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從小被這樣養大的孩子,長大後都非常自信!有遠見的父母都知道這三個“效應”

作者:主創團·純黑色天鵝

最近,懸疑劇《你安全嗎?》正在熱播,該劇融合了婚戀、職場、教育等社會熱點,引發觀衆的熱議。其中最讓人共鳴的是,網絡天才少年周遊的經曆。 榮梓杉扮演的周遊是個電腦天才,無師自通的他,雖然技術一流,卻年少氣盛。他仗着自己的天賦肆意妄為,不僅惡搞老師的照片,還黑進學校系統私改成績。為此,學校對他進行留校察看,記大過一次。 本就不同意兒子玩計算機的周遊父母,不由分說地給兒子貼上“壞孩子”的标簽,并強迫他道歉。正值青春期的周遊,對學校的處分感到不滿,情緒失控拒絕認錯。 母親隻好跪在校領導面前替他認錯,父親則怒火沖天,當衆給了他一巴掌。周遊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這一走就是兩年。 離家後,他化身鬼火舞姬,用黑客技術伸張正義。直到被别人揭穿自己的來曆,周遊才想起久未聯系的父母。 夜晚,周遊撥通家裡的電話,聽到母親撕心裂肺地喊着“兒子”,終究一言未發。他已經知道錯了,隻是父母先前的态度,讓他不敢再去面對。 這個畫面,不知看哭了多少觀衆,周遊孤零零的身影,真實得讓人心疼。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武斷取代理解,用強迫取代溝通。如果周遊的父母能夠接納他的情緒失控,尊重他的愛好,用寬容的心去感化“受傷”的他,周遊就不會沖動離家。相反,他可能還會在計算機領域有所造詣。 生活中,最簡單又最有效的富養是内心富足,而來自父母的接納、尊重與理解,是對孩子内心最好的供養。 周遊之于生活,或許是個悲劇,但為人父母,則要看到悲劇的底層邏輯,洞見并善用富養孩子的三個效應。 避雷針效應

一個矛盾,一次争吵,萬念俱灰的跳橋,這是發生在上海17歲少年身上的事。

可能很多人會說男孩太脆弱,其實,在此之前,他曾無數次想過要和父母的專制、強勢和解。隻可惜,早已習慣拿自己的标準衡量孩子的父母,沒能看到男孩的努力。

父母屢次的不理解,使男孩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不良情緒瞬間爆發,最終選擇用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這場對抗。

心理學上有個避雷針效應, 就是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疏導出去,有點像在雷雨天氣時,高樓建築中避雷針所起到的保護作用一樣。 父母若能及時成為那根避雷針,孩子就不會鑽牛角尖,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你好,小孩》的作者李小萌,采訪過一個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自身卻異常優秀的男孩。當被問到成長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時,男孩滿臉自豪地提到高考。 原來,男孩在備考時,曾一度緊張到無法學習。為了緩解壓力,專心看書,他就用繩子把自己綁在書桌上。 母親看到後,非但沒責怪他,還邊解繩子邊勸慰:“考不上大學,咱家還有地,實在不行你可以出去打工,或者複讀,綁着自己幹嘛?實在不想學就先不學!對了,你喜歡你們班哪個女生來着?” 簡單又樸實的語言,讓男孩回味至今。他坦言,如果沒有當初懂得接納自己情緒的母親,也就不會有現在獲得成功的自己。 發洩情緒并不丢人,人們卻總是把悲傷、憤怒等情緒區别于快樂、興奮等情緒。仿佛隻要自己表達出的情緒是負面的,我們就該感到羞愧,有罪。 父母不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他們在情緒波動時就會選擇隐藏、壓抑。當不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威脅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就好像一棟富麗堂皇的房子,若不及時清理垃圾,用不了多久,這間房子就會垃圾成堆,臭味連天。住在裡面的人,早晚會生病。 如果父母能像避雷針一樣,看懂孩子情緒變化背後的恐懼和不安,允許他們在自己懷中肆意發洩。 不管今後遇到什麼,他們都能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早已被父母的這份接納所治愈。 凱迪拉克效應

據說在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有一天他無意間在地下發現了石油,從此這位老人一夜暴富,老人立刻便買了一輛凱迪拉克來彰顯自己的富有。可他不會開車,隻能用兩匹馬拉着車在鎮上兜風,被當衆嘲笑。

在家庭教育中,與這位印第安老人做法類似的父母有很多。他們按着自己固有的認識和願望去塑造孩子,不停地用兩匹馬的力量硬生生地拉着孩子前行,卻忽略了孩子本身就是一輛馬力十足的凱迪拉克。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或才能,如果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準确判斷,還擅自做主,幹涉他們的成長方向,将會使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就如凱迪拉克無法發揮其最佳性能一般。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音樂家好,就把孩子強行按在鋼琴前學彈琴;有的父母覺得當作家好,就強求孩子必須學寫一手好文章;有的父母覺得搞體育好,就盲目地讓孩子鍛煉到體力透支。

結果,父母沒少受累,孩子卻毫無長進。因為,孩子隻是在被像老人一樣的父母強拉着前行,機械性地完成各種要求。而他們的天分與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成長。

從表面上看,父母在關注和培養孩子。實際上,他們所創造的機會并不适合孩子發展。把某項知識或技藝硬塞給孩子,隻會在有意無意間扼殺孩子本身的特點。

教育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父母隻有在挖掘孩子天賦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可能地探索,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讓這輛凱迪拉克真正開起來。

複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兒子,曾一度沉迷于電子遊戲而無法自拔。考慮到采用斷網、砸電腦等極端手段,會引發孩子的不滿,錢文忠便選擇了反其道而行。

他通過調查研究,找到了一些設計巧妙、曆史題材豐富的遊戲,旁敲側擊地推薦給兒子。

看到爸爸這麼主動,孩子特别興奮,積極地配合。為了獲得遊戲的勝利,他還和爸爸研究起各種曆史問題,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曆史,最後去了國外留學,主修曆史專業。

你看!讓大多數父母雞飛狗跳的遊戲問題,就這麼輕易解決了。

著名作家張潔說,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着一種處在原始狀态中的天才的閃光。

沒有哪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天才,而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是因為他擁有的某種天賦有多厲害,而是父母為他選擇了最适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做扼殺孩子天賦的事,并幫他們塑造最有利的學習環境,就能使他們在内驅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這樣被尊重并得到發展的孩子,更能适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進而在自己的賽道上發光發熱。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曾寫過一則寓言: 南風和北風想比比誰能讓行人把衣服脫掉。北風隻知道不停地吹,結果人們把衣服裹得更緊了;南風則選擇輕柔地吹,頓時天氣變暖,人們自然就把衣服脫了。 這就是南風效應,隻要順應其内在需要,就能使人從被動變主動。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寬容比懲罰更有效。“狂風暴雨式”的斥責,甚至體罰,隻會讓孩子把大衣裹得更緊。相反,采用“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孩子就會主動脫掉衣服。 卡内基小時候并不是一個乖孩子,在9歲那年,父親給他找了個繼母,并對繼母說:“他很壞,經常做壞事,你要小心提防他。”繼母沒當一回事,反而認真地跟卡内基說:“沒關系,我知道你是個聰明孩子,以後一定會大有作為。” 這句贊賞,成為激勵卡内基一生的動力。最後,他成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你看,父母能夠用南風效應正确地引導孩子,就會使他們得到巨大的滿足感,從而産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這顯然比一味地批評他們要有用得多。 知乎上有個熱議的話題:孩子犯錯後,父母做什麼會讓孩子刻骨銘心的難忘? 獲得高贊的答案是:沒有暴跳如雷,沒有惡語相加,而是告訴孩子依然愛他。 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最先避開錯誤本身,把孩子從錯誤的陰影中帶出來,再去研究怎麼解決問題。隻有當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到愛,才會覺得自己有存在的意義。

父母的接納、尊重與理解

決定孩子的高度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犯錯了,就給予過多的指責和抱怨。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指出,錯誤的過程也是更好地認識自我的過程。犯錯不一定是壞事,隻要孩子能夠在錯誤中獲得經驗,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進而提升某種能力,有利于日後的發展,這個錯誤就值得。

教育宜疏不宜堵,作為父母,首先要正視孩子的錯誤,接受他們的不完美;然後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承擔自己造成的後果;最後,幫助孩子采取合理的措施,改造自我,獲得提升。

要知道凡是有遠見的家長,都懂得用三個效應來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接納孩子本來的模樣,哪怕不是你所希望的樣子;

呵護孩子的獨特之處,不用外界的眼光壓制他們;

寬容理解孩子的過失,賦予他們面對周遭的勇氣。

父母能做到這些,就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福氣。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定能逆風飛揚,閃閃發光。

作者:純黑色天鵝,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字裡行間閱盡世間繁華,隻言片語兜住悲歡離合,拉遠了鏡頭看自己,既存在就驕傲而美麗的存在。新 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台,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