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現場管理知識與方法彙編(下篇)

(上接:現場管理包括哪些方面?—品質管理—品質管理體系建設步驟)

(八)“5S”管理。

1、什麼是“5S”現場管理?

“5S”管理活動起源于日本,主要内容: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hitsuke)這5個詞的縮寫。因為這5個詞日語中羅馬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所以簡稱為“5S”。

2、“5S”管理的基本内容:

(1)整理:區分要用和不要用的東西,不要用的東西清理掉;

(2)整頓:要用的東西依規定定位.定量地擺放整齊,明确地标示;

(3)清掃:清除場内的髒污,并防止污染的發生:

(4)清潔:将前3S實施的做法制度化.規範化.貫徹執行并維持成果;

(5)素養:人人依規定行事,養成好習慣。

3、“5S”管理的方法要求:

(1)整理。

*所在的工作場所(範圍)全面檢查;

*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基準;

*清除不需要物品;

*調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頻度,決定日常用量;

*制定廢棄物處理方法;

*每日自我檢查;

*調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頻度,決定日常用量。

(2)整頓。

要落實前一步驟整理工作;布置流程,确定置放場所;規定放置方法;劃線定位;标識場所物品(目視管理的重點)。

Δ整頓要領:

①整頓要形成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出所需要東西的狀态;

②要站在新員工及其他行業人的立場來看,使得什麼東西該在什麼地方更為明确;

③對于放置處與被放置物,都要想方法使其能立即取出使用;

④另外,使用後要能容易恢複到原來的狀态,沒有恢複或誤放時就能馬上知道。

(3)清掃。

Δ清掃要領:

建立清掃責任區(室内外);執行例行掃除,清理髒污;各類污染源予以杜絕;建立清掃基準并作為規範。

Δ清掃的内容:

例行掃除,清理髒污;資料文件的清掃;機器設備的清掃;公共區域的清掃。

(4)清潔。

将上面的3S實施的做法制度化、規範化,并貫徹執行及維持結果。

Δ清潔要領:

①落實前3S工作;

②制訂目視管理的基準;

③制訂稽核方法;

④制訂獎罰制度,加強執行;

⑤維持5S意識;

⑥高階主管經常帶頭巡查,帶動重視。

(5)素養。

培養具有好習慣、遵守規則的員工;提高員工文明禮貌水準;營造團體精神。

Δ素養要領:

①持續推動前4S至習慣化;

②制訂共同遵守的有關規則.規定;

③制訂禮儀守則;

④教育訓練(新進人員加強);

⑤推動各種精神提升活動(早會.禮貌運動等)。

(6)“5S”管理活動的推行步驟:

①成立推行組織;

②拟定推行方針及目标;

③拟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

④對人員實施教育;

⑤生産現場宣傳教育,營造氛圍;

⑥生産現場全員實施;

⑦評比及獎懲;

⑧生産現場檢讨及修正;

⑨生産現場标準化及常态化。

(九)設備管理。

(1)設備管理的涵義。

設備管理是以設備為研究對象,追求設備綜合效率,應用一系列理論、方法,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物質運動和價值運動進行全過程(從規劃、設計、選型、購置、安裝、驗收、使用、保養、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科學型管理。

(2)設備管理的基本職能。

合理運用設備技術經濟方法,綜合設備管理、工程技術和财務經營等手段,使設備壽命周期内的費用/效益比(即費效比)達到最佳的程度,即設備資産綜合效益最大化。

(3)設備管理的要求範圍。

設備管理是對設備壽命周期全過程的管理,包括選擇設備、正确使用設備、維護修理設備以及更新改造設備全過程的管理工作。

設備運動過程從物資、資本兩個基本面來看,可分為兩種基本運動形态,即設備的物資運動形态和資本運動形态。

從設備的物質形态來看,指設備從研究、設計、制造或從選購進廠驗收投入生産領域開始,經使用、維護、修理、更新、改造直至報廢退出生産領域的全過程,這個層面過程的管理稱為設備的技術管理;

從設備資本價值形态來看,包括設備的最初投資、運行費用、維護費用、折舊、收益以及更新改造的措施和運行費用等,這個層面過程的管理稱為設備的經濟管理。

設備管理既包括設備的技術管理,又包括設備的經濟管理,是兩方面管理的綜合和統一,偏重于任何一個層面的管理都不是現代設備管理的最終要求。

(4)設備管理的主要任務。

·提高工廠技術設備素質 ;

·充分發揮設備效能 ;

·保障工廠設備完好 ;

·取得良好設備投資效益。

(5)設備使用期管理的三個階段:

設備的使用期管理分設備初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後期管理。

·設備的初期管理一般指設備自驗收之日起、使用半年或一年時間内,對設備調整、使用、維護、狀态監測、故障診斷,以及操作、維修人員培訓教育.維修技術信息的收集、處理等全部管理工作,建立設備固定資産檔案、技術檔案和運行維護原始記錄。

·設備的中期管理是設備過保修期後的管理工作。做好設備的中期管理,有利于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維護費用,得到較好的設備投資效果。

·設備的後期管理是指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報廢階段的管理工作。

(6)設備憑證管理。

在設備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中,用于記錄設備管理和技術活動,以及經濟核算,并明确管理各方責任的書面證明,就是設備管理憑證。

Δ憑證設定原則:

①滿足需要的原則;

②簡明适用的原則;

③科學規範的原則。

Δ憑證設置要求:

a.一般設置成表格形式,一張表格有固定欄目和每次要填寫欄目,固定欄目包括标題、表頭、各種線格和文字說明等,标題要意思明确,語言簡煉;填寫欄目,要求數據來源可靠,易于收集,并要考慮最大的可能值,留有足夠的空格餘地。

b.憑證是随着設備物流和價值流的流向而傳遞的。傳遞過程中,有的環節需要保留作為依據,所以憑證的聯次設計要合理,并在每一聯上注明所繳存的部門。

c.憑證格式一旦确定下來,就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

Δ.憑證的具體管理要求。

a.明确憑證的管理部門(科、組);

b.明确憑證的設置單位和設置程序;

c.明确憑證的啟用、檢查、監督辦法;

d.明确憑證的填寫,使用部門和人員;

e.明确憑證的審核;

f.明确憑證的傳遞和保存辦法。

Δ設備憑證參考:

第一類:設備前期管理憑證。

A.設備購置(更新)憑證。

①設備購置(更新)申報表

②年度設備購置(更新)計劃項目明細表

B.設備訂購憑證。

①設備訂貨合同書

②設備開箱檢查驗收單

③設備入(出)庫單

C.設備安裝調試驗收憑證。

①安裝調試記錄

②機械設備精度檢驗記錄單

③設備資産轉移交接驗收單

D.設備台賬建立(更新)。

第二類:設備使用期管理憑證。

A.設備狀況交接班記錄。

B.關鍵設備點檢卡。

C.保養檢查記錄。

①設備一級保養記錄卡

②設備二級保養登記表

③定期精度、性能測試記錄

D.精密封點洩漏檢查記錄。

E.潤滑換油記錄。

F.設備維修管理憑證。

*維修通知單

*修理記錄單

*設備修複試運轉記錄單

*修理質量檢驗單

*修理費用核算表

G.設備事故報告單。

H.特種設備安全鑒定憑證(一般由勞動局鑒定)。

①壓力容器檢驗産品安全質量監督檢驗證書

②特種設備使用證

I.設備技術改造憑證。

①生産設備封存申請表

②設備技術改造驗收單

J.設備資産管理憑證。

①生産設備封存申請表

②生産設備啟封申請表

③設備租賃合同書

④設備報廢單

(7)設備數據管理。

數據管理是指通過對數據收集、處理加工和解釋,使其成為對管理決策有用的信息(有的信息仍是以數據表示的)。它包括對數據進行收集、分類、排序、檢索、修改、存儲、傳輸、計算、輸出(報表或圖形)等這一整個過程。

設備數據,主要指設備管理與維修領域内所産生的數據。

Δ設備數據管理的作用。

①通過對物質運動形态的管理,保證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正常進行,保證設備完好,為企業完成生産經營任務提供可靠保證。

②通過對價值流(設備采購、維修等費用)的數據管理,使各級人員及時了解設備各項費用的發生及流向,進行費用控制;同時,通過對憑證上的數據與實物核對,避免資産流失。

③通過統計與分析,計算和輸出各種數據值與目标值對照,采取措施控制超标指标,并為管理部門制定設備管理工作目标、工作計劃、維修決策等提供依據。

Δ數據管理内容的确定方法。

①用系統思想進行數據管理;

②确定數據的管理範圍;

③确定輸出數據;

④确定數據處理邏輯;

⑤優化數據管理系統;

⑥注重數據的收集管理。

Δ數據管理程序。

數據收集—數據存儲—數據傳輸—數據處理—數據輸出。

Δ數據彙總—賬、卡、圖表、登記冊的建立。

數據彙總是指對設備管理環節發生的數據進行分類累加,求其總數的計算。下面列出常用數據彙總圖表和方法。

①設備台賬和設備卡片。

設備驗收移交生産後,企業設備管理部門和财務部均應建立單台設備的固定資産台賬和卡片。數據主要來源于設備訂貨合同,使用說明書和安裝移交驗收單等。

其一:設備台賬。

分主要生産設備、非主要生産設備。

*一般設備台賬分三種:

設備序号賬;

設備分類賬;

分車間(使用單位處事、工段)賬。

其二·設備卡片。

設備資産管理除應建立完善的台賬外,還需要按使用單位(車間、科室等)的順序建卡片冊。随着設備的調動、轉讓和報廢,卡片位置可在卡片冊内調整,轉出或撤出注銷。

為了便于核對,保證賬、物相符,設備卡片應一式兩套,(設備管理和使用部門各執一套)。

②設備分類與資産編号。

在填寫設備台賬和卡片時,均要涉及設備資産編号,而資産編号又與設備分類有關,必須實行統一的劃分與編号。另外,為了便于設備管理和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企業應對設備進行科學編碼,使其既有識别,又利于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彙總。

Δ設備運行管理數據彙總。

*主要生産設備潤滑卡片

*不完好設備登記冊

*設備事故登記冊

*設備備件台賬

Δ設備資産變動數據彙總。

*設備購置(自制)調入登記冊

*設備封存(啟封)登記冊

*閑置設備登記冊

*設備轉讓登記冊

*設備報廢登記冊

*主要生産設備操作證發放登記冊。

Δ數據統計。

設備資産狀況統計,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設備擁有量及分類擁有量(分三類)。

*全部設備: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價值在行業規定限額以上,屬于固定資産的所有設備。

*生産設備:指直接或間接參加生産過程的設備,它是企業固定資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生産設備管理範圍和管理目錄,由行業主管部門規定。

*主要生産設備:指設備修理複雜系數在規定限額及以上的生産設備,是生産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

以上三類設備總擁有量和分類擁有量數據,由設備管理部門統計員根據設備台賬,按期統計、制表。

其二:設備資産原值、淨值及新度系數。

該項統計反映企業每年設備資産規模和老化程度。設備新度系數為設備資産淨值與設備資産原值的比,是價值角度,反映報告期内企業設備新舊程度的一個統計指标。通過該指标的統計分析,為企業制訂設備更新規劃提供依據。

設備資産原值、淨值數據由企業财務主管部門提供,由設備管理部門固定資産管理人員統計,填入表格。

其三:固定資産生産設備折舊率及年折舊金額。

Δ設備技術狀況統計。

①主要生産設備完好率。

式中,總台數應含企業在用的、備用的、封存的以及正在檢修的全部重要生産設備,但不包括尚未安裝使用的設備。

②主要設備洩漏率。

洩漏點統計不局限于靜密接合處,有一處洩漏就算一個洩漏點,不管是靜密封點,或是焊縫裂紋、砂眼以及其它原因的洩漏,均作為洩漏點統計。

Δ設備運營狀況統計。

①主要生産設備台時利用率。

該指标是反映設備時間利用程度的指标之一。計算設備台時利用率的依據:

·報告期内主要生産設備實際開動台時由設備制度台時利用情況彙總表彙總,表中數據由生産運行記錄整理得到

·報告期内主要生産設備制度工作台時,按企業一班、二班、三班制度工時計算得到。

②實有設備利用率。

實有設備利用率主要是表示生産設備在數量、時間、能力等方面利用程度。它綜合反映了閑置設備,不能使用設備、備用設備及停開設備等方面的潛力。

Δ設備維修狀況統計。

·事故(故障)停機率

·設備修理複雜系數統計

·設備大(項)修計劃完成率

·年度維修費用總額。

(8)設備定額管理。

①定額管理的含義和基本形式。

企業定額是産品生産過程中消耗的一種數量标準,是指在一定時期内和一定的生産技術組織條件下,為完成單位合格産品或任務所規定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量。

企業勞動定額有兩種基本形式:工時定額、産量定額。

②企業設備管理與維修中的主要定額:

·設備日常維護時間定額。

·設備維修時間定額。

·設備修理停歇時間定額。

·設備維修材料消耗定額。

·設備維修費用定額。

·設備配件儲備定額。

(9)設備檔案和資料管理。

設備檔案與資料的管理是指設備檔案與資料的收集整理、存放保管、供閱傳遞、修改更新等環節的管理。

第一方面:檔案與資料的含義和區分。

Δ設備技術檔案是指在設備管理的全過程中形成,并經整理應歸檔保存的圖紙、圖表、文字說明、計算資料、照片、錄像、錄音帶等科技文件與資料,通過不斷收集、整理、鑒定等工作歸檔建立的設備檔案。

Δ設備資料是指設備選型安裝、調試、使用、維護、修理和改造所需的産品樣本、圖紙、規程、技術标準、技術手冊,以及設備管理的法規、辦法和工作制度等。

設備的檔案和資料都是設備制造、使用、修理等項工作的一種信息方式,是管理和修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料。

Δ設備檔案與資料的區别是:

·檔案具有專有的特征,資料具有通用的特征;

·檔案是從實際工作中積累彙集形成的原始材料,具有丢失不可複得的特征;資料是經過加工、提煉形成的,往往是經正式頒布和出版發行的。

設備檔案也是一種資料,是特殊的資料。

第二方面:檔案與資料管理内容。

第一類:設備檔案内容:

設備檔案一般包括設備前期與後期兩部分。前期檔案包括設各訂購、随機供給和安裝驗收的材料:後期檔案包括使用後各種管理與修理的材料。

·設備前期檔案明細:

A.訂貨合同

B.裝箱單和說明書及資料、附件、工具明細表(原件)

C.出廠合格證書、出廠精度(性能)檢驗記錄(原件)

D.開箱驗收單

E.自制設備的有關說明及圖紙、資料

F.設備基礎及隐蔽工程圖紙

G.動力管線圖紙

H.安裝、調試驗收單

I.購入二手設備的有關原始材料。

·設備後期檔案明細

A.設備使用初期狀況記錄

B.定期維護記錄

C.定期檢查和監測記錄

D.設備故障分析報告

E.設備檢修記錄

F.設備封存(啟用)單

G.設備潤滑卡片

H.大修任務書與竣工驗收報告

I技術改造申請書及項目技術經濟論證報告

J.技術改造說明書與圖紙及試用效果鑒定

K.設備事故報告單

L.設備報廢單。

第二類:設備資料内容。

設備管理資料包括為加強設備管理,各級設備管理部門及企業所制訂或編寫的法規、制度、規程、标準等資料。一般包括:

·設備綜合管理資料明細:

A.國家、行業、地方有關設備管理文件

B.企業設備管理方針目标

C.年度工作計劃與工作總結

D.企業設備資産管理規章制度

E.設備資産管理狀況年報

F.專項請示、報告及批文

·設備資産管理與技術管理資料明細:

A.設備分類及編号目錄

B.大型、重型稀有、高精度設備标準

C.設備完好标準

D.設備操作、維護、檢修規程

E.設備潤滑手冊(含進口油品與國産油品對照表)

F.設備修理技術标準

G.設備修理複雜系數

H.特種設備預防性試驗規程

I.機修手冊

J.電修手冊

K.機械設備備品配件手冊

L.通用設備易損件目錄

M.電氣元件手冊(含進口設備元件與國産元件對照表)

N.機械設計手冊

O.産品樣本

P.專業期刊

Q.翻譯用工具書。

(10)設備規章制度管理。

設備管理規章制度是指指導、檢查有關設備管理工作的各種規定,是設備管理、使用、修理各項工作實施的依據與檢查的标準。

Δ設備管理規章制度可分為兩大類:

·管理類包括管理制度和辦法;

·技術類包括技術标準、工作規程和工作定額。

Δ設備規章制度的制定。

·制訂原則:

具備政策性、繼承性、先進性、協調性、可行性、規範性。

·規章制度的内容構成:

*适用範圍:

按照各部門的業務範圍,将設備一生進行科學分段,确定每一段的管理範圍和管理對象,編寫相應的規章制度。

*管理職能:

确定有關的職能部門,如設備、供應、财務等部門在該項管理中的責任和權限。

*管理業務内容:

一般按照設備物流、價值流的流動方向或管理工作程序,規定各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相應的憑證及憑證的傳遞路線,應具備的資料等,同時要制訂相關部門之間業務上的銜接、協調和制約方式。

*檢查與考核:

規定管理業務所應達到的标準、要求,對相關管理人員的考核内容、考核時間、考核方法及獎懲辦法等。

·制訂規章制度的程序:

*确定任務:

根據管理工作需要,由設備管理部門提出制訂制度的意見,經主管負責人同意确定起草部門

*編寫草稿:

由起草人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寫出草稿,送交有關部門征求意見,然後進行修改形成送審稿

*會簽審批:

送審稿經有關部門會簽,重要制度經會議審議,然後送設備主管負責人審批,由廠部以文件形式發布實施。

Δ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規章制度隻有在企業實踐中認真貫徹執行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同時,通過貫徹執行也是對規章制度的全面驗證,其中不夠科學或脫離實際的部分将被發現,經組織修訂後,使規章制度更加完善。

·貫徹規章制度的程序:

第一步:制訂貫徹規章制度的措施:

A.制訂貫徹落實計劃

B、制訂檢查考核辦法。

第二步:組織宣讀和培訓。

要把設備管理規章制度貫徹到涉及設備資産管理的各部門的領導、業務幹部和一線工人,組織好學習和讨論。

·貫徹規章制度的要求:

第一步:做好協調工作。

各項規章制度在貫徹執行中會出現在制訂時估計不到的一些問題,如得不到妥善解決,将影響規章制度的貫徹。因此,對出現的總是要采取措施,組織協調解決。解決辦法是,在試行期對暴露出的問題要認真記錄,主管部門要把問題産生的原因調查清楚,如确系規章制度本身的問題,可按規定進行修訂。

第二步:經費保證。

貫徹規章制度的過程中要增印一些表格和文件等;貫徹規章制度的檢查考核中要有獎勵等,均需要一些費用。因此,在貫徹規章制度的計劃中要考慮這方面的費用,并列入企業的财務預算。

Δ規章制度的修改.

*各項規章制度,應根據具體情況,事先規定一個試行的期限。試用期滿後,根據試行中暴露出的問題,集中研究,綜合平衡,統一修訂。

*規章制度正式頒布執行以後,要在一個階段保持相對穩定,一般當國家或行業的設備管理方針、政策有重大改變,或企業生産規模、管理組織機構有重大變化,原有的規章制度己不适用時,進行修改;如某項制度不适應,也可進行單項修改

*規章制度的修改要依據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保留那些合用的部分,對新增部分要充分調研和論證,并要征求有關人員意見,其修改程序與制訂程序相同

*規章制度的修改要經審批,審批級别及審批程序同規章制度的制訂。

Δ企業設備管理規章制度都有哪些?

<設備前期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使用與維護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潤滑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檢修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備件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技術改造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事故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資産處置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檔案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統計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管理與技術人員培訓管理辦法或制度>

<設備工作考核與獎懲辦法或制度>

(11)設備現場安全管理。

加強現場安全管理,對重大危險源、危險品、要害部門,及廠區内交通運輸要加強防範,實時監控,消除事故隐患;對重大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預案,要不斷開展防事故演練。

Δ 要注意高溫天氣對設備的影響,持續高溫,設備高效運轉,需要注意溫度過高的問題,防止設備燃燒和毀壞;

Δ 要注意雨水對設備的影響,進入雨季,空氣潮濕,雨水多而勤,設備的防雨、防潮要提上日程。

Δ要注意連續工作對設備的影響。設備保養、維護一定要跟上。

Δ要注意設備狀況,設備高效運轉,難免因“疲勞”出現損壞或不在正常狀态工作,切不可讓設備帶病運轉。

Δ要注意對“新手”的培訓。設備的性能、操作規程、使用的防護措施,一定要向新員工交代清楚,經考核确定掌握設備操作技術後,方可上崗。

Δ要注意組織員工對設備管理制度的學習,按制度正确操作使用設備,在制度的約束下開展工作。

Δ要注意整改設備隐患。對已知的各種設備隐患,如防護裝置不全、機器漏油漏電、開關不靈活、儀表刻度不準等等,要逐一檢查核實,校正完善,确保設備完好率。

(12)設備管理方法。

生産設備管理需要注重特種設備、大型設備的安全生産管理。它用于建立設備檔案卡,詳細記錄型号、購買時間、産地、維修記錄、定檢時間、報廢日期等内容。設計安排設備安全檢查表,記錄并保存檢查明細,便于查詢。根據設備相關屬性提醒定期設備保養、維護與檢測,促使企業的設備管理更符合國家和行業的安全管理要求。

*建立設備檔案卡,詳細記錄設備詳細信息;

*建立設備操作規程,規範設備操作使用安全;

*定期提醒進行設備保養、維護與檢測;

*安全設備分類管理,随時查看管理狀況;

*詳細登記特種設備、重點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與定期檢定信息;

*保存曆史維護、檢修信息。

八、什麼是現場管理的“三即三現”法?

現場作業時一旦發現有問題,應“即刻”前往“現場”,“即席”(當場)觀察“現實”并“即刻”處理“現場”,從而切中問題要點并産生解決問題的決策。

(1)即刻前往現場的作用。

任何問題的發生都存在一個時界确定的問題,時界可以确定問題的性質和解決方法,可以确定問題發展嚴重與否的程度。

(2)即時了解實情的作用。

時間能改變事态的進程,也能改變事态的性質。不能即時觀察,将很難把握事态在那一時限的真實。

(3)即刻處理問題的作用。

問題出現了,不能即時處理或根本就不即時處理,那隻能是有意讓問題擱置或惡化。問題是,惡化的可能性必然大于良性發展的可能性。

九、現場管理指示應明确哪些内容?

即:5W2H法,又名七何分析法。

● 何人(WHO):誰?由誰來做?

● 何時(WHEN):何時?什麼時間做?什麼時機最适宜?

● 何事(WHAT):為什麼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沒有替代方案?

● 何地(WHERE):何處?在哪裡做?

● 何故(WHY):為什麼要做?可不可以不做?有沒有替代方案?

● 如何(HOW)):怎麼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是什麼?

● 多少(HOW MUCH):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數量如何?質量水平如何?費用産出如何?

十、什麼是現場管理的“A、B、C”法?

●把現場所看到的東西或感想用筆記下來。

●把與自己的看法或要求不合的部分分為A、B、C三級,并決定A是明天要改善的,B是一周後要改善的,C是一個月後要改善的。

●與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

●每次回到現場時,檢查進行狀況,直到滿意為止。

十一、什麼是NODEEM現場管理循環?

NODEEM是指整潔、秩序、美觀、效率、成本、士氣的組合總稱。

● Neatness-整潔;

● Order-秩序;

● Decoration-美觀;

● Efficiency-效率;

● Expenses-成本;

● Morale-士氣。

NODEEM現場管理法是企業全面改善經營環境,提高整體經營效益的一種管理方法。它講究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下,開展企業全方位的環境整潔。這個全方位的整潔包括企業自然環境、作業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即企業内外經營環境的清理整頓,目的是使自然環境美觀化作業環境合理化,内外經營環境全面優化,從而鼓舞起士氣,增強團隊協調作戰能力,使企業由營銷品牌走向營銷企業直至營銷品牌文化,達到最高效率。

十二、什麼是現場管理7P作業完善循環?

(1)7P作業完善循環的概念:

Δ 7P作業完善循環是指通過審視作業标準對作業目标點的偏差,來發現和補綴現場管理盲點和管理真空的一套完善的作業方法。

Δ 7P是指管理中目标點、内控點、盲點、可視點、作業點和标準控制點的組合總稱。

Δ 7P作業完善循環是将控制點管理、盲點管理、真空點管理等管理原則的綜合運用(見下圖)

圖中目标點即作業目标的量化集合;

内控點指目标量化值分解為可控指标的集合;

作業點指可控指标的實施行為區域;

标控點即作業标準控制區域。

(2)7P作業完善循環的解釋

企業管理工作中經常發生花了力氣但管理還是上不去的現象。如管理總是顧此失彼、經常發生不能控制全局的狀況,以及對失控局面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等等。出現這些現象是因為管理工作遇到了盲點或真空點。

企業管理的目标實現是要有方法的,首先要關注目标實現的關鍵地方即目标點,對目标點的某些方面我們往往要進行重點控制管理,這個被控制管理的方面,我們稱它為内控點。内控點一般都是已發現的,是可視的。但管理中稍加疏忽,還會有盲點和真空點出現,管理盲點是指管理行為人對既定管理範疇内視而不見的那個區域;管理真空點是指企、業存在着的管理行為沒有涉及到的那個區域。

(3)7P作業完善循環的意義:

7P作業完善循環就是為了尋找和解決管理盲點和管理真空點,但管理盲點和管理真空點一般都是很隐蔽的,不可視的。

7P作業完善循環,提出用标控點法,即用作業控制标準進行對照檢查,把盲點轉換成可視點,然後與内控點一并納入到作業點即可控指标的實施行為區域從而解決了管理工作的漏洞,使企業管理目标的實現得到保障。

當企業管理發生失控被動局面時,可以用7P作業完善循環所付予的對整個作業流程的标準控制以特殊的功能,即将作業标準控制反饋出的信息與既定的作業目标進行全面校對,比較作業目标應涵蓋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有無空缺,通過分析,找出管理盲點和真空點并進行補綴,此方法反複使用,企業管理可得到不斷完善與提升。

十三、什麼是現場管理PRE—PASS循環?

(1)PRE—PASS環由七個子環組成,包括:

P(problem—發現問題環、

R(reason)—尋找原因環、

E(Essence)—揭示本質環、

P (Project)—制定方法環、

A(Action)—組織實施環、

S(Self—criticism)—檢讨反饋環、

S(Step by step)—完善提高環。

七個部分組成一條邏輯上互相關聯演升的運作方法鍊。

(操作方法見下圖)

(2)PRE—PASS環是一個有機整體。

PRE—PASS環的各個組成子環相互存在内在的聯系,形成相連的運作系統。從 PRE—PASS環各個組成子環的任務、性質和目的來看,相互之間形成邏輯的遞推關系。要得出S(StepbYstep),必須從P(problem)開始;而從P(Problem)開始,勢必有思維定式上的邏輯遞推關系,才推演到S(Step by step)。但進一步,不論從這個鍊的任一端切人,都進入了一個近于封閉的鍊環,順這個環進行運作,企業面臨的問題實質逐漸可得到揭示,問題得到進一步的解決,最後跳出這個環時,企業已提升到了另一高度。

(3)七個子環具有各自獨立完整的功能

任何一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與作用,并且在啟用自身功能同時,可将PRE—PASS環操作法對其進行系統的操作。而當七子環合而為一形成一條整體的鍊時,不但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操作方法,而是診斷企業,定性企業,尋求企業問題的産生原因,揭示問題的本質,針對性制定企業再造提升方案,組織實施并檢讨反饋,重人循環,直到得出最佳方案使企業真正得到再造提升的操作方法集合了。即,PRE—PASS環不僅具有整體解決問題的功能,而且具有給子系統解決問題的可操作性。由此,PRE—PASS環既有整體功能又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PRE—PASS環的結構是合理的,組成的要件是具備的,同時當然是科學的、嚴謹的、系統的和可操作的。PRE—PASS環是可分割又可合而為一的一個有機整合。

(4)PRE—PASS環概述為兩個階段環。

即:PRE—PASS環由PRE和PASS兩個階段環構成。

PRE—PASS環中,P(Problem)、R (Reason)和E(Essence)組成的階段環形成整個環體的前衛功能——“揭示問題”全過程;

P(Project)、A(Action)、S (self—criticism)和S(Step by step)組成的階段環形成整個環體的後續功能——“解決問題”全過程。

兩個階段環共同存在于PRE—PASS環中,各自又可獨立地執行各自的功能和效用。

十四、什麼是現場管理的雷區控制法?

雷區控制法是指現場管理者在充分認識管理現場的管理理念和作業方法中不可逾越的區域;進行合理回避或排除的一種作業方法。

十五、什麼是現場管理的One-Best運動?

● 一處保管。

● 一日處理(今日事,今日畢)。

● 一個資料夾(資料夾一冊化)。

● 一小時會議。

● 一張紙(報告書一張篇幅表達完全)。

● 一分鐘電話。

● 一張原稿(不必複印,隻保管原稿)。

● 一件工具(不用工具,或簡化成一件)。

十六、什麼是現場管理中的“重點訓示”?

培訓内容的重點,做成圖表形式,以條文形式或圖解方式,使培訓人員一目了然,易于學習和接受。

十七、什麼是現場咨詢的尋蹤管理?

現場咨詢的尋蹤管理主要指資訊的共有化、業務的标準化、原則化、簡單化等,借此提供迅速而正确的資訊給生産現場,并有效解決問題。

十八、現場管理中何時使用“紅牌”?

● 整理不合格;

● 需繼續改善的對象;

● 需繼續清理的對象;

● 物品用途不明

● 物品劣化、變質、不良;

● 髒污、不清潔的物品;

● ·未處理好的事件或問題。

十九、現場生産管理微缺陷的預知與判定。

● 用眼睛看:有沒有搖晃、偏擺的情況;

● 用鼻子聞:有沒有怪味道;

● 用耳朵聽:有沒有怪聲音;

● 用手摸:設備本體各部分有無異常的發熱狀況或異常振動等現象。

二十、車間現場管理幾種常用方法?

● 蟑螂搜尋法: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可能會出現一些東西隐蔽地堆放着。

● 向上巡視法:或許這時你會看到天花闆上用膠帶貼的電線!

● 向下巡視法:設備上、管道上可能擱着無人過問的抹布。

● 尋找舍不得的廢棄物品法。

● 下班後巡視法。

二十一、怎樣進行人員識别的現場管理?

● 不同的佩戴:A.袖章、臂章、肩章,有資格認定的人員必須佩戴《認定章》;B.工卡顔色人事編号,姓名後應加注職務和資格。

● 用不同的着裝:A.熟練工與非熟練工着裝不同;B.什麼職務穿什麼樣的服裝。

● 組織成員的相片化:将組織結構圖畫出,在相對應位置上,粘貼本人相片,公布于看闆上。

二十二、什麼是現場控制點管理?

生産中有些作業點,可推動或制約整個作業流程的效率或質量,這就是關鍵作業點。控制它,就可能控制全線。管理行為也存在着這樣的關鍵點,抓住它,對之實施全方位有效的控制就是控制點作業現場管理法。

二十三、何時需要改善布局?

● 現狀布局已阻滞生産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時,需要改善布局。

● 生産技術變更時,亦要進行相應的布局設置,以發揮更大的效益,需要改善布局。

● 設計(工藝)變更時,需要相應改善布局,以發揮效益。

● 産量增加時需要改善布局。

● 增加新機種時需要改善布局。

● 場地搬遷時需要改善布局。

● 人事安全受到危害時需要改善布局。

二十四、現場管理如何處理污染與洩漏?

● 明确污染源的對象;

● 大掃除;

● 調查污染發生源;

● 決定污染最嚴重的重點部位;

● 詳細調查,為什麼會有污染;

● 對策方案之檢讨;

● 制作實施計劃和實施對策;

● 實施處理。

二十五、如何進行飯堂、宿舍的現場管理?

● 飯堂工作人員必須着裝整齊、必須穿标準顔色工衣、戴衛生帽、帶毛巾。

● 地面幹淨、無飯菜、雜物、異物、空間無異味。

● 炊具光潔明亮,水池、鍋台、打飯口窗台幹淨,無油污。

● 死角無髒污、飯菜渣、垃圾、蟲蠅等。

● 炊具、碗筷擺放整齊,飯菜要有覆蓋物。

● 窗台上不允許挂有碗勺等飲用物品。

● 桌凳幹淨、無油污。

● 宿舍走道内無垃圾、垃圾放于指定的垃圾桶且不得積滿。

● 宿舍牆壁、天花闆無灰塵、蜘蛛網。

● 宿舍走道、樓梯間無積水。

● 注意團隊精神,企業形象,講禮貌,講文明。

二十六、會議室與會議制度的現場管理

● 每一次會議的主題應表現鮮明;

● 會議室寬敞、明亮、整潔、美觀、桌椅擺放整齊;

● 桌椅擺放的方向或形式應能體現與會者的等級高低,分清主要入口與出口;

● 盡可能隔音,音響設備保持随時使用都不出異常情況;

● 要有會議記錄,會議時間限定;

● 上次會議決議執行情況檢查;

● 新的議程或新的決議,執行措施與方法,檢查措施與方法,下次會議召開時間拟定;

● 會後應清理及時。

二十七、圖書室、資料室、檔案室的現場管理

● 通風、采光符不符合規定,照明度符不符合需要;

● 碼放架是否排放整齊,高矮度适不适合取放方便,有無陳舊危險之處;

● 碼放的物品是否标識清晰,分門另類是否規範,是否定期清掃和作過适當的防腐防潮防黴防盜處理。

● 借取及歸還手續是否嚴格規範清晰;

● 存放物品本身的檔案是否建立完善;

● 防火措施是否符合要求,破損或陳舊程度如何。

二十八、财務室、控制室、機要室的現場管理

● 保密程度做得如何,有否違反規定;

● 室内設施保養程度如何,防水、防電、防盜、防黴、防火的工作和設備都準備得如何;

● 室内是否衛生清潔,碼放整齊,标準清晰明顯,出入登記和領取發還登記都嚴格把關沒有;

● 有否違規堆放私人或違規的物品;

● 警示标識是否醒目。

實驗室、檢驗室、化驗室的現場管理

● 防止易燃易爆、化學腐蝕、有害氣體洩出等危險事故發生的設施和措施有否完善;

● 易燃易爆、腐蝕性、劇毒性等物品的存放和保管是否規範、合理、正确,有無事故的隐患,有無這些物品危害性的的醒目的警告标識和隔離手段;

● 對非專職工作人員進出的條件規定是否标識清楚和嚴格執行;

● 室内是否符合專業作業要求,專職人員是否按要求進入和進行作業;

● 室内的作業工具,物品,設施是否擺放合理,符合安全要求,标識清晰,清潔衛生;

● 是否符合企業的保密等級條例規定。

二十九、搬運方式的現場管理。

● 機動性原則。即保持随時可搬動的狀态。

● 自動化原則。

● 避免等待和空搬的原則。

● 縮短移動路途的原則。

● 安全原則。 确定固定搬運人員和搬運頻度。

三十、産品造成的企業環境惡劣怎樣進行現場管理?

● 嚴格按國家規定的粉塵、污水、有害的生産排洩物的排放标準進行選址,建廠規劃與設計;

● 盡可能大地擴大綠化面積;

● 嚴格按國家允許使用标準範圍采購和建設安裝生産設備;

● 嚴格進行排污除塵設備的配套建設;

● 加強生産排洩物的再生處理工作,并配套好必要的再生處理設備和設施;

● 及時清理、清掃,提高企業全體員工的綠色環保意識。

三十一、工廠車間現場管理八大浪費。

1.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一:不良、修理的浪費。

所謂不良、修理的浪費,指的是由于工廠内出現不良品,需要進行處置的時間、人力、物力上的浪費,以及由此造成的相關損失。

這類浪費具體包括:材料的損失、不良品變成廢品;設備、人員和工時的損失;額外的修複、鑒别、追加檢查的損失;有時需要降價處理産品,或者由于耽誤出貨而導緻工廠信譽的下降。

2.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二:加工的浪費。

加工的浪費也叫過分加工的浪費,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是多餘的加工和過分精确的加工,例如實際加工精度過高造成資源浪費;

第二是需要多餘的作業時間和輔助設備,還要增加生産用電、氣壓、油等能源的浪費,另外還增加了管理的工時。

3.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三:動作的浪費。

動作的浪費現象在很多企業的生産線中都存在,常見的動作浪費主要有以下12種:

兩手空閑、單手空閑、作業動作突然停止、作業動作過大、左右手交換、步行過多、轉身的角度太大,移動中變換“狀态”、不明技巧、伸背動作、彎腰動作以及重複動作和不必要的動作等等,這些動作的浪費造成了時間和體力上的不必要消耗。

4.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四:搬運的浪費。

從精益生産的角度來看,搬運是一種不産生附加價值的動作,而不産生價值的工作都屬于浪費。

搬運的浪費具體表現為放置、堆積、移動、整列等動作浪費,由此而帶來物品移動所需空間的浪費、時間的浪費和人力工具的占用等不良後果。

國内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搬運是必要的,不是浪費。因此,很多人對搬運浪費視而不見,更談不上去消滅它。也有一些企業利用傳送帶或機器搬運的方式來減少人工搬運,這種做法是花大錢來減少工人體力的消耗,實際上并沒有排除搬運本身的浪費。

5.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五:庫存的浪費

按照過去的管理理念,人們認為庫存雖然是不好的東西,但卻是必要的。精益生産的觀點認為,庫存是沒有必要的,甚至認為庫存是萬惡之源。

例如,有些企業生産線出現故障,造成停機、停線,但由于有庫存而不至于斷貨,這樣就将故障造成停機、停線的問題掩蓋住了,耽誤了故障的排除。

如果降低庫存,就能将上述問題徹底暴露于水平面,進而能夠逐步地解決這些庫存浪費。

6.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六: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

制造過多或過早,提前用掉了生産費用,不但沒有好處,還隐藏了由于等待所帶來的浪費,失去了持續改善的機會。

有些企業由于生産能力比較強大,為了不浪費生産能力而不中斷生産,增加了在制品,使得制品周期變短、空間變大,還增加了搬運、堆積的浪費。

此外,制造過多或過早,會帶來龐大的庫存量,利息負擔增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貶值的風險。

7.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七:等待的浪費。

由于生産原料供應中斷、作業不平衡和生産計劃安排不當等原因造成的無事可做的等待,被稱為等待的浪費。

生産線上不同品種之間的切換,如果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勢必造成等待的浪費;每天的工作量變動幅度過大,有時很忙,有時造成人員、設備閑置不用;上遊的工序出現問題,導緻下遊工序無事可做。

此外,生産線勞逸不均等現象的存在,也是造成等待浪費的重要原因。

8. 車間現場管理八項浪費之八:管理的浪費。

管理浪費指的是問題發生以後,管理人員才采取相應的對策來進行補救而産生的額外浪費。

管理浪費是由于事先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問題,科學的管理應該是具有相當的預見性,有合理的規劃,并在事情的推進過程中加強管理、控制和反饋,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管理浪費現象的發生。

以上我們就了解了車間現場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八項浪費,這僅僅是消除浪費“萬裡長征”路上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識别工序中哪裡存在浪費,然後使用合适的工具來消除已經識别的特定浪費,最後是重複實施上述步驟,實施持續性改進措施。

三十二、現場管理十大利器核心内容是什麼?

現場管理千頭萬緒,基本要素卻隻有三個:人、物、場所。

現場情況千變萬化,歸結起來隻有“兩流”:物流和信息流。

作為現場管理者-生産主管、車間主任、班組長,必須對這三要素和兩流作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來。

三十三:【現場管理十大利器】

1.工藝流程查一查--查到合理的工藝路線;

2.平面布置調一調--調出最短路線的平面布置;

3.流水線上算一算--算出最佳的平衡率;

4.動作要素減一減--減去多餘的動作要素;

5.搬運時空壓一壓--壓縮搬運距離、時間和空間;

6.人機效率提一提--提高人與機器的合作效率;

7.關鍵路線縮一縮--縮短工程項目的關鍵路線;

8.現場環境變一變--變革工作和現場的環境;

9.目視管理看一看--看清指示、信息和問題;

10.問題根源找一找--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加以解決。

Δ 下面對現場管理十大利器做一下具體分析:

1. 工藝流程查一查。

描述一個過程的步驟和傳遞路線的圖示叫流程圖。它包括工作流程和工藝流程兩大類,但實質是一樣的,用它可以将複雜的過程用形象的圖示來表示。

工藝流程或工作流程是一個單位工藝或工作的總路線,它形象反映了工藝或工作的程序、部門和工序的連接、判定或檢查後的處理程序。

到一個企業或一個部門查找問題,應該從流程開始,“順藤摸瓜”分析現有生産、工作的全過程,哪些工藝流程不合理,哪些地方出現了倒流,哪些地方出現了停頓,哪些工藝路線和環節可以取消、合并、簡化?

分析判斷流程圖每個環節是否處于受控狀态?

檢驗是否能起到把關作用?各部門橫向聯系是否到位?是否通暢?

是否需要構建或增加新的通路?由流程圖的各個環節及傳遞路線,分析現有各部門的工作職能是否到位,是否要對現有機構進行調整或重組?

Δ有道是:

“框框、菱形加線條組成,但是運用起來是個寶,任你工序多複雜,透視清楚别想跑!加一加,嚴格把關更牢靠;通一通,部門職能不落空。減一減,換來效率大提高,定一定,有規有矩不争吵!”

2. 平面圖上調一調。

有些在建廠初期就沒有對工地布置和設備布置進行過精心設計,或是由于生産的不斷發展,設備的不斷添置,打亂了布局,或是由于産品結構的變化,

造成了廠房或設備布置不合理,從而使産品和工件在生産時運輸路線過長,這是每時每刻都在制造浪費的隐患,必須下決心改變。

在工藝流程圖上是看不到平面路線的,流程圖上一個箭頭實際可能走幾十米,所以還要進一步在平面布置圖上去找效益。

通過分析作業方式和設備、設施的配置,按生産流程的流動方向,有無重複路線和倒流情況,找出不合理的部分,合理調整和設計一種新的布局,來縮短工藝路線和操作者的行走距離,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有時,一台設備的移動會帶來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距離的節省。有時會節省出更多的空間。

3. 流水線上算一算。

生産線和流水線應該按照一緻的節拍進行,生産才能均衡。有的企業生産常常出現“前面幹,後面看,前面提前走,後面在加班”的局面。

造成的原因一個是移動方式不合理,另一個就是節拍不均衡。

如果采用順序移動方式,每幹完一批活以後再移到下一個工序,這就會造成下工序的等待和窩工。

如果以平行移動方式傳遞,即幹好一個就往下工序傳遞一個,往往會使效率提高一倍。

一個由許多塊長短不同的木闆箍成的木桶,決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長的那塊木闆,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塊木闆。同樣,在流水線上,幹得最慢的人就是決定流水線最終效率的人。

Δ生産線或流水線的平衡效率=各工序淨作業時間的總和/最長工序的作業時間×人員數。

很多生産流水線的平衡率常常不到50%,如果把時間長的工序通過簡化,提速、換人、或拆分的方法,對時間短的工序通過裁并、增加等等手法來平衡流水線。

整個生産線的生産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個别工序緩慢而導緻的窩工和堆積就會消除。

4. 動作要素減一減。

任何操作都是以人工的動作為基本單元,特别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組裝工序、加工工序等這些以手工勞動為主體的工序,動作是産生效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進行動作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多餘的動作、無效動作或緩慢動作,如彎腰作業、站在凳子上作業、蹲着作業、作業場所不暢、沒有适合的工位器具、人與物處于尋找狀态等,以最省力的方法實現最大的工作效率。

動作分析和研究幾乎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産效率。

Δ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的人包餃子會比一般人快很多?

為什麼有的人插秧會比一般人快很多?

那都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訣竅,以最經濟的動作來完成任務。

5. 搬運時空壓一壓。

據統計,加工費的25%到40%是搬運費;工序的時間,有70%到80%是搬運和停頓的時間;工廠的災害,又有85%是在搬運過程中發生的。

可見對搬運進行壓縮是非常重要的。改善搬運要對搬運進行優化,從搬運數量、搬運空間、搬運時間上改善。

第一,要減少搬運的數量和搬運的次數;

第二,在搬運空間上要盡可能縮短搬運距離、減少搬運路線和次數;

第三,在搬運時間上要縮短時間、減少次數;在方法上要注意管理協調,盡量采用非動力如利用重力在斜坡滑行或在輸送帶上搬運。

搬運合理化的原則是要做到對被搬運物料幾乎無損耗;搬運方法要科學、文明、杜絕野蠻粗暴;搬運環境安全、适可、杜絕冒險;減少暫時放置現象的發生機會,盡可能做到一次到位;合理規劃工廠布局,可以有效縮短搬運距離。

在工廠規劃已經定局時,通過合理化規劃流程,也可有效縮短搬運距離。

6. 人機效率提一提。

人和設備是一對矛盾,處理不好,就會發生不是人等機器就是機器等人。

人和設備構成了人機工程的關系,在分析時要分析作業者和機器在同一時間内的工作情況,有無窩工、等待、無效時間,通過調整工作順序改進人機配合,尋求合理的方法,使人的操作和機器的運轉協調配合,将等待時間減少到最大限度,充分發揮人和機器的效率。就象擠水分一樣将互相等待的時間擠出去,這就是向人機聯合作業要效益。

7. 關鍵路線縮一縮。

幾乎任何一個産品都是由若幹零件組成,通常要分幾條線或幾個工序生産,而且到後期都要把零件一點一點組裝起來,在形成零件、部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各工序工作量大小不一的情況。

這就會在後期的生産中帶來互相制約,工作量小的工序的就會有很多空閑時間,而工作量大的工序就會沒有一刻休息時間,換句話說就是時差為零,成了生産上的瓶頸。

時差為零的工序就叫關鍵路線,它制約了企業或車間的産能和交貨期,我們在找出關鍵路線後,要從非關鍵路線上抽調人财物,加強關鍵路線,或采用平行作業、交叉作業等等形式,縮短關鍵路線,不斷修改和優化計劃、達到縮短日程節省費用的最佳目标。

*生産主管的基本功:

一是能根據計劃和生産能力推算和找出關鍵路線。

二是不斷壓縮關鍵路線和其它路線,達到時間、費用的綜合優化。

*時間、費用的綜合優化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時間優化。

就是在人力、設備、資金等有保證的條件下,尋求最短的工作周期。它可以争取時間,迅速發揮投資效果。

利用時差,從非關鍵路線上抽調部分人力、物力集中用于關鍵路線,或分解作業,增加作業之間的平行交叉程度,增加投入的人力和設備,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來縮短關鍵路線的延續時間;

第二種方法:時間—費用優化。

工程項目的費用支出可以分為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部分。

直接費用是指與各項作業直接有關的費用如材料費、水電費,間接費用是指管理費用等不與各項活動直接有關,但随時間變動而變動的費用,工程周期越短,間接費用越小。

時間—費用優化就是尋求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之和最低時的工程周期。

8. 場所環境變一變。

分析生産、工作環境是否滿足生産、工作需要和人的生理需要,分析現場還缺少什麼物品和媒介物,針對不同類别場所的問題,分别提出改進建議,

開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六項活動,做到永遠保持A狀态,不斷改善B狀态,随時清除C狀态,使員工保持旺盛的鬥志和良好的技能,

所需物品随手可取,不需要之物随時得到清除,現場環境通暢、整潔、美化、安全、文明,使場所和環境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整體優化。

9. 目視管理看一看。

人類大腦來自視覺方面的信息高達80%。因此用視覺來溝通和指揮的方法更為直接了當。

利用形象直觀、色彩适宜的各種視覺感知信息來組織現場生産,以圖表、圖畫、照片、文字注解、标志、符号、作為目視管理的工具。

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解釋、認知、警告、判斷、行動等功能。所以目視管理也可稱之為“看得見的管理”、“可視化管理”。

10. 問題根源找一找。

每日尋找差距,以求第二天幹得更好——不斷尋找問題、分析問題、永不休止地對現場進行改進。

工藝路線順暢了、平面布置合理了,流水線上窩工消失了,節拍更均勻了、工人操作效率高了、搬運便捷了、生産均衡了、人機結合密切了,管理簡單了,一個更快、更好、更短、更順、更爽的精益生産局面已悄然降臨。

(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