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是如何在1小時内讀完一本書并完整複述

讓學習回歸純粹

小編說:

勞莘老師不但是一位睿智的老師,而且是一個有趣的人。他能夠在很短時間内讀完一本書,而且能夠做一個比較完整的複述。在一次聚餐中,他在我們渴望知識的熾熱眼神下分享了他高效閱讀的技巧。

我是一個高效閱讀者,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很快的時間讀完一本書,每年的閱讀量大緻上在100本左右,而且對讀過的書基本上能夠理解跟記住作者的主要觀點,而且我能夠做一個比較完整的複述。很多朋友都問過我說是怎麼做到的,那這就是今天我想跟跟你分享的題目,就是如何做到高效閱讀。

高效閱讀是指什麼?

首先,這裡的高效閱讀不等同于經常大家所說的速度。

速度隻是我追求的其中一個部分。高效閱讀,在我的目标裡面,它包含四個細分目标:

第一,快速。

一本典型的300頁左右的書,合理的閱讀時間是0.5小時到1小時,超過這個時間的閱讀是無效甚至是更低效的。當你的閱讀時間延長到2-3個小時,閱讀質量并不會比1個小時高,甚至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下降的。

第二,理解作者。

全面完整地理解作者的思路跟框架,什麼是讀完一本書?我覺得最基本的要求不隻是記住這些書的一些片段,而是知道作者寫作這本書背後的思路和整個邏輯框架,能夠記住作者在這本書最精華的觀點,理解以及記住這些關鍵點(特别的、與衆不同的、以前沒有人說過的點)。

第三,融合。

大多數人都不是過目不忘的高手,看過之後雖然記得七七八八但很快會遺忘。那麼什麼樣的知識不會遺忘呢?非常重要的是在這本書裡學到的新知識能夠和原來的知識系統充分融合,它能成為你的一部分,從而在将來可以自如自由地調用新的知識體系。

為什麼能夠高效?為什麼短時間内能做到這麼好的效果?

其實這裡一點都不神秘。


首先,如果一本書裡能夠順暢閱讀,這本書裡面至少有30%、甚至是50%左右的内容是跟你的知識背景是重疊的。但如果說這本書對你來說是全新的,跟原有的知識背景完全不重疊,實際上是無法閱讀的。

既然這本書裡30~50%内容跟原有知識背景是重疊的,這内容意味着是可以不怎麼需要花時間閱讀,甚至可以完全不讀。剩下50-60%裡,有一半是簡單看看就能夠理解,而且完全贊同作者觀點,這個部分也不用太花時間。剩下還有20%,這是你不太懂、不太贊同或者說、全新的,這是真正要重點閱讀的。但是,這20-30%裡面還有一半是作者在做兩件事情:舉例說明和心理動員。讓你不管從理性上去接受,而且從感情上什麼也能接受,所以這個部分也不是要點。

那麼這樣一層層剝離下去真正作者想要傳遞的最核心的觀點大緻隻占全書10~15%,這是我們所說的提綱攜領的“綱領”。讀一本書,把80%的時間花到這10~15%上,這是8020法則。徹底掌握這個綱領,綱領在了,提綱攜領、綱舉目張,其他東西就很容易地被串起來。

平常閱讀300頁書,我在300頁上平均花費時間,這是低效的關鍵問題——沒有把絕大部分時間花到精華上。

所以理解這一點,就會明白高效閱讀一點都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怎麼才能做到高效?


分兩個部分詳述:高效閱讀理論和閱讀時間分配。

第一個部分,高效的理念有哪些?


共有六個點,分别是:聚焦、對話、精品、專注、主仆、輸出。

什麼是聚焦?在一段時間應該聚焦在不超過3個主題作連續閱讀時間可以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個月,在這時間内你要有一個主題,不能漫無邊際地讀,比如這段時間裡我專門想閱讀的是時間管理,那就把時間管理這個領域裡最好的書都讀一遍。這個叫做主題閱讀,回到高效閱讀的一點——融合,你要明白讀每一本書是基于我們原有知識背景讀的,也就是說如果在一段時間做高效閱讀,就像上台階一樣,每一本書都會擴展原有知識網絡,使得在讀下本書的時候變得更容易。因此你連續做主題閱讀,閱讀效率會變得非常之高,而且知識網絡的擴充速度能夠最大化。

第二個,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記得我們不是單向的接收,而是與作者對話(或者稱為主動式的閱讀),不能隻看文字,要想象成作者坐在你面前和你對話。把閱讀的過程轉變成跟作者的對話過程,作者會抛出觀點,你會提出問題,作者會回答你的問題,作者會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擴張并且給出論據,這些論據有的人說服你,有的不能說服你。對話過程第一你要理解作者,充分的理解作者它是為什麼提出這個觀點的?論論點是什麼?論據又是什麼?第二是擴展自己?把作者的觀點、論證方式和原有知識網絡挂鈎,每讀一本新書,你是在增加知識網絡的容量,使網絡變寬變大。

第三個,這個原則就非常關鍵——一定選擇精品。精品的最低要求:作者背景可靠和作者原創。因為看書是與作者對話,如果選擇的是一個寫作班子那麼在你對面的不是真人,他無法形成一個對話過程,對話者本人的水平高低和作者本身的背景很重要,在所講述的領域是不是投入了足夠長的時間、是不是有足夠專注的研究。第二是原創。

有一些選擇精品的線索可循,第一看出版社非常重要,比如說在中信出版社;第二個看作者推薦,好書裡面作者往往會提到其他的作者和其他書,這個就是閱讀脈絡,作者提醒你下一本讀什麼書;第三個是時間積澱,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而經過時間那過濾出來的書很好。亞馬遜、當當、豆瓣的評價都非常重要。這些東西可以供你去判斷是不是精品?

第四個原則,專注。在讀完一本書的時間裡面必須完全保持專注,大概1個小時。我最喜歡的閱讀時間是坐飛機,坐飛機剛好一到兩個小時,往往在做一趟飛機就能讀完1-2本書,這時間最容易保持專注,因為沒法玩手機,也沒人打擾,也不能說話,所以給自己一個專注的空間沒有人打擾你。還有,不要試圖在一個閱讀周期裡面讀多本書,這是非常不好的閱讀習慣。一本書一次性讀完。

第五個,主人跟仆人。你是主人,書是仆人。有人看書總是舍不得,這麼快好好像覺得對書不尊重。讀書,你要把它作為一個面試仆人的過程,半小時之後你對這個仆人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你知道它的優勢、劣勢、性格特征,将來要用的時候随時可以召回。沒有必要去了解這個仆人的方方面面,隻要知道這個仆人的最關鍵的優勢特點在哪裡就行了。

第四個,輸出。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如果覺得确實不錯的話,一定要輸出,簡單說是能夠去畫自己關于這個領域的一個腦圖。比如說現在關注的是健康飲食,最好是自己有個健康飲食的腦圖,讀完書之後去擴展腦圖。我并沒有要求大家去畫這本書的腦圖,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叫拆書,讓你把書的腦圖畫出來,這個做法是無效的,因為你把書的腦圖畫出來,最好的腦圖就是它的目錄,所以你畫這本書的腦圖是沒有意義的。高效的定義是能夠最終能夠和原有知識體系融合,所以做自己的腦圖最好是完全把這本書關上針對主題重新畫,充分融合。另一個辦法是什麼?把這本書講給别人聽,但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講,結合自己的知識體系講。

以一個小時為例,該怎麼分配時間?

第一個是标題。第一一定要看标題,看标題的時間3-5分鐘。标題也就是4到10個字,為什麼要看那麼長時間呢?你看完标題一定要問問自己,作者想透過這本書講什麼,他會怎麼講呢?猜這個作者觀點會是什麼?以及他會怎麼去說服?

第二個你要花時間的是目錄、作者自序,推薦序可以不看,但自序一定要看。如果有導讀的話,更是要看目錄跟自序花10-15分鐘,看目錄和自序的目的是完整複原作者的思路框架,直接翻開第一頁是從頭到尾往下看的閱讀是非常低效的,看樹木之前先見森林,到一個城市先看它的地圖一樣,知道書的整體框架以及作者主要觀點是什麼

之後,很容易發現原來有些章節是原來就知道的,而且非常贊同的,這就不用看。有些章節是略微有一點新的,通過簡單浏覽就能理解的,也不怎麼需要看。重點要看的是觀點不贊同或者不懂的部分,花30分鐘去讀這部分。第一去找獨有術語,隻要是作者原創的書,往往裡面會作者的獨到術語,借由這些術語來表達最獨特的觀點,所以這個是你一定要花時間去看的。術語一定要用作者原來的意思去理解,而不要用自己對這個術語的理解去理解,要用作者對這個術語的定義去理解它,然後進而理解這個術語背後所傳遞的獨特觀點。這是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作者寫了那麼一大本書,他最最重要就想告訴你我最獨特的觀點是什麼。第三個,讀觀點的推論過程,作者觀點的提出,一定有個邏輯論證過程,這也是重點去看的,以及看這個推論過程能不能說服你。在看推論過程的時候,重點要看圖表以及小标題。案例僅需浏覽,大段論述過程僅需浏覽。一本寫作比較好的書,圖表以及黑體字、小标題本身就完成了論證過程,如果這個論證過程已經足夠說服你了,是不需要再去看案例的。

剩下的10分鐘要幹什麼呢?再次快速浏覽全書。就是刷刷地一頁頁往後往後翻,隻看标黑、圖表的部分和各個章節目錄。快速浏覽全書的目的是重新理解作者的思路,在整個腦子裡面把作者的思維脈絡以及核心觀點再理一遍,看中間有沒有什麼不通暢的地方、你理解不了的地方,重新再讀一遍。

如果你覺得原來作者是這麼想的,它的核心觀點是這個、它的核心框架是這個,讀到這個份上,你這本書就差不多讀完了。

最後我說說什麼東西不需要看,在目錄裡面,你一看就贊同、明白、理解的部分、是不需要看的。如果作者的論證過程能說服你,就不需要去看案例和論據。我們提出任何一個觀點,都分論點、論據,如果論點本身已經說服你了,就不需要去看論據。

很多書裡面會有關于行動步驟的建議,除非你明天就打算做了,否則的話你不需要認真閱讀,你隻需要簡單浏覽。

舉幾本書的例子。


《重塑商業新生态》


本人的書叫做《重塑商業新生态》,副标題是《商業模式創新實戰方法論》,一看标題你就應該知道這本書的關鍵是什麼,有幾個關鍵詞:一個叫做生态,一個叫做商業模式,還有一個叫做實戰方法論,這是書名給到的關鍵點,當你看書時候對這幾個詞要高度敏感。然後你再翻開書你會看到章節目錄,他在第一部分講哲學觀,第二部分講方法論,哲學觀肯定是在談這本書它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理念部分,這個一定是作者認為與衆不同的部分,它放到了第一部分。第二個是方法論,副标題叫做實戰方法論,方法論肯定是本書的精華。再下面一章是三大利潤率,是承上啟下的部分,這個部分也是屬于你從來沒有見過的,這是獨有術語、獨特觀點。再往後是五大步驟,占全書的主要部分。最後一部分叫作結語。如果想最高效閱讀,你應該怎樣做?第一個哲學觀部分一定要認真看;哲學觀部分,其實核心觀點隻有一個——資源向價值的轉化必須不斷提高。在方法論部分,核心觀點也隻有一個,叫做系統觀,所以這叫做核心術語、核心觀點。三大利潤率分别叫流失率、流向率、邊緣率,這叫做獨特術語、獨特觀點;五大步驟不需要詳細閱讀,隻要知道為什麼是五大步驟和這五大步驟的内在邏輯就行。

《谷物大腦》

第二本書是健康飲食這個類别的,書名叫《谷物大腦》,看到這個書名你先停下來想一想,裡面有兩個關鍵字:谷物和大腦,那麼肯定作者想講的是谷物和大腦的關系,然後猜猜谷物和大腦有什麼關系?無非三種關系:一種是谷物對大腦有利,一種是谷物對大腦有害,第三種是谷物和大腦沒關系。再猜一猜作者的觀點可能是什麼呢?如果是沒關系,這本書不用寫,那麼所以作者想表達的隻可能是兩個,一個是多吃谷物對大腦有好處,另外是多吃谷物對大腦有害處。那你自己腦子裡面本來也有個觀點,所以這時候就可以産生和作者的對話了。你原來的觀點是什麼呢?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我估計觀點是第一個:谷物對大腦有好處的。

下面來看目錄和自序,立刻就會發現作者的核心觀點是谷物對大腦一點好處都沒有、甚至損害大了。這個你做到這一步不超過十分鐘。

再去看章節目錄,基本上分三大塊,第一部分叫做誤區,可能就是全世界很多國家的人民都把谷物當主食而且認為谷物有很多好處,這個部分占到了全書的20%。這部分不需要看,因為你也是這樣子的。第二個部分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證據來證明谷物對大腦有害,這個部分是不贊同和不懂的部分,是重點閱讀的部分,這個部分有最核心的術語:膚質過敏,這個就是最獨特的觀點,以及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得到觀點的推論過程,這個部分一定要花時間、甚至做一些輔助性的閱讀,也就要去看其他書,因為這本書裡面的觀點叫做一家之言,你要去看其他書甚至互聯網上去查其他資料來看它給出一些論據是不是片面。

最後一部分是一個行動計劃,告訴你說如果接受我的理念後該怎麼做,所以這個部分隻需要簡單浏覽就完事了,等你真的需要做的時候回頭翻閱就好了。

關于第三個部分提出一種極端的飲食方式叫完全避免所有的谷物,你在所有飲食裡面不能夠有任何谷物。如果對于健康飲食這個領域有些知識背景的話,就會知道就是隻吃肉跟蔬菜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作者說的生酮飲食,這就和原有知識體系挂鈎了。

《物演通論》

第三本書是一本非常生澀和深奧的書,叫做《物演通論》,作者叫王東嶽,被認為是中國活着的真正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物演通論》是非常非常生澀難讀的,是絕對不可能在一小時内讀完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用高效閱讀的方式來對它進行整體性的把握。

看書名,物是物體的物、物質的物,演是演化,通是通常的通,論是論述的論,這要建立一個關于物質的統一的管理體系、關聯。他的副标題有意思,副标題叫做《自然存在,精神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哲學原理》,這下子獲得的信息就多了。第一個,它要建立個統一的哲學原理,他要提出一個觀念能夠統一自然、精神、社會,那你的原有知識儲備是什麼呢?達爾文進化論,還有關于物理關于物質、宇宙的看法,這些都是要自然;那精神是指我們的觀念、意識;社會就是人類,社會是怎麼生成?那人類社會本身的演進規律有什麼?這三樣東西原來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王東嶽先生希望把這三個知識儲備統一起來,就是把物理學、生物學、精神心理學領域的和社會領域的理論建立一個大一統的框架,你把握住這一點這本書已經找到了入門的鑰匙了。

王東嶽先生有一個第一版的序言、一個附錄、一個導讀。導讀這裡加起來隻有10頁,但基本上包含了作者的邏輯框架,你再去看它的目錄,它的目錄很簡單,是自然哲學論、精神哲學論、社會決勝論三卷,但是每一卷下面都有一個副标題。

第一個副标題叫做自然哲學的遞弱代償衍存原理,第二個叫精神哲學的感應屬性增益原理,第三個叫社會哲學的生存性狀耦合原理。這叫做關鍵術語和獨特觀點,他這邊說了三個原理,知道這三個原理是叫什麼就好了。現在你怎麼對這本書高效閱讀呢?一定要記住這本書的絕大多數篇幅都在做論證,而如果你本身不是研究哲學的人,要做高效閱讀,你隻想把握王東嶽先生最精華的觀點,你直接去翻這三個原理,而且把這三個原理和這三個原理之間什麼關系看明白。我隻需要花大概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夠基本搞明白,當然我搞不明白的是如何得出這個原理的,那是個非常缜密的邏輯推論過程,這個是我不懂的或者是這麼短時間不夠弄懂的,但是對我把握住那麼難讀的這本書的思想精華一兩個小時也就夠了。


最後,高效閱讀不适合讀什麼書?


一切你追求過程享受的書都不适合,比如詩歌、小說、人物傳記、曆史傳奇這一類,你本身在閱讀過程當中就有巨大的精神享受,而且本身就希望延長這個精神享受。反過來如果你想抓的是這本書裡面的精華和幹貨、擴展原有知識體系,高效閱讀就很适用。

高效閱讀不等同于速讀。


速讀有非常多的技巧,而我認為絕大多技巧其實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唯一推薦的速度技巧有兩個:


第一,眼睛不應該橫向掃描而應該是垂直掃描;

第二,在閱讀過程中,要克制住心裡面的默讀。


我們在看書的時候,我們的眼球是橫向順着字一行一行橫向左右移動的,而且在這個移動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心裡面會有個默讀的聲音,那麼你可以試着做這麼一件事情——完全克制住那個默讀,然後讓眼睛垂直的整合的從上往下讀。隻要克制住聲音,閱讀速度會大大提高。我們的閱讀要更依賴于視覺,而不是依賴于聽覺,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閱讀過程變成一個在心裡面去默讀的過程,把這個過程挑掉,直接讓視覺來完成。

這就是我的高效閱讀的方法,希望這些高效閱讀方法可以幫到你,也希望你也能夠做到一個高效閱讀者一年讀50到100本書,真的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