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塞德茲說:人如陶瓷,小時候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期好比粘土,給予何種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培養孩子的自律要盡早
3-6歲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期
科學家将孩子的3-6 歲稱為“ 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所以3-6歲,是培養自控力的關鍵期,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比較願意和父母溝通、容易改變。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比孩子進入小學和青春期再管理要容易得多。
而到了7-12歲被稱為“ 正凝固的水泥期” ,這一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特征、志向理想、生活方式等已形成。所以,孩童時期可塑性最強,從小培養他的自律習慣比傳授知識更有益。
以下這5個小竅門,輕松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想不優秀都難!
01 抓住孩子的優點 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培養孩子自律的入口,要關注孩子的生活和習慣,找到孩子的優點或者擅長的事情,讓事情變得簡單,孩子樂于接受。
有興趣的則會有内驅力,也是堅持下去的動力,家長可以通過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良好的自律。
就如崔馨老師所說:“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就是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改變孩子的認知,逐漸地改變孩子的習慣。”
3歲的侄女文文,不喜歡刷牙,她爸知道她喜歡看繪本,就找到了《牙齒大街的新鮮事》的繪本一起共讀。
《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講述了牙齒大街的住客和牙齒警察的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複精讀,文文認識到如果不刷牙,牙膏裡的牙齒警察就沒辦法在牙齒裡巡邏,而壞蛋哈克和迪克就不會被消滅。于是,文文開始學着自己刷牙。她每次自覺去刷牙,爸爸都會表揚她。久而久之,文文就形成按時刷牙的好習慣。
孩子做事情,要先激發他的興趣,再做引導,這樣孩子就會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02 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
在自律的反面,有個詞叫拖延:“爸媽還沒催,我再多玩會手機。”“沒事兒,再睡會,上學應該不會遲到。”“反正不急……”
成人眼裡,孩子經常有一種主觀拖延現象,總是推遲應該完成的事情,顯得拖拉磨蹭。
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導孩子養成有效管理時間、高效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心理學發現:2~3歲的孩子,時間觀念才剛開始;6歲的孩子都不會認時鐘,對于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是沒有什麼概念的,所以,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是管理時間的基礎。
家長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時鐘,在對應的時間點上,寫上孩子一天下來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午休;幾點看書;幾點睡覺等等,把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做為标簽,孩子會更加容易理解。
還可以跟孩子約定好時間,比如孩子去找小朋友玩,跟孩子約定好隻能玩30分鐘就要回家,督促孩子要看表,不能錯過時間,反複這樣練習,孩子自然也會提高時間的掌控能力。
03 父母以身作則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吧。”确實,自律這一條路上,父母首先是要做好榜樣。
天天沉迷麻将,或者回家就拿着手機玩遊戲的父母,不要怪孩子學習不努力,因為你自己混亂的生活,無法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榜樣的力量。
武亦姝16歲時,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憑借強大的詩歌儲備,打敗百人團,最終獲得冠軍,除了擅長詩詞、書法外,武亦姝還是一名學霸,19歲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
如此優秀的她,其實在很小的時候比較調皮,也曾厭惡學習,不自律,被老師以差生來對待,讓父母很是擔憂,後來,父親不再去麻将館、看電視,而是每天陪同孩子看書;母親則和孩子一起畫畫。慢慢的,受到父母以身作則的影響,武亦姝也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詩詞、曆史、科普……什麼書籍都看。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觀察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并奉之為最高準則,最終通過模仿和學習,成為和父母一樣的人。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先從自己開始。不要怕麻煩,培養孩子的自律,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财富。
04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自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某個領域的成功,因為生活總是充滿誘惑,讓人無法堅持目标。培養自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延遲滿足”。
人的大腦有兩個區域,一個是大腦邊緣系統,它要求人們獲得及時滿足;還有一個是前額皮質,它幫助人們設定目标,計劃達成目标的方式。大腦有點像我們的肌肉,練得越多的部位越活躍。
一個人的大腦若是邊緣系統活躍,他就很容易被情緒控制,行為傾向于及時“及時行樂”;若是前額皮質活躍,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緒,讓生活更有計劃性,不被眼前享樂誘惑。所以,越能夠控制自己人生的人,也有計劃性和執行力,也就越容易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鍛煉他們的自律能力,從平時“延遲滿足”這種行為開始鍛煉,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将享樂推遲,先完成自己的目标(或者階段性目标),再去“好好享受”。
比如,給孩子設置一些固定的生活習慣:早上、中午、晚上吃飯時間,每天吃零食時間,每天玩遊戲時間等,隻有到了某個時間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這個時間,隻能“等”。
05 父母一定要懂得“狠”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自律以獲得主動權,而不自律似乎眼下輕松愉快,而結果是必然被他律——說白了就是自己不強 ,各種搞不定,還是得被别人管或者依附于别人。當然,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産生一種倦怠的情緒。
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有那個,變得對自己放松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但此時,父母一定要堅定,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比如孩子覺得看書枯燥了,可以考慮給孩子多換幾種類型的書籍。科普書、故事書,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素材。不一定非要讀一種類型。讓計劃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類似于孩子看書很用心,那麼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嘗到自律的甜頭。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自律會内化為孩子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他努力的動力。有了這種力量,孩子會自發、主動地克服困難,也會坦然地接受失敗。
自控力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自控力也是一種可以後天培養的能力,一切好的習慣都可以通過訓練逐漸養成,車庫創客願助力每一位家長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能擁有自我掌控的人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