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高考地理核心知識點歸納——人口

必修二 人口

知識點1:世界人口的分布

1、特點:人口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區人口稠密,有的地區則人口稀少);

2、表現:①從全球來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緯20°~60°地帶最為集中。

②從距離海洋遠近來看,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區。(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源的分布)

③從海拔來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

3、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南亞、歐洲西部和北美東部。

其中東亞和南亞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類在此聚居的曆史悠久。

歐洲西部和北美東部兩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4、各大洲和地區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5%。

國家之間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的人口超過1億。

知識點2:中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及原因

在中國人口分布圖上,可以自黑河——騰沖畫出一條直線,這條線是我國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也被稱為“胡煥庸線”

1、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從東西方向看: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

從自然條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區人口多,内陸幹旱的高山,高原地區人口少;

從經濟條件看: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區人口多,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區人口少;

從民族條件看:漢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2、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的原因

自然環境因素:東部地區地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能養育的人口多

社會經濟因素:東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開發時間長;

知識點3: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響人口的分布因素可歸納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

1、自然因素:①氣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氣候較為适宜的中、低緯度地區。

②地形:人口分布趨向于地勢低平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開發,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地區。例如:我國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等。

③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産養殖等優勢,人口較密集。

④土壤:土壤肥沃的地區,人口密度較高;土壤貧瘠的地區,人口密度較小。

⑤礦産:礦産開發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會生産方式,經濟發展水平、曆史因素、政治、軍事、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狀況是自然、人文各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知識點4:人口增長的問題、原因、影響及解決措施

1、人口結構與人口問題:

人口結構主要包括人口年齡結構、人口性别結構、人口文化素質結構等,人口結構若出現不合理,則會引發人口問題。

主要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下表)、人口老齡化(下表)、人口性别比失調

2、人口性别比失調:

性别比失調的原因:戰争;人口遷移;産業結構;養老保障機制不健全;生育觀念落後;人為的技術幹預等(目前我國性别比高的原因)

性别比失調的措施:加強非法性别鑒定的監管;大力發展生産力,提高婦女地位,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婚育觀念等。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差異(問答題模闆)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人口增長特點

增長過快→人口膨脹

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

影響

①加大經濟、就業、社會服務設施、資源和環境壓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質;③生活質量下降;④貧富差距加大;⑤犯罪率上升;⑥傳染病難控制

①勞動力不足;②國防兵員不足;

③對老人贍養比上升,青壯年負擔重。

④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負擔加重。(養老金支出多)

⑤老人精神孤獨,保障不夠。

原因

①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

②醫療進步,死亡率下降。

③經濟落後,現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勞動力多;

④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①經濟發達,生産力水平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願不強。

③有良好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

④人口老齡化嚴重。

措施

①實行計劃生育;

②控制人口增長;

③提高人口素質

①要鼓勵生育;

②接納海外移民(國内就是接納外來人口);

③發展經濟;

④健全社保體系;

⑤适當延遲退休;

變化趨勢

人口增長趨緩

人口數量比較穩定,甚至負增長

老齡化衡量指标: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以上。

4、中國獨特的人口問題及對策:

人口問題

解決措施

人口性别結構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調整計劃生育政策,轉變人口生育觀念

人口素質相對較低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

加強經濟建設,提高和改善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

人口流動規模大

積極發展交通、經濟,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增加就地就業機會

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家庭增多

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增加就地就業崗位和機會等

5、人口金字塔的判讀

人口金字塔圖的類型

年輕型

成年型

老年型

主要特點

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各年齡組人口比重

大緻均衡

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狀

年齡比例

0~14歲兒童比例在40%以上,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4%以下,

0~14歲兒童人口比重占30%~40%,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占4%~7%,

0~14歲兒童比重在30%以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

人口增長趨勢

迅速增長

緩慢增長

呈負增長,人口縮減

人口增長模式

傳統型

現代型

(1)某年齡段男女比例突然變小(如上圖①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于計劃生育等原因導緻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由于重大災害等原因導緻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遷。

(2)某年齡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圖②處)。其變化可能是由于就業、升學等原因導緻的人口大量遷入。

(3)男女比例的明顯失調(如上圖③處)。可能是戰争導緻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鋼鐵、紡織等對職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廠建設所導緻。

6、三角坐标的判讀方法

a、三條邊分别代表三個指标;

b、認準三條邊0~100%的增大方向;

c、直尺從0所在底邊開始向100%的頂點方向平行移動,移到所求點時,直尺與100%所在邊的交點值即為該指标的值。

知識點5、人口遷移分類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人口機械增長=遷入人口—遷出人口 機械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

2、人口遷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發生長期或永久改變的人口移動。

(2)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内人口遷移。

3、國際人口遷移: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1)19世紀以前:①特點: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 ②流向:舊大陸(歐、亞、非)遷向新大陸(美洲、大洋洲)

③影響因素:地理大發現與新航線的開辟;資本主義發展與殖民擴張

(2)二戰以後:①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從發展中國家(亞、非、拉)流向發達國家(西歐、北美、大洋洲)和西亞、北非等石油輸出國

③影響因素: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西亞、北非等石油資源的開發

(3)二戰前後,人口遷移的方向

二戰前 大洲 二戰後

←←←←亞 洲 →→→

←←←←非 洲 →→→

←←←←歐 洲 ←←←

→→→→大洋洲 ←←←

→→→→北美洲 ←←←

→→→→拉 美 →→→

(4)現代國際人口遷移:科技移民、勞務輸出、國際難民遷移。

4、國内人口遷移:在一國範圍内,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1)工業化以前:大規模的墾荒、嚴重的自然災害、戰亂等引發人口遷移。(闖關東、走西口)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内人口遷移:

(2)建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

遷移原因: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遷移方向:東部→→→西北、東北地區、海南(支援邊疆建設)

遷移特點:有計劃、有組織。

(3)20世紀80年代中期——現在:

遷移原因:①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動。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③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④政策允許農民進入城鎮落戶。

遷移方向:内陸→→→沿海;農村→→→城市。

遷移特點:自發性的。流量發生明顯變化,頻率加快

知識點6、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及影響

1、推拉理論:(變式:人口遷移的動力;城市化的動力)

(1)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排斥力;劣勢)與遷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優勢)共同構成。

(2)任何一個地區都同時存在促使人口遷出的推力因素和吸引人口遷入的拉力因素。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氣候、水、礦産資源、土壤、自然災害等。

(2)經濟:為了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獲得更多的經濟待遇,改善個人及家庭生活。(經濟因素往往起主導作用)

(3)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種族、民族;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4)政治:政策(如中國的戶籍政策)、政治變革、戰争等。

(5)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例:美國老年人向“陽光地帶”遷移,主要是氣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國老年人則多出于家庭因素考慮而向成年兒女居住地遷移。

3、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

影響:

遷入地

有利:①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

②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

③促進第三産業發展。

不利:①增加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

②增大了城市的壓力(住房、就業、交通、城市環境惡化)。

遷出地

有利:①加強與外界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聯系;

②緩解農村的人地矛盾;

③更好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

④緩解就業壓力。

不利:①人才外流;

②勞動力減少;

③影響遷出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分析思路

(1)從辯證角度: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2)從區域角度:對遷出地的影響和對遷入地的影響。

(3)從三大要素角度:對生态環境、經濟、社會三方面的影響。

(4)從具體方面: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性别比、職業構成、産業結構、交通、社會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響。

知識點7、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環境人口容量

1、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态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下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2、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是一個警戒值

環境人口容量和環境承載力

如果把環境人口容量看成是一個木桶,那麼某種資源的環境承載力就是一塊木闆,木桶容量取決于最短那塊木闆。

(1)特點:不确定性和相對确定性。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資源(主要因素)

科技發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地區的開放程度

經濟發達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費水平 與環境人口容量成負相關關系

知識點8、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數量——是一個合理值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适宜的人口數量。(實質)

▲環境人口容量 > 人口合理容量

2、意義:(1)影響人口戰略;(2)影響人口政策;(3)影響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

3、超過人口合理容量所産生的問題

①對資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增多。

②對資源造成巨大壓力,導緻資源短缺問題。

③造成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導緻環境問題。

④帶來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等社會問題。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區域

具體措施

世界

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國際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各國、各地區

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