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車廂裡
[俄]苔菲
“請問,太太!您姓維格多爾奇克嗎?”
“對不起,太太!我本姓楚克爾曼。”
“楚克爾曼?到底還是楚克爾曼!我永遠都不會想到!您是楚克爾索恩的親戚嗎?”
“不,我不是。”
“他們是非常富裕的人。誰不知道楚克爾索恩啊!他們有自己的工廠、自己的馬匹。他們還想買車呢,已經想了兩年了。窮人才不會想這些呢。既然一個人想買車,而不是買什麼鲱魚和洋蔥之類的,那就是說,他兜裡有錢。楚克爾索恩家,嗬!楚克爾索恩家族是一個富裕家族。”
“可能他們是親戚呢,我怎麼知道。甚至,也許是親戚。隻是我不會為此而驕傲的。我沒時間驕傲。我們有自己的造紙業。”
“請問,您在哪裡定居?”
“我們在裡加。”
“在羅馬①?哇,太太,太太!您是多麼幸福的人啊,太太!”
“呸,那有什麼!”
“因為,也許非常美!我甯願不惜一切代價,哪怕看上一眼也好啊!”
“看上一眼,也許會感覺很好。而我是用雙眼在看,所以我已經厭煩了。”
“您也許在開玩笑!請問,太太!您當然會說意大利語了?哦,我真想聽一下!”
“意大利語?不會說。為什麼我要說意大利語呢?”
“如果您要向意大利人買點兒什麼的話,人家聽不懂怎麼辦呢?”
“您說什麼呀?假如有個牽着猴的壞蛋向我推銷假琥珀,那我還要為了他來說蹩腳的意大利語?呸!我才不需要呢!”
“哦,太太,您真讓我驚訝!請問,您那兒的天氣怎麼樣?很熱嗎?”
“不是很熱。夏天還不錯。”
“而我有一個熟人去過那裡,他說,都熱得讓人出汗。”
“也許他在撒謊。”
“他為什麼要撒謊呢?因為我要給他錢,讓他撒謊?還是别的什麼?”
“太太,您不要這樣生氣。柳利卡先生是一位富人,有自己的藥店,可撒起謊來就像個低級下流的叫花子。如果他早上喝了咖啡,他一定會對别人說,他喝了茶。”
“好吧,随便。就算我的熟人沒有出汗。我在争論嗎?什麼?請問,您那裡的自然風光一定很美吧?一定是令人驚歎的!我想象那裡會有各種各樣的仙人掌,還有其他一些動植物!”
“什麼呀!沒什麼特别的。請您允許開一下窗,好嗎?這裡很悶。”
“請允許我親自為您打開……”
“你為什麼要操這個心呢……”
“對我來說,這是順手的事……瞧,打開了!你現在感覺好些了嗎?我很高興能為您服務。那麼,您那裡的自然風光還是非常美的,對嗎?”
“呸!那隻不過是自然風光而已!”
“當然,對習慣于美的人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啊,太太,隻要看着您就覺得舒服。我在想,您是一個懂得享受的人。就在您身上,有某種特别的痕迹。這個胸針……是在那裡買的嗎?”
“這個?是在維爾諾。太太,您有孩子嗎?”
“我有一個女兒。哦,那是怎樣的孩子啊!簡直就是某種特别的東西。美人兒,甚至羞于啟齒。但是,隻有一點不好:可以想象一下,她的眼睛長得就像我的一樣非常美。眉毛也像我,額頭、臉頰,甚至鼻子,而下面都像她父親,父親,父親!這麼好的孩子!我想,明年帶她去你們那座偉大的城市。隻是麻煩的是出國護照,否則……”
“您為什麼要出國護照呢?來我們這裡不需要出國護照!”
“您說什麼?”
“也許,您去莫斯科也要帶着出國護照?”
“去莫斯科不要護照!”
“那為什麼去裡加要,而去莫斯科不要?”
“裡加和我什麼關系,您為什麼硬要跟我說裡加呢?”
“因為您想去裡加啊。”
“去裡加?我想去裡加?不,您聽到了某個相像的名字了。”
“抱歉,太太!您一聽說我是從裡加來的,就完全昏了頭。簡直就像用牙咬住我的脖子一樣,緊緊不放。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人為了裡加而瘋狂!”
“請原諒,太太……但是,隻是您自己……”
“不,請您原諒我,而不是我原諒您!”
“不,請原諒!這一點請您原諒我。因為您在這裡自吹自擂,而現在自己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請您把窗戶關上,風吹到我牙齒了。”
“您還要給我解釋,有風在吹!先給自己辦好去裡加的護照吧。哈哈!”
“她還說楚克爾索恩是她的親戚呢!楚克爾索恩才不想認識您呢。我要是告訴他,您死乞白賴地想做他的親戚,
他的背心會被笑破的
!等着瞧吧!”
“哎,這對我來說很重要!請不要碰那窗戶!我感覺很悶。”
“本來是從裡加來的,卻覺得自己是薩拉·貝恩哈特②。”
“哪有這種沒教養的人啊!請您不要動我的窗戶。”
“這已經是她的窗戶了!你們聽見了嗎?怎麼,您是文達沃——雷賓斯卡娅路還是什麼?”
“您别忘了,您這是在跟誰說話!”
“跟一位裡加的小市民在說話!”
“真有修養!請您别動窗戶!”
“那風吹到我的牙齒了……”
“請原諒,太太……”
“不,請您原諒……”
“不,請原諒。請您原諒我。乘務員!乘務員!請您給我換個地方。你們這裡坐着的是裡加的乘客!”
“呸!”
【注】①俄文裡,單詞“裡加”與“羅馬”的前兩個字母相同,因此被聽錯了。②法國女演員。
6.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即使有自己的造紙業,算是個有錢人,但是因為她居住在裡加這個隸屬于俄羅斯的小城市,而受到小說中另一位太太的嘲諷。
B.“意大利語?不會說。為什麼我要說意大利語呢?”一句,說明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并沒有意識到她被對方誤當作是一位居住在意大利的俄羅斯人。
C.小說所講述的鬧劇是由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口齒不清,緻使另一位太太産生誤解而引起的,最終兩人都很生氣,這一鬧劇最終也沒有得到解決。
D.和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對話的太太不斷追問對方所居住的地方自然風光是不是很美,可能是因為她極力想開啟新的話題,繼續和對方攀談下去。
7.下列對小說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作者将故事發生的環境設置在一節正在行駛的空間狹小的火車車廂裡,将筆觸聚焦在兩位太太身上,使小說富有戲劇舞台效果。
B.小說通過兩位互不相識的太太的對話來展開并推動情節發展,頗具戲劇色彩,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C.“他的背心會被笑破的”一句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說話人對姓楚克爾曼的太太的諷刺,既突出人物性格,又使小說語言生動幽默。
D.小說選取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遭遇到的事件,來揭示小人物的悲苦命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8.故事在兩位太太的吵架聲中戛然而止,請簡要分析小說結尾這樣處理的妙處。
9.有評論認為,苔菲在塑造小人物形象時,主要通過情節的反轉來推波助瀾。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6.C
7.D
8.①小說結尾姓楚克爾曼的太太要求乘務員給自己換個地方,并強調這裡坐着的是裡加的乘客,表現了楚克爾曼太太的氣憤和對對方的厭惡。②和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對話的人剛還不停地請求對方原諒,馬上就說出“呸!”轉變之快,令人捧腹,形象地表現了她的虛僞和勢利,富有諷刺意味。③小說在一片吵鬧聲中戛然而止,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9.①其中的一位太太誤以為姓楚克爾曼的太太生活在羅馬時,說話極盡奉承,後又主動幫楚克爾曼太太打開窗戶,并為此感到高興。②而當她意識到楚克爾曼太太不是羅馬居民而是俄羅斯小市民後,便立馬換上另一副面孔,冷冰冰地說:“請你把窗戶關上,風吹到我的牙齒了。”還說話諷刺對方。③作者運用情節的反轉使人物形象極具表現力,将一位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小人物刻畫得人木三分。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小說所講述的鬧劇是由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口齒不清,緻使另一位太太産生誤解而引起的”錯誤。小說并未交代姓楚克爾曼的太太是否口齒不清。從全文來看,這位太太大概率口齒是清晰的,主要是因為裡加和羅馬發音相似被聽錯而引起的誤會。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來揭示小人物的悲苦命運”錯誤。小說沒有揭示兩位太太的命運,隻是諷刺了某些社會現象。小說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隻是有一次反轉。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小說結尾“乘務員!乘務員!請您給我換個地方。乘務員!乘務員!請您給我換個地方”可知,楚克爾曼的太太要求乘務員給自己換個地方,并強調這裡坐着的是裡加的乘客,兩人争吵是因為裡加和羅馬發音相似被聽錯而引起的誤會,同時也表現了楚克爾曼太太的氣憤和對對方的厭惡;
原文“'請原諒,太太……但是,隻是您自己……’'不,請您原諒我,而不是我原諒您!’'不,請原諒!這一點請您原諒我。因為您在這裡自吹自擂,而現在自己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可知,和姓楚克爾曼的太太對話的人不停地請求對方原諒,但馬上就說出“呸”轉變之快,,形象地表現了她的虛僞和勢利;
小說通過兩位互不相識的太太的對話來展開并推動情節發展,結局以兩人的争吵戛然而止,讓人有種意猶未盡之感。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情節設置手法、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
原文“請問,您在哪裡定居”“我們在裡加”“在羅馬?哇,太太,太太!您是多麼幸福的人啊,太太”可知,是因為裡加和羅馬發音相似被聽錯而引起的誤會,另外一位太太在後文一直和姓楚克爾曼的太太攀談,甚至幫助她打開窗戶并為此感到高興,“請允許我親自為您打開……”“對我來說,這是順手的事……瞧,打開了!你現在感覺好些了嗎?我很高興能為您服務”,可見這位太太是多麼虛僞、奉承;
原文“也許,您去莫斯科也要帶着出國護照?”“去莫斯科不要護照!”“那為什麼去裡加要,而去莫斯科不要?”“裡加和我什麼關系,您為什麼硬要跟我說裡加呢?”“因為您想去裡加啊。”“去裡加?我想去裡加?不,您聽到了某個相像的名字了。”“抱歉,太太!您一聽說我是從裡加來的,就完全昏了頭。簡直就像用牙咬住我的脖子一樣,緊緊不放。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人為了裡加而瘋狂!”這一系列對話可知,當她意識到楚克爾曼太太不是羅馬居民而是俄羅斯小市民後,便立馬換上另一副面孔,冷冰冰地說:“請你把窗戶關上,風吹到我的牙齒了。”,還出言諷刺對方:“她還說楚克爾索恩是她的親戚呢!楚克爾索恩才不想認識您呢。我要是告訴他,您死乞白賴地想做他的親戚,他的背心會被笑破的!等着瞧吧!”
小說所講述的鬧劇是是因為裡加和羅馬發音相似被聽錯,緻使另一位太太産生誤解而引起的,最終兩人都很生氣,這一鬧劇最終也沒有得到解決。在随着故事情節的發展,作者運用情節的反轉使人物形象極具表現力,将一位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小人物刻畫得人木三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