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父母的陪伴,影響着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陪伴,影響着孩子的未來
來源:|作者:pmo088ebc|發布時間:2020-11-30|428次浏覽

有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陪伴孩子。”

或許,有些調皮搗蛋,甚至有惡劣行徑的孩子,是老師、同學、鄰居眼裡的壞孩子。然而,我們是不是應該放下偏見和責罵,思考是什麼促成他們的“壞”?

關于沒有父母親陪伴的留守兒童的苦,其實是社會的一根刺。

記得在報紙上看過的一篇新聞報道,内容是這樣的:秀山縣鐘靈鎮旺龍村的一家普通家庭,孩子已經13歲,就讀于鎮上的中學,然而,這個13歲的孩子外表看上去異常黑瘦,單薄的身子和稚嫩的臉龐讓人十分心疼。

他眼神淡淡地告訴記者:“我和爸爸媽媽已經分開9年了,相聚的時間不超過90天。”

這種漫不經心的語氣,更像一顆生鏽的鐵釘紮進我們心底,生疼。

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我看過最好的鄉村留守兒童的電影,一座座大山仿佛割裂成兩個世界,留守的孩子失去親情,父母失去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留守兒童的群體隐形在社會的最底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說,關于留守兒童的規模一直說法不一,有個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并且這個數值在逐漸增加。

很多城裡的孩子羨慕他們的無拘無束,可以漫山遍野的追蝴蝶,肆無忌憚的去田裡摸泥鳅。

但是其中沒有父母的辛酸,卻是他們無法圓滿的人生缺憾。

01留守兒童中,父母扮演什麼身份?

黃燦然曾經寫過留守兒童的現狀:總是在淚水中默默吞咽孤單,從根莖裡來,卻不能回到泥土裡去。

這樣的一群孩子,常用孤單思念遠方的父母。

前段時間,有件震驚網絡的悲劇來于貴州畢節一個家庭。4個孩子在家裡一起服用農藥自殺身亡,最大的孩子已經有13歲了,最小的女孩僅有4歲。

4條充滿希望的生命逝去,不敢想象他們父母如何承受住這樣的喪子之痛。

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掙錢補貼家用,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最大的哥哥就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做飯、養豬、照顧弟弟妹妹、就這樣被迫成為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

一直照顧家庭的哥哥隻留下了簡單的遺言:“我知道你們很好,但是我該走了。”

4個年幼的孩子組成了一個家庭,那麼父母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呢?即使他們有自己的苦衷,但是也不應該完全忽略孩子,以緻導緻了這樣的悲劇。

農村不僅出現留守兒童,城裡也日漸有很多留守兒童,隻是比農村的孩子要幸福很多。

父母早出晚歸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隻有周末,甚至周末加班就不能陪伴孩子,所以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周末父母”。

所謂周末父母,我們的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生活,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一段時間,然後等到放假有時間再把孩子接到一起生活幾天,這樣周而複始着。

我們身邊很多父母,已經逐漸忘記自己的責任與角色,我們是父母。

我們在忙碌的時光裡,錯過了孩子一次次的成長烙印。我們看着孩子變得陌生,變得難以管教,其實是缺少陪伴和了解。

孩子的世界,隻要給一顆糖,就會頃刻甜滿。

02父母子女一場,請包容各自的缺點

有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陪伴孩子。”

确實如此。

在忙碌的社會,我們為了好好工作,為了可以讓家庭過上更好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努力。

我們作為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放棄工作就不能給他更好的生活,不能給他更優質的物質生活。

我們選擇認真工作,又沒有時間去陪伴孩子成長,甚至無法了解他的性格和生活習慣。

對于孩子而言,見不到媽媽得不到天生需要感知的母愛,而留守兒童,見不到媽媽,就等于“沒有媽媽”,這種無法平衡的相處方式,讓親子關系雪上加霜。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以忙碌的工作為借口,錯過孩子一次次成長中的欣喜和失落,工作和孩子不可避免會相沖,所以隻能試圖平衡工作與孩子的杆秤。

我們都有自己難以言喻的辛酸,希望父母子女一場,我們可以包容對方的缺點。

他們是社會的留守兒童,也是父母的孩子。

希望時代在進步的同時,可以真正重視起這群社會一隅的群體。他們小小的身體灌滿孤單、失望與無奈;他們在做無聲的呐喊;他們渴望被父母溫暖的愛擁抱入睡。

一句“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足以讓人熱淚盈眶。

來源璇紫教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