,所以,臨床上多用蜂蜜作為黏合劑。此外,含有牛黃、麝香、冰片及蘇合香等貴重細料或容易揮發的藥物,也常制成蜜丸服用。一般丸重0.5g以上的稱大蜜丸,0.5g以下的稱小蜜丸。
手工制作中藥蜜丸,主要工藝如下。
1.配方與打粉
将按配方抓好的藥物細火烘焙或曝曬幹燥後,用打粉機打成細粉,制丸前裝入消毒盆内備用。
2.配蜜
配蜜即以藥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藥粉,配備1200~1500g蜂蜜,若藥料中含糖質、膠質或澱粉較多的,則以1:(1~1.2)的比例配備即可)。
3.煉蜜
煉蜜即熬煉蜂蜜,煉蜜的目的是去除雜質,破壞酵素,殺滅細菌,蒸發水分,增強黏性。煉蜜時先用武火熬沸,然後改為文火慢熬,同時在旁邊放一碗涼水,并注意觀察蜂蜜的顔色,當發現蜂蜜泛黃沫時,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後把竹筷挪到涼水碗上方,讓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開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煉好了(如果蜂蜜煉不到火候,就做不了藥丸,當然,太過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煉蜜分為3種,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将生蜜加熱煮沸直到溫度達到105~115℃,過濾去沫即成,其顔色變化不顯著,失水量較少,稍帶黏性,适用于含較多澱粉、黏液質、糖類、脂肪等黏性較大的藥材制丸;中蜜是将生蜜加熱熬沸較長時間或将嫩蜜繼續加熱至116~118℃,泡沫呈淺紅色光澤,手撚有黏性,但不能拉成長的白絲,适用于含部分黏性或部分纖維的藥材制丸;老蜜是将生蜜加熱更長的時間或将嫩蜜、中蜜繼續加熱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發,氣泡呈紅棕色,有光澤,手撚甚黏,且可拉出白絲,适用于含多量纖維性或礦物等黏性較差的藥材制丸。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約能出煉蜜800g左右,1000g中藥粉,大約須用煉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調藥與和藥
将熬煉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裝的藥粉内,同時用粗竹筷在藥粉内攪拌,就像平時做餃子前加水和面一樣,邊倒蜂蜜邊調藥粉,當基本上看不到幹藥粉時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藥丸不易成形)。如果開始時蜂蜜的總量沒掌握好,此時在調蜜時就可根據藥粉的幹濕度來補救。調好後,像和面一樣将藥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團狀。
5.搓條與和丸
為避免藥團粘手或粘器具,搓條與和丸時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點于掌心進行,這樣不僅不易粘,還能使丸藥圓滑光亮。如按每粒丸藥重10g計算,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藥團分為三坨,每坨再分為 5 小坨,每小坨搓條後,切為 20節,每節搓1丸即可,餘皆準此。
6.包裝與貯藏
制成的蜜丸,外形圓整光滑,表面緻密滋潤,無可見纖維或其他異色點,待藥丸發汗,外表變硬,然後用蠟紙、玻璃紙、塑料袋或蠟殼等包好,貯存于陰涼幹燥處。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