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本具道,自有秘訣可成道。真要修道,必先開竅。
首先要正身,也就是要把扭曲了的身形通過修煉調整過來,正身調姿,通脈開竅的秘訣,主要有二十六個:
1、頭要輕頂(這是開頂竅的秘訣,又叫“虛領頂頸”。
正身要先正頭部,頭要先正,頭不能低,不能仰,不能歪斜。頭如果不正,必将影響我們身體整體機制功能的失調和不平衡。
丹經中講:“頭頂青天心中懸,面膀輕松氣自然”。頭頂是指百會穴,有上頂青天虛空之勢,大腦有在空中懸的感覺。頂不能用力,一用力氣血上沖,隻要先注意一下百會穴處,輕輕上領,自能督脈之氣上升,造成“神氣貫頂”之勢。任脈之氣下降,自然“氣沉丹田”是全身氣血運化自然。百會是統領百脈的,做好了,做到了位,就會感到精神飽滿,全身舒适。
2、松頸後挺。(開玉枕竅的秘訣)
頸是頭與身體連接的樞紐,是神經血管,經絡等上下運行的通道。平時頸部往往萎縮不直,或低頭看書,或仰頭走路,壓迫神經通道,影響機能正常活動,會造成頸椎側彎,機能不能正常活動,這是各種經絡,血管,神經性疾病發生的原因。頸部頂直,不能僵直,不能用力,要虛領,筋骨要拉直,肌肉要放松。
3、收颌壓喉(通任脈的秘訣)
“颌”是下巴,“喉”是喉結,“收颌”是為了“壓喉”(下巴内收,壓着喉結,頭要向後引,使耳對肩,鼻尖對肚臍,頸部不能僵硬)。隻有壓喉才能氣固,頸整,頭自然上頂,後頸才能平直,使玉枕竅開,使任脈開。壓喉能使頸椎骨拔開,使頭,後頸,背部産生“繃勁”之感。自然能使督脈和中樞神經機能旺盛,能起到開陽脈之功效。
喉頭是人體的第二主宰,至關重要。壓喉是将喉結上的凹陷處藏住,這樣能使胸部舒松(壓喉也是開中丹田的口訣)可以收心,使神顯,使内氣下降,增強任脈功能。胸腹為陰,有補陰之效。壓喉必須收颌(下巴)收颌自能頭頂,壓喉能使頭正不偏,使頭與身體上下一緻,使任督二脈通暢,使玉枕竅打開(收颌又是開玉枕竅的秘訣)在慧能《雲祖壇經》中稱為“常禦白牛車”。
4 、垂簾展眉(開上丹田秘訣)
“垂簾”是既不能完全閉眼也不能開眼,要做到眼皮最放松的狀态,把眼合到似閉非閉,尚有一絲光線,似閉非閉狀态最佳,要使眼和面部自然舒展,垂簾能使面部肌肉自然放松,周身的肌肉也會随之放松,垂簾可使神斂,神凝意定,眼皮放松,是做到身體整體放松的關鍵。
展眉就是舒展顔眉,佛家叫“展慧中”,是開上丹田意竅的秘訣(微微把兩眉向兩邊舒展,不要使勁,心中很美,先用眼光視一下鼻尖,然後兩眼平視内觀,意守兩眼的中間)
5、斂神收視(開泥丸宮的秘訣)
《陰符經》說“機在目”《黃帝内經-素問》中說:“ 人身精華皆上注于空竅。”意思是說,人的精華凝集在眼,是人生一大關鍵。
眼是精神出入的門戶,是機體活動的總體現,意識的一切活動和髒腑,氣血功能的盛衰和病變都能通過眼神而形之于外。外界的一切情景又通過眼神反應給大腦,影響整體,斂神收視,指的是定睛凝神,做到垂簾平視(也叫正視和内視)用意向人體内部返觀、返聽、返臭,這是指打坐修煉時、平時隻要眉開眼笑,心目内觀,自然就斂神内視了,自然就精神内守了。
真氣就會洋溢于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無所不到。能“内視”(平視正視)就能中空,不偏不倚,主宰不失正,能内視就能意無所着,而又無所不曉,虛空靈活,反映敏銳。“内視”才能歸竅,是調神養氣,平衡機能的關鍵,所以說(機在目)。
6、閉口要輕。
口不要全開全閉,開口神氣散,閉口神氣固,要做到閉而未全閉(輕合)口放松,口水自然出,(津液還丹)。
7、卷舌塞喉(舌抵上腭)(接通任督二脈的秘訣)
卷舌塞喉也叫搭上鵲橋,能使任督二脈自然接通,使人體能陰陽平衡,産生大量唾液(口水)調和人體五髒六腑,卷舌能使氣沉丹田,使人精神振奮,精力充沛,還能固精防漏。
8、牙齒微着(護固腎氣的秘訣)
上下牙要輕輕碰觸,似着非着,微微有顫動之感,能固齒固腎,增津生液,使内氣有收斂入骨之功,有内氣飽滿之感。
9、兩肩撐圓(合肩開腋)(開夾脊竅的秘訣)。
練功要有個架勢,沒有架勢沒有勁,沒有勁也就沒有神,要有勢,兩肩必須微向前合,不合肩,形不能生勢,腋不開,則憋氣,不開腋,胸不能舒,合肩才能包背,包背勢竅才能開,才能做到外包,内撐,身圓。
10、松肩要平
扛肩,擡肩則氣浮,周身無力,壓肩則勁回縮,不能達于手指。肩要松,不能用力壓,要沉,要肩膀向外撐,内包如能“垂肘”,肩關節自能松開,松肩不要隻注意松兩肩膀的關節處,否則兩肩膀下榻不易開,而臂之勁反而回縮,手無力而空虛,松肩要平,注意“肩井穴”和“大椎穴”在一平線上,同時平着往下松,(否則肩塌)不可用力,這樣不但腋開,臂活,勁有上貫頭頂,下沉足心和達于手心的感覺,任何時候肩都不要扛起。
11、舒胸松腹(涵胸舒心)(開中丹田的秘訣)。
胸不能内陷,摳胸,胸不能挺,是舒,是涵,要舒平,胸腹順直就能有心曠神怡,舒展大放開心之感,腹不要故意凸凹,隻有直腰掖胯,腹部自然放松,腹松,橫隔膜自然氣通,内氣易存丹田,舒胸松腹,才能上虛下實,自然神活,氣固,身體就能輕靈而康健。
12、松腰豎脊(調整脊柱的秘訣)
腰的位置不是在“命門穴”,更不是指腰圍,而是在下丹田相對脊骨正中一點(腰四椎五椎之間)。松腰則氣沉丹田,力達四梢,下盤穩固,上肢靈活,不能緊腰,彎腰,塌腰,會造成下重上輕,上下不能協調,所以松腰要豎脊,豎脊可不是把脊柱骨挺直,而是以頭頂陽竅上領,尾闾竅(又叫命門竅)下松,把脊椎骨拔開,使椎骨上下順直,微有前合弧度,顯自然狀态,不要塌腰,丹田之氣自然貼背,通過腰際産生内勁上貫頭頂,達于手足,成為上下一體。
手足的動作是靠腰勁帶動的,腰成為整體活動的軸心,所以不能僵,不能用力,“以腰為軸,以胯為輪”來帶動全身。腰為人身第一主宰。
13、掖胯斂臀(開尾闾竅的秘訣)
掖胯是指髋關節前大腿與腹部交界處,嚴忌揚出,(揚出則身仰)要掖住,(藏掖不露)但不能為了掖胯,使臀部突出,要收斂臀部,不用力,斂臀能有“神氣貫頂”、“力達四梢”之感,能掖胯斂臀,才能保持尾闾中正,這是做到“身正”的關鍵,掖胯斂臀,自能做到“縮陰”。
14 、裆開要圓(也叫松密處,是開陰竅的秘訣)。
足不平吸,則上歪,下肢不固,整體散亂,足能平吸,自能圓裆合膝,使兩眼連成一線,成為弓形,下肢才能有繃勁,氣達足心,上達手指,什麼叫開裆,不要張開兩股,裆自開,合兩膝,裆自圓,裆圓兩腿才能合成一線,産生繃勁,兩足之力,下沉地心,下盤才能穩固,如樹生根,但開裆不能造成敞裆,開裆是為了“足平吸”。
15、膝曲要挺(站式下蹲秘訣)
一切運動,都是“力由足發”,推動膝轉;膝轉,推動胯轉,從而帶動全體,形成動作,膝是身形活動的關鍵,任何姿勢中,膝轉曲不能挺直而僵硬,膝松開,又不能轉而無力,須合住,(膝内有貫滿之意)。
行站,坐卧,都要曲膝,曲中有直,曲中有挺,不是僵挺,是意挺,要自然松曲,動作才能上下相随,“一動無不動,”膝要曲,意要挺,精氣達于四梢,膝曲自然才能“氣曠神怡”。
16、拔背要圓(背部要展)
手臂始終要成弧形,才能得氣,手臂不能直,也不能彎成銳角90°,否則成為“出尖”,“出尖”則“破體”而失衡。
拔背也叫“包背”不管手臂是曲是伸,是開是合,都要保持脊背有向左右拔開與兩中指有圓的感覺,才能是兩臂連成一條線,動作一緻,發揮“圓繃勁足”的作用。
17、墜肘要合
墜肘時,肩自松,氣力到手,墜肘,展腕是産生内勁的關鍵,不要肘尖用力,以免造成縮勁。
18、腳腕要提
不論腳落腳起,腳腕都要有上提的意識,才能使身體上下協調一緻,使體态輕便靈活,動作敏捷。
19、提腕要展
腕展不開則勁回縮,腕不順則勁受阻,不能貫于手指,用意舒展開,松開腕關節,掌外則要成圓弧形,不要折腕,塌腕,吊掌,勾手,要大指小指微翹,中指内合,與小臂中線形成圓弧形,墜肘與展腕要同時用。
20、指根要塌
掌骨和四指的指骨根節要平順,才能使手背繃,手心空,勁和氣才能達于手指。
21、指尖要摳
五指不能挺直,要自然分開而微扣,手心成自然弧度,才能使勁自動達于指肚,使勁能舒展,氣能内合。
22、虎口要圓
大指食指之間叫虎口,勁的變化主要在虎口,大指超出食指則勁柔,食指超出大指則勁剛,虎口敞開外撇,周身僵硬,勁散于外,虎口并攏勁散,氣滞而無力,大指食指各帶弧形,合住,虎口圓開則産生剛柔相濟之勁,勁不是力,力是直線,勁是整體。
23、手心要空
手心空(手心松)則心胸開闊,身體不僵,手心微空,兩手有遙遙相對,相互吸引之勢,勁自蓄于内,再有意識地與兩腳心,頭頂心上下合住(五心相合)才能有整體圓滿,氣貫周身,循環不息的感覺。
24、腳掌要撐
要把腳掌盡量舒展開,有利于湧泉穴位的開通和進出氣,有利于氣達指尖。
25、“腳要平吸”和26、“中指意對”
腳心要有吸力感,自能“力達四梢,圓滿輕靈”,支持八面,平吸不是五趾抓地,是如吸盤一樣使足心空。同時做到挺腰提腕,足即能産生吸力,自會感到一股吸力,起自腳心,深入地心達于兩股之中,至裆經會陰上貫頭頂,這是做到“頂天立地”的要訣,再與兩手心空的吸力合住,就有“力達四梢”整體圓滿之感。
足心吸地,能降血壓,“地心”(腳心)為人身第三主宰。
在頭正,身直,腳平息,兩肱圓(肱是手臂)拔背,松肩,垂肘,展腕的條件下,兩臂要形成一條弧線,要有抱圓的意識,在任何時候,最好要注意中指是意會相對的,不管任何情況,都必須中指意對,兩臂外撐,有内合之意,使兩手之勁銜接,形成肱圓,上護頭,下護足,後護背,自能圓滿得氣,有股繃勁,腳平吸和中指意對,氣自回丹田,這是身形調整的四綱之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