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風六經辨證思考與分析

今日頭條:中醫林佳明

荔枝微課:中醫林佳明

更新時間: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寫日記第1034天。

師兄過來,很高興大家能夠聚在一起,交流學習,大家一别也是半年了,學習的路上,一起同行。

師兄說:你去進修回來後,發現整個思路,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我:是的,走出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我在跟師父的時候,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他每次查房,都是挂念着我,叫我去跟他查房,師父對我們的愛真的不同。

中風六經辨證思考與分析

中風六經辨證思考與分析

中風六經辨證思考與分析

人生,有一個愛你的人不容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我回來後,一個腦梗的患者,已經過了急性期,要過來恢複,西醫已經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我說:好的,你過來吧。

通過詳細的問診,患者主要表現為左側肢體乏力,口幹口苦,兩側胸脅苦滿,沒有胃口,大便三天一次,舌暗,左下腹壓痛明顯,舌下靜脈曲張,脈弦澀。

六經辨證思路分析:

病位:半表半裡,裡。

病性:陽證,熱證,夾瘀。

辨方證: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

拟方:

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棗10g,甘草10g,大黃6g後下,枳實10g,桂枝10g,茯苓12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5g,止痙散(沖服),7劑,日一劑,水煎服,一天三次。

5月17日二診:患者訴左側肢體乏力好轉,口幹口苦減輕,同時能夠進食稀飯,大便兩天一次,舌脈同前,加守上方,去大黃,加生白術45g,考慮是患者的便秘津虛血少,目的是通過生白術生津液通便的作用。

對于津虛水少于腸道的便秘有了進一步認識,更是對生白術的作用有了更好的理解,患者體内津液并不少,他的頭暈失眠我考慮的太陰水飲上逆于清竅,沖于心而心神不甯引起,和解少陽溫太陰水飲後,水飲代謝恢複正常,腸道津液潤澤于下,也不沖逆了,大便就正常了。

複習文案:

應用生白術通便淵源

最早運用生白術通便的醫家當屬張仲景,如《傷寒論》第174條雲:“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且白術用量為四兩,為《傷寒論》含有白術的十首方劑中最大用量,根據張仲景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原則,這充分體現了白術具有通便作用。

那麼,這裡所用的白術是否為現代的生白術?據有關醫籍記載,白術炮制的使用,約從唐宋開始,故原方白術未注明用法,當屬生用無疑。

此後醫家鮮有運用或文獻記載,俟到1978年北京名老中醫魏龍骧的《白術通便秘》一文在《新醫藥學雜志》刊登後,才引起衆醫重視,效仿運用。

其後又有臨床運用經驗陸續報道,如國醫大師王綿之及曹志群等教授運用白術調腸通便皆得心應手,效如桴鼓。

作用機理探析

曆代醫家對生白術的認識:

生白術,苦甘溫,功以燥濕利水見長,怎麼又具良好的通便功能呢?

曆代醫家有如下認識,可供現代醫者參考。

《本草求真》謂之:“既能燥濕實脾,複能緩脾生津。且性最溫,服之能以健脾消谷,為脾髒補氣第一藥也。”

《醫學啟源》載白術:“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和胃、生津液”。

陳修園的《神農本草經續》謂:“白術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處在于多脂。”《本草正義》記載其“能振動脾陽,而又疏通經絡,然又最富脂膏,雖苦溫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氣勝者流行迅利,本能緻津液通氣也”。

《本草崇原》亦謂:“白術氣味甘溫,質多脂液,乃調和脾土之藥也……白術作煎餌,則燥而能潤,溫而能和,此先聖教人之苦心,學者所當體會也。”

《本草通玄》則雲:“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清氣若升,而精微上逢;濁氣苦降,而糟粕下輸。”

《本經逢原》亦認為“白術甘溫味厚,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經……補脾胃藥以之為君,脾土旺則清氣升而精微上,濁氣降而糟粕輸”。

由上不難看出生白術既健脾益氣、升清降濁、滋生津液、不通便而便自通,又質潤多脂,無傷陰之弊,故為通便之良藥。

生白術通便的藥證及用量

生白術具有通便作用,并非适合一切便秘之症,筆者根據生白術的性味、功效特點,認為其隻适應氣虛便秘或脾虛濕阻、腑氣不通之便秘。

此仲景在《傷寒論》中已有列舉。如上第174條載。

不難看出,桂枝附子湯所治之證為風濕留着肌肉證,若風祛濕存,且大便幹結,小便通利者,則無需桂枝通陽化氣、達表祛風,而加白術健脾燥濕,使脾運化水濕功能恢複正常,外合附子除濕止痛,内則升清為胃行其津液,加之生白術有質潤多脂之特性,故濕祛津達,腸道自潤,其便自通。

由此認為,生白術通便之關鍵,在于能使脾運水濕的功能恢複正常,能為胃行津達液,再加其自身質潤多脂,雖苦溫但不傷津耗液。

關于生白術通便時劑量問題,現大多趨于重用,如魏龍骧老中醫的經驗是少則一二兩,重則四五兩。《百味草藥妙方》及《常見中藥效驗新用》皆載生白術通便時的量為30~60g。

臨床應用

根據生白術的藥性特點,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自拟健脾通便湯治療氣虛便秘和脾虛濕阻之便秘,臨床獲效較為滿意,現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組成:生白術30~60g,炒枳殼15~30g,荷葉10g,冬瓜子15~30g。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晚空腹服。

功效:健脾升清,降濁通便。

方解:方中以生白術健脾益氣,燥濕通便;配炒枳殼寬腸下氣,伍荷葉升舉清陽、兼可利水,二者相伍有欲降先升之理,又合中焦脾升胃降之機;佐冬瓜子清利腸中積蘊之濕熱。諸藥相合,共奏健脾助運、降濁通便之功。

加減:若舌苔厚膩者,加炒萊菔子以消積導滞;

若大便不幹,但無力排便者,加黃芪以補益中氣;

對部分頑固性便秘者,可“對症”試用本方。

總之,運用白術通便,一要生用,二要重用,三要辨證而用,四要對部分頑固性便秘“對症”試用。

患者大便通了後,每天有一次大便,腑氣通,升降恢複正常,清竅得以濡養,後期予補陽還五湯,肢體乏力,重用黃芪120g而肢體基本恢複正常。

六腑以通以降為順,六腑不通,五髒不平,在臨床運用這個理論廣泛運用于臨床,取得良好地效果。

1、左側肢體乏力案

女,76歲,2017年12月突發左側肢體乏力,診斷為腦梗死,在當地治療14天後,症狀未見好轉,家屬因為經濟困難而出院,經人介紹而來就診。

左側肢體偏癱,惡心欲吐,大便5天未解,肌力2級,脾氣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象弦滑有力。血壓182/90mmhg

辯六經:少陽陽明合病夾痰熱内擾

辯方證:大柴胡湯合黃連解毒湯、小陷胸湯

柴胡18g,黃芩25g,半夏15g,大黃12g後下,枳實20g,芒硝 (沖) 10g,黃連10g,全瓜蒌20g,栀子12g,白芍 30g,甘草6g

5劑,日一劑,水煎服。

二診:

患者大便4次,不成形,不是水樣便,血壓160/85mmhg,頭暈惡心減輕,脾氣煩躁,失眠難入睡,肌力無改變。加龍骨、牡蛎30g。

三診:患者入睡好轉,大便爛,情緒好轉,去芒硝、大黃,後予柴胡加龍骨牡蛎湯、溫膽湯、化痰通絡湯治療1月餘而肌力漸漸恢複。

此患者診斷為腦梗,抓住患者中風後腑氣不通的臨床特點,雖然是76歲,有實證,大膽采用通腑思路來治療,三診後中病既止,後而取得良好地效果。

2、大面積腦梗案

男,50歲,突發意識障礙2小時,在當地溶栓、抗血小闆聚集、降脂穩斑等治療,CT提示大面積腦梗,予氣管切開後轉入我科。

患者處于淺昏迷狀态,不省人事,痰鳴明顯,大便1周未行,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六經辨證:陽明太陰合病,夾痰夾瘀,俯氣不通,血絡阻滞、瘀閉清竅。

拟方:桃核承氣湯合溫膽湯

大黃10g,芒硝(沖) 10g,半夏15g,桃仁12g,陳皮10g ,茯苓 15g,枳實10g,竹茹20g,鈎藤20g,甘草6g ,鮮竹瀝水30ml(沖)

患者瀉下大量糞便,第三天神志轉清,後繼續予指迷茯苓丸、溫膽湯等辨證治療,後患者順利封管出院。

指迷茯苓丸,又名茯苓丸。

組成與用法:半夏60克 茯苓30克 枳殼15克 風化樸硝9 克 上藥共研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也可改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與主治:功能燥濕行氣,軟堅消痰。

主治兩臂疼痛,或四肢浮腫,或咳嗽痰多,胸脘滿悶,或産後發喘,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常用于治療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支氣管炎,腦血栓形成後遺症,神經官能症,失眠,美尼爾氏綜合征等病症。

3、咳嗽發燒醫案

初診:馮秀英,女,76歲,廣西玉林博白縣人,2019年4月29日,咳嗽,發熱兩天就診,病人叙述:開始發病時咳嗽、發熱、惡寒,去輸了兩天液體,用過布洛芬等藥,體溫退了,不久又燒起來。

現體溫:39.1℃,主要症狀:咳嗽、發熱、惡寒、頸項部僵硬、疼痛、身痛、咽部微痛、無汗、流鼻涕、口幹、口苦、不欲食、欲吐、便秘(一直都有)脈浮緊數,舌偏紅、胎白,辯證:太陽、陽明、少陽。

選方:柴胡葛根湯加減:柴胡24克、黃芩9克、姜半夏15克、黨參10克、大棗6枚、麻黃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生石膏50克、陳皮30克、葛根30克、芒硝6克(沒大便時沖服)。二劑,每天一劑。每天喝三到四次。每次半碗(平時每餐飯量就不多,加上也出現不欲食,所以采取少量多餐喝)。

二診:2019年5月1日複診:第一天喝了,病情變化不大,第二天咳嗽有所好轉,但依然高燒,當晚:39.1℃,體溫太高,就叫她吃了一粒布洛芬膠囊,藥後出了一身汗,燒退了,但出現頭暈,有一種虛脫的感覺,挺不舒服的。這應該是發汗太過出現的症狀吧,因家裡有肌苷口服液,難受,她自己就拿來喝了兩支,兩個小時之後慢慢好轉,第二天早上繼續服用中藥。

現在症狀:咳嗽、痰黃白色、量偏多、頭暈、頭痛,一時冷、一時熱,口幹、口苦,不欲食,大便結(一直都有便秘),脈浮細數,舌淡紅,胎白,辯證:太陽、陽明、少陽。

選方:小柴胡湯加減:柴胡24克、黃芩9克、姜半夏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紅棗6枚、生姜10克、陳皮3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炒枳實10克、芍藥10克、生石膏60克、兩劑,每天一劑,早中晚各喝一次,每次半碗。

三診:2019年5月3日複診,體溫降低:37.8℃,症狀:咳嗽、咽癢、頭痛、頭暈、口幹、口苦、舌淡、苔白膩、不欲食、腹脹、痰粘色白、脈細弦微數,辯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

選方:小柴胡加減:柴胡24克、黃芩9克、姜半夏10克、黨參10克、灸甘草10克、大棗6枚、生姜10克、陳皮30克、蘇子10克、炒萊菔子10克、白芍20克、幹姜4克、細辛3克、五味子4克、石膏30克。二劑,每天一劑。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半碗。

四診:2019年5月6日複診,不發燒了,但咳嗽加重,喉嚨一癢就咳,連續性,咳得嚴重時會出現兩肋疼痛,陣咳後偶爾有嘔吐、噫氣、氣緊,不咳時身體感覺還可以,精神不振,感覺手腳偏冷,脈沉細弦、舌淡、胎白,辯:太陽、少陽、太陰。

選方:金沸草散合止咳散加減:旋覆花15克(包煎)、赤芍30克、灸甘草10克、灸麻黃8克、生姜10克、大棗6枚、荊芥10克、前胡15克、紫菀15克、百部10克、桔梗15克、陳皮30克、杏仁15克、蘇子10克、炮附子10克、太子參15克、當歸10克、桑皮10克。三劑,每天一劑,早中晚各喝一次。

當晚七點左右喝了一次,晚上12點左右又喝一次,吃了當天晚上咳嗽減輕,但大便拉了三次(比吃小承氣湯,麻子仁丸還好),第二天咳嗽好了很多,因拉肚子,每天改為喝兩次,拉肚子慢慢也好轉,用完了三副,病情基本上好了。

體會:初診:傷寒論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傷寒論261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397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根據條文:太陽傷寒:發熱,惡寒,頸項部僵硬、疼痛,身痛無汗脈浮緊。

少陽證:發熱、口幹、口苦、不欲食、欲吐。

陽明證:便秘、咽痛、舌紅、脈數,辯為三陽證合病,選方:柴胡葛根湯加減,加石膏清陽明之熱,也套了個麻杏石甘湯在裡面,陳皮理氣化痰,杏仁宣肺,桔梗治咽痛,套了個桔梗湯,因便秘發熱,如果不大便,沖服芒硝。

二診:因高燒用布洛芬膠囊發汗後,出現不舒服,原因應該是發汗太過引起的,所以凡是見到老年、體弱的病人,發汗都要注意,不能過汗,過汗容易出現病情加重,嚴重會休克,甚至死亡。

傷寒論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現症狀:一冷、一熱,轉為以少陽證為主,咳黃白痰,加杏仁宣肺,加排膿散(金匮要略裡的方:由桔梗、芍藥、枳殼組成)和陳皮理氣化痰。

三診:出現了痰粘,難咳,腹脹等症狀,體溫下降,其他變化不大,還是以小柴胡湯為主,因腹脹、痰粘,所以加用了紫蘇子、炒萊菔子行氣化痰。腹脹、咳嗽、白痰、舌淡、苔白膩已轉為太陰、因為胎膩,少量加用了幹姜、細辛、五味子。轉為低燒,石膏減量。

四診,咳嗽加重,以癢、陣咳為主,癢就咳,咳得嚴重時出現兩肋疼痛兼偶爾嘔吐、噫氣。

選方思路:金沸草散合止咳散加減,金沸草散來源:

1、【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旋複花、麻黃、前胡、荊芥穗、甘草,姜半夏、芍藥、生姜、大棗;

2、【來源】《類證活人書》組成:前胡、荊芥、姜半夏、赤芍、細辛、甘草,旋複花、生姜、大棗等。

經驗主要是從江爾遜的醫案來的,止咳散是程鐘齡《醫學心悟》裡的方:主要用于感冒,發燒等熱退了,後期以咽癢咳嗽為主,偏寒或寒熱不是很明顯的時候可選用)。

加陳皮的量可以大一點,胡老治療咳嗽經常加用陳皮,量30克左右,少了效果不好,加當歸、用其活血吧,咳嗽,氣緊,很多會影響到血液循環。

活血藥可以促進血液的運行,加快恢複,胡老常用大柴胡加桂枝茯苓丸治喘就是這個道理,有氣逆加了桑白皮,手腳冷,太陰證加了炮附子,太子參是用來顧護脾胃吧,因十八反去半夏。吃了當晚大便拉了三次(比吃小承氣湯,麻子仁丸還好)。

傷寒論78條:.......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應該是一種排病的反應吧,用了當天晚上,咳嗽就減輕,效果特别好。

這種病胡老常用半夏厚樸湯加減來用,為什麼不選半夏厚樸湯呢?

其實選用也是可以的,但覺得旋覆花和厚樸相比,厚樸燥濕傷津明顯一些,特别對津虛,體弱的老年人,選用時要兼顧護正氣(津液),旋覆花有降氣化痰、還有止嘔、除噫氣作用,厚樸也有降氣化痰但沒有止嘔、除噫氣作用,加上這個思路我用的比較多,非常熟悉。

旋覆花、芍藥、甘草是該方主藥,其他藥可以加減,唯獨這三個藥不要變,對于咳嗽,寒熱虛實加減得當都可以使用,旋覆花要包煎,吃了喉癢甚至想吐,可以加生姜汁來改善,用好了也能達到立杆見影效果,和胡老的用藥不同,但也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4、胡老治療哮喘獨特經驗

剛跟随胡老學習,常感到其治病用藥新奇。

一天,遇到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例1),處方中既無補腎納氣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無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黃,而用了大柴胡湯加味,因而問之:“治喘為何不用麻黃?”胡老答曰:“因無麻黃匠。”又問:“何為麻黃證?”

胡老笑而答曰:“這不是一句話能講清楚的,待有時間再詳細講吧。”當時急待獲得答案的學生,不免感到遺憾,但慶幸的是,自此每逢星期天,胡老就給我講授他對經方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治療哮喘不用麻黃,而常用大柴胡湯的道理也就應刃而解了。

從六經辨證來看,哮喘常表現為太陽病或少陽病,尤以太陽少陽并病、少陽陽明并病和三陽并病為最多見,而且以實證為多見。中醫所說的哮喘,一般多是指臨床上的一個症狀,以邪氣實多見。

以瘀血為主因的哮喘證治

原有瘀血潛伏于體内,一旦外感或傷食或七情變化,誘使瘀血變化,上犯肝肺而發哮喘。若不驅瘀,則哮喘經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論寒暑經年不已者,多後瘀血為患。具體常

見方證如下:

1、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方證主症見:胸脅苦滿,呼吸困難,心下急,口苦咽千,大便幹燥。

2、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方證主症見:上證又見腹脹滿,大便難通者。

以上二方證,若見口幹舌燥或煩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證複有外感,發熱惡寒面無汗者,則宜葛根湯,依證選用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三方合主之,見咽幹煩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證見汗出而喘明顯者,則宜麻杏石甘湯,依證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三方合方主之。

(三)痰飲瘀血二因俱備的哮喘證治

既有外邪内飲,複有瘀血在裡的哮喘也屢有所見。如常見有小青龍湯方證,複見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證者即以小青龍湯、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難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為桃核承氣湯;若現射幹麻黃湯方證者,即以射于麻黃湯為主,依證選用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湯、桃核承氣湯三方合方主之。

以上各方證,若見口舌幹燥或煩躁者,均宜加生石膏。

這就是中醫治療的效果,大家一起學好中醫,目的是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為我們國家人人實現自主健康而不斷努力及實踐,都是在臨床中來,患者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感謝每次的鼓勵及給予的信任!

中風六經辨證思考與分析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