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牛河梁”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上):為什麼說中華禮制源頭在“牛河梁”

核心提示

紅山文化位于廣袤的西遼河流域。這個距今五六千年的史前文明,在其晚期迎來了“中華文明的曙光”。發掘出土了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的牛河梁遺址位于遼甯省西部的朝陽市。這處以山梁命名的遺址,處于紅山文化頂峰時期,而且它所揭示的禮制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禮”的源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時,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及發掘,還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具有推動作用,并引起了學術界對區域文化多樣性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說,紅山文化的作用都舉足輕重。

近日,遼甯日報社記者與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就“'牛河梁’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開對話,探源“中華文明的曙光”。

話題1:西方的文明“三要素”并非放之四海皆準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這四個字常常提及并被使用,但很多人會有疑問: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兒,是什麼時候開啟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簡稱“探源工程”)的設立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既然要解答“中華文明”的諸多問題,那麼,判定文明形成的标準就很重要了。西方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判定文明标準的“三要素”,即冶金術、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現,這對中華文明是否适用?

王巍:準确地說,探源工程主要是為了解答幾個核心問題。第一個,中華文明是什麼時間形成的?第二個,中華文明是怎樣形成的,經曆了怎樣的過程?第三個,中華文明以中原王朝為引領的曆史格局是何時且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格局?從工程立項開始,這個關乎中華文明的工程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實際上,在探源工程立項之前,或者作為探源工程前身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創了多學科結合研究重大問題的機制,意義非比尋常。

關于文明的判定标準,是個好問題,這也是一些公衆存在模糊認識的地方。首先我想說的是,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西方學術界認為的這“三要素”并不是全世界通用标準。比如說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就沒有冶金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是沒有使用文字的,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圖案也沒有被認可為文字,所以說“三要素”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标準。

話題2:“中國方案”基本适用世界其他原生文明

既然西方學術界關于界定文明的這“三要素”并不是絕對的标準,那麼,認定我們中華文明的标準是什麼呢?這個标準又是從哪裡提煉出來的呢?

王巍:這也正是探源工程要回答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們在國内不同史前考古遺址,比如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都邑性遺址考古中發現并總結了一套認定标準,這被我們叫作“中國方案”。需要說明的是,這套标準也基本符合全世界其他原生文明。

“中國方案”認定的标準包括:

第一,農業發展,人口增加,形成區域中心并逐步發展為早期城市。第二,制作玉器、綠松石器、精緻陶器、漆器等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專業化,并為權貴階層控制。第三,出現了脫離勞動、專門管理社會事務的階層,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貴賤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階級。第四,出現了掌握軍事指揮權與信仰祭祀權的王者,以及為王營建的都邑、王居住的宮殿、埋葬王和權貴階層的高等級墓葬。第五,出現彰顯權貴階層身份的禮器和禮制。第六,戰争和暴力成為社會常态,出現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和奴役的現象,貴族墓中出現人殉,或用人為宮殿奠基。第七,形成由王控制的、血緣與地緣關系結合、依靠社會規範和暴力進行管理的區域政體——早期國家。

話題3:“牛河梁”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紅山文化壇、廟、冢的發現,證明了紅山文化尤其是晚期的牛河梁遺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中國文化傳統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經過了怎樣的曆程?

郭大順:紅山文化遺址的最早發現距今已有100多年了。當時,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受聘于當時的北洋政府,在中國從事地質調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工作。1921年6月,他在當時的遼甯錦西縣(今天的葫蘆島市)沙鍋屯洞穴遺址中發現了與紅山文化有關的遺存。這一發現初步奠定了紅山文化在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尹達為紅山文化定名,之後不久的1956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開始對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進行實習發掘,第一次正式使用“紅山文化”的名字。

紅山文化分布範圍很廣,覆蓋了遼甯西部、内蒙古東南部和河北北部的三省(自治區)相鄰的一大塊地帶。其中,位于遼甯省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處于紅山文化晚期,也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初,遼西地區開始進行文物普查,這本來是紅山文化發現和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但卻成為推動紅山文化進入新階段的主要原因。在這次普查之前,紅山文化遺址在赤峰地區知道的比較多,即使這樣,也不過十幾處。當時我們在遼西地區掌握的确切遺址也不超過5處,而在這次普查中發現了上百處紅山文化遺址。在内蒙古敖漢旗發現500多處。東山嘴遺址和牛河梁遺址等都是在這次普查中發現的。可以說,這次普查為了解紅山文化時期聚落形态提供了珍貴資料。普查後期就開始了正式發掘工作,這些發掘成果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比如說,在位于喀左的東山嘴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陶塑人像、玉器和非實用陶器,這說明,“東山嘴”是一處具有祭祀功能的遺址,這也是在紅山文化區内首次發現的祭祀址。

後來,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牛河梁遺址的發掘了。在這處遺址裡,我們接二連三地發現了積石冢和玉熊龍等玉器,還有更為重要的女神廟和女神頭像。牛河梁遺址已經發掘了40年,考古人現在仍然紮根在考古遺址發掘現場,憑借着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态度在開展工作。可以說,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正是一代代考古人多年堅持不懈的結果。

話題4:紅山文化打破了“中原中心論”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關注紅山文化尤其是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尤其是紅山文化晚期的牛河梁遺址,在探源工程形成過程中到底有着怎樣的地位呢?

王巍:我一直非常關注紅山文化尤其是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探源工程而言,它的出現,在20世紀促使了學術界對國内各區域文明化進程的思考。具有獨特性的紅山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當時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論”,讓國内學界意識到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鬥”與多元一體;另一方面又讓學術界意識到文明模式存在多樣性,各區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應該說,這個意識在探源工程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較于國内其他考古學文化,紅山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正是這個獨特性,深深地吸引了考古學者。這個獨特性包括紅山文化具有的濃厚神權色彩,牛河梁遺址形成了信仰的中心;包括玉龍、玉鳳、玉人等在内的紅山玉器所反映出來的琢玉技藝,在5000多年前是領先其他區域的;再比如紅山文化對長江中下遊、對黃河中下遊文化的影響,等等,這些都值得關注與深入研究。

我希望對紅山文化尤其是牛河梁遺址加大考古基礎工作力度。目前牛河梁遺址乃至遼河流域還沒有發現大型的中心聚落址,但已經發掘出土了一批高等級的積石冢,并且通過積石冢的規模、随葬玉器數量等可以判斷紅山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通過這些墓葬可以推斷,如果發現了大型中心聚落址,它也應該是呈現階層分化狀态的。需要說明的是,牛河梁遺址所在的遼河流域會不會最終發現大型中心聚落址,還是說會發現具有紅山文化自己特點的聚落址,這一切都無法提前預估,要以科學的考古發掘為準。

郭大順:包括牛河梁遺址在内的紅山文化的意義是多重的。正是因為紅山文化中牛河梁遺址的發現,才在國内引起了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大讨論。我們也可以說,因為牛河梁遺址的發現,推動了探源工程這項重要工作。同時,紅山文化還是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禮”的源頭。“禮”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自不必多說,但是備受儒家推崇的“禮”,它的源頭在哪裡,可以到紅山文化裡去尋找。

具體來講,這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首先是紅山玉器這個層面。大家都知道,在紅山文化晚期的牛河梁遺址的一些高等級墓葬中,隻随葬玉器。紅山文化把玉器作為幾乎唯一的随葬品而不葬或基本不葬陶石器的習俗,我們稱為“唯玉為葬”,這顯然是一種很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主要标志是反映人與人關系變革的禮制的出現,而玉器是最早的禮器。國學大師王國維解釋“禮”這個字時,說“象二玉在器之形”,又說創造“禮”時,有“以玉事神”的含義。這樣說來,先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已經表明了“禮”與玉的密切關系。這其中,紅山文化把玉器作為唯一随葬品就是“禮”的最初本意。從這個角度看,紅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禮”的源頭。

其次是建築格局這個層面。紅山文化草帽山遺址、半拉山遺址、東山嘴遺址和牛河梁遺址等都有一個共同的布局,即除了墓葬外,都有廟或者壇。它們的布局形成一條南北中軸線,而且廟在北、壇在南。祭壇最标準的是壇基起三層。這種三層起壇、沿中軸線南北布局的建築格局,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統,是從紅山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北廟南壇”的布局一直保持不變。用考古學泰鬥蘇秉琦的話說,“發生在距今五千年前或五六千年間的曆史轉折,它的光芒所披之廣,延續時間之長是個奇迹”。(圖文由遼甯日報社提供)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