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正文

《人生感悟荟萃:人心智的成長,就是從自己生命的源頭上去滿足自己》

人心智的成長,就是從自己生命的源頭上去滿足自己。豐富的認知,高度的自律,自己主宰的命運,唯有這些東西,才是真正能讓自己得到滿足的東西,才是人生最值得擁有的東西。

人這一生,二十幾歲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十幾歲時的懵懂,很有趣,很有意思;三十幾歲時,會發現自己二十幾歲時的敢想敢做很有趣,有意思;四十幾歲時,會發現自己三十歲的徬徨和痛苦,其實很有趣,很有意義。若是一個人到了中年,這種“事物總是在事後才體現出意義”的詛咒還無法啟迪到你,讓你去領悟到當下的意義,還得要等到自己五六十歲時,才去發現四十幾歲時的人生意義,你不僅白活了半生,還有可能繼續白活下半生。

人内心有一個理想的世界,身外有一個現實的世界,這兩個世界的交叉作用讓人得到一個自己以為的世界。

這三種世界,需要人在人生的過程中從自身的認知上去進行整合,從而讓自己獲得一個統一了認知的世界,而一個在認知上處于矛盾對突的世界,會造成人在人格上的分裂,讓人在精神生活上長期處于内耗的狀态,導緻人失去身心的健康。

所謂人要去獲得“完整的人格”,指的正是人必須要去整合自己對自己、自己對這個世界認知的過程。

人與人彼此之間太看得起了,總以為大家都共享同一種情,共用同一個理,才會産生如此多的矛盾。

有時候想,不如把其他人都視為萬物之中的一物,像一草一木那樣,決不寄希望于草木來理解自己,來看得起自己;也不寄希望于草木要擁有怎樣的素質,要有怎樣的同理心、公德心,反而可以相處得更和諧一些,更自然一些。

與其說有些人不配做人,就不如不要把人太當人看了,不要老去要求别人一定要是人,自己好好做人就ok,這并非是一句貶低别人的話,真能做到這種視角的人,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人會因為被人理解而若狂,又會因為理解之後的不再被理解,而被灼傷。人生之路太漫長,每一種理解的前方都是不理解,所謂理解,于人于己更像是思想上的懶惰。

也正是因為還未曾理解,所以才勤勤懇懇,活得這麼認真和健康。不能用于生活的理解,不過是虛妄。

喜歡閱讀的人,喜歡讀到相似的心境,喜歡的是文字對相似心境的收納,紛紛擾擾的世事和思緒,在閱讀過程中,被某段文字應和着自己的領悟,确認為“就是這麼一回事兒”。于是乎,紛擾被自己诠釋之後消失了,留給自己片刻的澄明。

這麼說世上有相似的心靈,每個人都喜歡相似的心靈的人,和心靈相通的文字。閱讀應該是通過喜歡而抵達和諧。

一件事情徹底不再想了,才算是真正想清楚了。所以,沒有比空曠更清楚的清楚,沒有比不思考更牛的思考。把自己從一個牢籠裡放出來,必須同時也把牢籠給拆了,自然不會被再次關進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