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帝王簡介
|
大理曆代國王世系表: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段素輝—→段正明—→高升泰—→段正淳—→段正嚴(和譽) —→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
|
段思平(893—944),古代白族傑出的政治家,大理國的創建者。 |
段思平公元893年生于今雲南大理喜洲。祖上世代為南诏大臣。但他誕生時,家道中衰,已成沒落貴族家庭。童年時代,家境漸貧,曾“牧羊山中”。不過,世宦家庭培養了他的治世經綸和武藝,而貧困的勞動生活,又使他體察了民間疾苦和奴隸制度的殘暴,為他後來發動廣大農奴和奴隸、率兵起義奠定了基礎。 |
段思平才幹出衆,武藝超群,最初被委任為幕覽(小府副将),後來積功升任通海節度使,成為威震一方的統兵大将。當時,南诏蒙氏奴隸制政權先後被短暫的鄭氏大長和國、趙氏大天興國和楊幹貞的大義甯國代替。楊幹貞貪婪殘暴,民怨極大,而段思平則深受人們的愛戴,“凡牧牛、牧馬及雞鳴、犬吠等處,皆雲段思平為王。”楊幹貞聽此傳聞,十分驚駭,多次派人追捕段思平,妄圖除掉這個威脅自己權勢和地位的心腹大患。由于民衆的掩護,段思平一次次化險為夷。 |
為了徹底擺脫險境,推翻楊幹貞的統治,段思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号召,獲得廣大奴隸、農奴的響應,又以“赦徭役”為條件,取得滇東三十七部的支持,于公元937年2月舉行起義,奪取羊苴咩城(今大理城),滅大義甯國,建立大理國。 |
即位後,段思平首先按起義前許下的諾言,釋放奴隸,減輕賦稅,赦免徭役3年。同時,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罪大者正罰爽,表暴貞良。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廢除奴隸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把南诏末年以來各族、各部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 |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會秩序的基礎上,段思平開始勵精圖治,發展生産。他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推廣鐵制農具和漢族的先進耕作技術。同時還鼓勵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産,使大理國的社會經濟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後晉開運元年(大理國文德七年,944年),段思平在巡視鄧州時病逝,其子段思英繼位。作為傑出的白族首領和政治家,他成功地領導了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推翻了楊幹貞的統治,摧毀了奴隸制度,建立了大理國,完成了向封建農奴制的過渡,推動了大理乃至全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
|
段思英,大理國第二代皇帝。945年,段思平的兒子段思英即位,在位僅一年,就因權位之争被廢為僧。 |
據說段思英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淫戲無度”,結果在位僅一年,就被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夥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段思良自立為帝。《滇史》稱:“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谏阻。及将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好像有點類似後來趙宋所謂的“金匮之盟”中“國當立長君”的味道。其實,段思英被廢為僧,屬于大理國統治集團内部各種勢力争鬥中,一次典型的奪宮之變。 |
據《滇史》記載,“思英性暴戾,居喪淫戲無度,多變易文德年制度”。這就是說,段思英被廢,是因為三個原因:性情暴戾;淫戲無度;變易舊制。據雲南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段玉明所著的《大理國史》所述,段思英的性情是否暴戾,除《滇史》外,其它各史均無記載;至于淫戲無度是否到了必欲廢之的地步,也有待研究。因此,性情暴戾、淫戲無度,應該都不是段思英被廢的主要原因,倒是“變易舊制”這第三個原因頗耐人尋味。段思英将其母楊桂仙封為“榆城宣惠聖國母”,不是一個單純的尊母行為,而是一個推崇楊氏勢力的信号,這顯然與段思平立國時,以董姓為重要依靠的方針有悖,所謂變易舊制,應該就是指這一變化。董氏為滇中舊族,是段思平改朝換代時的主要依靠力量,董氏的代表人物董迦羅乃段思平的軍師,與段思英之叔段思良關系不一般。大理國建立後,董迦羅順理成章地成了大權在握的相國。段思平死後,段思英企圖擡高楊氏勢力的地位,很可能是因為受到了董氏勢力的威逼,而段思英的所作所為,勢必引起以董氏勢力為首的各政治勢力的不滿,在這個過程中,董迦羅自然與和他相交甚深的段思良結成了利益聯盟。 |
946年,在位僅有一年光景的段思英被其叔段思良與相國董迦羅廢而為僧,自認開國有功的段思良即位。從此以後,大理國的王位繼承上思平、思良兩支系更替的争奪,埋下激烈的權力争鬥的伏線。段思英被廢為僧後,在大理崇聖寺修行,法号宏修大師。段思英是被廢為僧的首位國王,在位期間用過一個年号,文經(945),故史稱大理文經帝。 |
|
段思良,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在大理政權建立過程中出過不少力,頗有功勞,在段思平在位期間他也頗受信任,是王族中的實力人物。他逼侄遜位後,成為大理第三代皇帝,945~951年在位,在位6年,用過一個年号,至治(946~951)。段思良死後,谥号聖慈文武皇帝,故史稱段思良為大理文武帝。其子段思聰繼位。 |
|
段思聰,段思良自立為帝6年死,子段思聰立。段思聰時期,迅速膨脹起來的高氏已經取代董氏,成為朝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之後,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貞諸朝均以高氏為相,高氏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政治集團。段思聰在位17年,用過三個年号,明德(952~?)、廣德(?~967)、順德(968)。宋王朝建立,開寶元年(968年),大理緻書宋朝廷,要求通好。宋太祖開寶二年,段思聰卒,在位十七年,子段素順立。段思聰死後,谥号至道廣慈皇帝,故史稱段思聰為大理廣慈帝。 |
|
段素順,段思聰之子段素順繼位不久,969年,大理東部發生邊亂,延衆鎮長宗奇、求州首領代連弄兔,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順派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标,都監三軍、禮樂爽、長驸馬、布燮段彥貞等統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讨伐了郎羽、阿房、田洞,會集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曲靖)會盟、頒賞。段素順:大理第五代皇帝,968~985年在位,在位16年,用過一個年号,明政(969~985)。段素順碰上趙匡胤南征,趙匡胤鑒于唐朝的失敗,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國得以保全。段素順死後,谥号應道皇帝,故史稱段素順為大理應道帝。其子段素英立。 |
|
段素英,段素英笃信佛教,刺文著述《傳燈錄》舉行開科取士,以和尚讀儒書者應考,這些人稱“釋儒”,官吏多從釋儒中選任。段素英:大理第六代皇帝,985~1009年在位, 在位24年,共有5個年号,廣明(986~1004)、明應(1005?)、明統(1006?)、明聖(1007?)、明治(1008?-1009)。屬太宗段思良支系,是應道皇帝段素順之子,段素英死後,谥号昭明皇帝,故史稱段素英為大理昭明帝。段素英及其子段素廉,這兩個皇帝都還算不錯,能體恤老百姓的疾苦。 |
|
段素廉,段素廉是段素英之子,大理第七代皇帝,1009~1022年在位 ,在位13年,無所為。用過一個年号,明啟(1010~1022)。 段素廉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段素廉,谥号宣肅皇帝,故史稱大理宣肅帝。 |
|
段素隆,段素隆是段素廉之侄,大理第八代皇帝,1022~1026年在位,在位4年,用過一個年号,明通(1023—1026)。段素隆不樂為帝,禅位為僧,開了皇帝禅位為僧的先河。侄兒段素真繼位。段素隆,谥号秉義皇帝,故史稱大理秉義帝。 |
|
段素真,段素真是段素隆之侄,在位15年,用過一個年号,正治(1027~1041)。後來段素真禅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段素真,谥号聖德皇帝,故史稱大理聖德帝。 |
|
段素興,段素興是段素真的孫子,爺爺禅位為僧後繼立為帝。 |
段素興“性好遊狎”,又好大喜功,“廣營宮室于東京,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植黃花,名繞道金棱,雲津橋上種白花,名萦城銀棱。每春月,挾妓載酒,自玉案三泉,溯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鬥草簪花,晝夜行樂。”。據說素馨花就是因他而得名,“花中有素馨者,以素興愛之,故名。”段素興喜歡花草,日子過得十分風流快活,“又有花遇歌則開,有草遇舞則動”,于是段素興“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素興在位,荒淫日甚”,結果被相國高氏廢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 |
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頗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氏之位轉回段思平子孫一系,就像南宋高宗以後帝位又還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 |
段素興在位3年,用了兩個年号,聖明(1042~?)、天明(?~1044),史家用他最後一個年号稱之為大理天明帝,一如文經帝段思英。 |
|
段思廉,是大理國第十一位皇帝,屬太祖段思平支系,1045~1071年在位。相國嶽侯高智升發動政變,廢黜了天明皇帝段素興(又稱為炀皇帝),擁立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為皇帝,這樣大理國的皇位經曆了9代終于又回到太祖段思平一系。段思廉即位後,國勢混亂,高智升以擁戴之功大權在握,權傾朝野。1063年貴族楊允賢發動叛亂,段思廉無力平叛,隻得請求高智升出兵,高智升乘機擴大地盤,并逼迫皇帝封他為鄯闡侯,大有取代段氏之勢。外交上,曾将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首領侬智高,斬首以獻北宋。段思廉用過5個年号,是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他最後被迫禅位為僧,死後廟号為興宗,谥号孝德皇帝。 |
|
段廉義,大理國的一位君主,在位五年。1075年即位,1080年被楊義貞所弑。年号上德(1075年~1076年),廣安(1077年~1080年),史家以他的前一個年号稱之為大理上德帝。 |
段廉義繼位,高智升漸漸攫取了全部權柄。段廉義在熙甯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貢宋廷。楊允賢雖敗,但是楊氏實力仍存,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廣安皇帝”。高智升派兒子高升泰帶兵讨逆,誅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自任布燮,以兒子高升泰為繕闡侯。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搞得段壽輝和他的繼任段正明都害怕,先後避位做了和尚。大理段氏,從此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段廉義在位5年,用過2個年号,上德(1076)、廣安(1077~1080),史家以他的前一個年号稱之為大理上德帝。 |
|
楊義貞,大理國權臣,白族先民,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殺大理國第十二世國王段廉義,自号“廣安皇帝”,在位四個月,被高升泰起兵讨滅,高氏立段廉義侄段壽輝為大理國第十三世國王。 |
義貞,楊允賢子。1063年,楊允賢叛亂,高智升出兵滅之。1080年,楊義貞再度發動政變,殺國君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廣安皇帝”。後被高升泰所殺。 |
|
段壽輝(1080-1081年在位),段廉義侄兒。宋神宗庚申元豐三年(1080年),楊義貞殺死段廉義,自立為皇僅四個月,鄯闡侯高智升命子清平官高升泰以東方的爨僰兵誅殺楊義貞,擁立壽輝,改元上明。因為高氏平亂有功,封高智升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為鄯闡侯。該年因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認為天變,遂禅位于思廉之孫段正明。 |
段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段壽輝。 1080年段壽輝即位後,竟因疑懼高氏,常心神恍惚、忐忑不安。該年,“日月交晦,星辰晝見”,段壽輝更以為“天變”,故在位僅一年,就出家為僧,禅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壽輝因逼于高氏的權勢而不自安,遂出家為僧,他用過一個年号,上明(1081),故史稱為大理上明帝。 |
|
段正明,是北宋年間大理國皇帝,祖父為大理興宗段思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着便擁立段正明繼位。 |
段正明在位十三年,用過三個年号:保立(一說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詳于史。“保定”則是他的帝号(大理國的“帝号”有與年号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着便擁立段正明繼位。 |
段正明在位期間,政策寬厚,國内無大的内亂,雖然大權開始漸漸旁落,但他的統治卻大體上不錯的,《滇史》雲:“凡在位十二年,性謹恪尚儉素”,看來确實是寬仁之人。在位後期,受到高升泰父子的政治壓力,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将皇位禅于高升泰(一說被廢),自己到崇聖寺出家為僧。《南诏野史》稱:“明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禅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由于高升泰改大理國号為“大中國”,因此段正明可以說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 |
|
高智升,大理國權臣,是11世紀大理國點蒼山蓮花峰芒湧溪人氏,嶽侯高方的後裔。公元1063年,鎮壓楊允賢起義有功,賜予白崖、和甸地,世官世祿,管土管民。不久又晉爵為鄯闡(昆明)侯,成為擁有今昆明及周圍地區大領主,權傾朝内外。1080年(神宗元豐三年),因另一權臣楊義貞殺第十二世國王段廉義自立,稱“廣安皇帝”,遂命子高升泰起兵滅楊氏,立段廉義侄段壽輝為君,因功封為布燮,子高升泰為鄯闡侯,又乘勢将子孫安置到“八府四郡”為官。1081年,迫使段壽輝禅位于段正明。 |
|
高升泰(?~1095) ,北宋時雲南大中國君主,滇東烏蠻領袖。曾任清平官、鄯闡(昆明)侯。元豐三年(1080)起兵讨伐篡奪大理國君主之位的楊義貞(?~1080),複立段氏為大理國主。紹聖元年(1094)自立為王,國号“大中”,在位二年,臨終遺命還政于段正淳。曾用年号上治(1095)。 |
曆史上的高升泰,是北宋年間雲南大中國皇帝。1080年,楊義貞弑大理皇帝段廉義,自立為帝,楊義貞掌握了滇西所有軍權。時為鄯闡(昆明)侯的高升泰受其父高智廉之命率滇東烏蠻三十七部兵馬攻滅楊義貞,擁立段壽輝為大理皇帝。1081年,高智升與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壽輝退位出家,接著便擁立段正明繼位。高升泰被封為清平官(宰相),開始專政。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一直以來都在專權的高升泰廢段正明,自立為帝。1096年,高升泰病逝。高升泰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其後大理國柄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稱高國主。高升泰谥号富有聖德表正皇帝。 |
|
段正淳,即大理中宗,亦作段政淳,清代因避諱改淳為純。他是宋代雲南大理國(後大理國)第十五世國王,公元1096-1108年在位。白族。大理人。段正明弟(一說段正明子)。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取代大理國的大中國國王高升泰迫于傳統勢力及佛教意識,遺命其子高泰明還位與段氏,遂被高氏立為國王。另外,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也有段正淳這一人物,系以曆史上的段正淳為原型創作的文學人物。段正淳懂得家傳武學“一陽指”,造詣略遜于段正明,另外也曾将五羅輕煙掌傳給情婦之一秦紅棉。 |
段正淳(生卒年不詳),南诏大理國第十五任皇帝,是段正明之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于三年後(1096年)病卒,臨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權還給段氏,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由于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稱為後大理國。段正淳雖然是後大理國的皇帝,接受高氏歸還的政權,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勢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門,最後在1108年時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死後谥号為文安帝,廟号中宗。 |
段正淳是曆史人物,史書上寫說:保定帝在位時,高氏已掌大權,正明避位為僧後,禅位于高升泰,升泰改國号大中,大理由此亡,升泰在位兩年,卒時矚其弟泰明将帝位還于段氏,泰明遵其遺命,将位還於段正淳,正淳改國号後理,但疆域已大為縮小,且大權由高氏掌控,正淳後亦避位為僧,在位12年,傳和譽(亦名正嚴),和譽即宣仁帝,在位35年,老年時因國内紛亂,且諸子争立,和譽郁郁,遂亦避位為僧……。 |
段智興也是曆史人物,隻是他不過是個無權的大理國王罷了(大權仍由高家掌控),可不是什麼高來高去的武林大高手,金庸的妙筆生花,可把他們寫絕了。 |
《大理古佚書鈔》據《段氏傳燈錄》記載,錄有段正淳寫給老婆高升潔的贊妻文:“國有巾帼,家有嬌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東走莫朝西,朝東甜言蜜語,朝西比武賽詩。丈夫天生不才,難與紅妝嬌妻比高低。” |
|
段正嚴, 段正淳之子,又名段和譽,1108年繼位,在位長達39年,是大理22帝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為僧,得享高壽。段正嚴用了五個年号:日新(1109)、文治(1110~?)、永嘉(?~1128)、保天(1129~?)、廣運(?~1147)。段正嚴年老,因諸子内争外叛,遂禅位為僧。段正嚴廟号憲宗,谥号宣仁皇帝,史稱大理宣仁帝。 |
北宋徽宗大觀二年,段和譽改名段正嚴,接替其父文安帝段正淳為大理國第16代皇帝,1147年,段正嚴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内争外叛,禅位為僧”。諸子之争由高氏諸勢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團的内部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繼承了王位。 |
雖然後理國時期,大理國君隻是高氏的擺設,但外交方面還是得由君王出面。段正嚴的主要成就也是在外交方面。他在位時大理和宋朝的往來最多,從北宋一直到南宋。經過他的努力,大理和宋朝的友好關系,達到有宋一代的最高水平,這就是段正嚴的最大成就了。 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段和譽派使者入汴京朝貢,宋徽宗龍顔大悅,下诏封段和譽諸般稱号。 |
段正嚴一朝變亂不少,但終究沒有出大事。段正嚴即位時,各方入貢,“七月中元節,各方貢金銀、羅绮、珍寶、犀象萬計,牛馬遍點蒼。”好景不長,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地震,“損十六寺”,壞民居無數。後東方三十七部反,相國高泰明用兵平定。高泰明卒後,其八子中“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謀為執仇,乘譽入寺進香,圖弑逆,事露被收”,段正嚴卻“嘉二人之義,赦之,為立義士冢”。北宋宣和元年,“慕甯、遠、矣、破、馬”等部落叛,“三月,出師征之,兵敗”。“三十七部蠻複叛。陷鄯闡,高明清死之”。高氏勢力始終不倒,“群臣以高升泰侄高量成有德,請立為相,号中國公。”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焚三千九百家”……總之,他這個皇帝當得并不輕松。 |
在“後理”段氏的8世150餘年中,段正嚴堪稱其中一個比較賢明的君主了,但由于他在位期間,高氏激烈的内讧引起了政局動蕩,諸部不時反叛,加之天災頻繁而降,段正嚴心力交瘁,索然歸隐。 |
段正嚴去世後谥宣仁,廟号憲宗。 |
|
段正興,又名段易長,段正嚴之子。當時大權都由高氏相國把持,先後有高量成、高壽貞、高壽昌等。 |
段正興由于得到相國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終勝出。段正興在位24年,禅位為僧,其子段智興嗣位。他用過5個年号,永貞(1148)、大寶(1149~1155)、龍興(1155~1161)、盛明(1162)、建德(1163~1171)。 段正興的廟号是景宗,谥号正康皇帝,史稱大理正康帝。 |
興其(生卒年待考),白族,雲南大理喜洲院榜村人。雲南大理國第十七代君主在位時間從公元1147~1172年為期?年,終年歲數待考。 |
段正嚴禅位為僧,兒段正興即位。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段正興禅位為僧,傳位于子段智興。 |
|
段智興,是大理國的皇帝,廟号宣宗,谥号功極皇帝,故史稱大理功極帝。他是段正興的兒子(段譽就是他的祖父),1171年即位,在位29年,1200年駕崩。雖沒退位出家,卻也是極其崇佛,“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國事”。段智興大修佛寺,建了60寺院,大理是小國,消耗不起,國力有所衰落。另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也以段智興為原型,塑造了“南帝”段皇爺(一燈大師)的形象。 |
|
段智廉,大理國第19世皇帝(1201~1204年在位)。白族,宣宗功極皇帝段智興(金庸武俠小說中一燈大師的原型)之子,1201年即位,1204年駕崩,谥号享天皇帝,史稱大理享天帝。在位時用過2個年号:鳳曆(1201~?)、元壽(?~1204)。在位時對佛教感興趣,曾于南宋甯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派人到宋朝求得大藏經1465部,放置在都城大理五華樓。其弟段智祥(神宗皇帝)繼位。 |
|
段智祥,是段智廉之弟,在位期間廣納賢才,發展農業,治國有方。《南诏野史》稱:“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他笃信佛法,後也禅位為僧,位傳其子段祥興。段智祥在位33年,用過3個年号,天開(1205~1225)、天輔(1226~1229)、 仁壽(1230~1238)。他的廟号是神宗,谥号無存,史稱大理神宗。 |
|
段祥興,是後理國君主,1239~1251年在位,他是神宗皇帝段智祥之子,年号為道隆。他在位期間,正值蒙古大舉南侵之時,1244年,蒙古軍入侵臨關,他派大将高禾出戰,結果大敗而歸,高禾亦陣亡,蒙古軍後因窩闊台的死而退兵。1251年,段祥興駕崩,将大理國的爛攤子留給了他的兒子,大理國末代君主段興智,他死後無廟号,谥号為孝義皇帝。 |
|
段興智,段祥興之子,是大理國的末代皇帝,1251~1254年在位,在位3年,有一個年号:天定(1252~1254)。他後來投效蒙古統治者,又擔任了7年大理總管,死後蒙古給他的谥号是“向義天定賢王”。 |
13世紀中葉,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國把戰場直接推到了南宋沿邊,由于連續進攻均達不到目的,遂決定采取史無前例的迂回戰略,先從四川附近的吐蕃地區以達大理,再從大理對南宋腹地發動進攻,一直僻地自守的大理國從此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宋蒙戰争之中,并發生了激戰。當時,大理國第21代國王段祥興在位。 |
1251年,段祥興去世,段興智繼位。段興智繼位後,大理終于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輪進攻,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大理的亡國,比金朝亡得遲,而比宋朝亡得早。 |
次年9月,蒙哥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元代的憲宗皇帝,在位期間,先後統一了大理國、吐蕃(今西藏)、滅木刺夷(今伊朗)、滅報達(今巴格達)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征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于1253年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蒙古軍遂用皮筏(将剝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門等處紮緊,然後充氣作飄浮器材。單個皮囊當地人稱之為“橫吞”,皮筏即由多個這樣的皮囊拼紮而成。)渡江,到達今天的雲南麗江,即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先派使者到大理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随後,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西路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巨甸、石鼓。東路軍過金沙江到達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内各族的貴族分子紛紛降蒙。 |
當時的大理國,軍事力量并不薄弱,但為了削弱段氏勢力,控制國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國軍隊的精銳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則着力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當薄弱。段興智與高泰祥,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各奔一方,蒙古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号令各街巷,于是軍民安定。姚樞還搜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 |
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谕之降,不屈,命斬于五華樓。”高泰祥臨刑,歎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殒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後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 |
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
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說不定比當初受高氏欺壓時還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對蒙古感恩戴德,于是替蒙古兵當向導追殺大理殘餘抵抗,并親自率兵鎮壓大理境内反抗蒙古軍的各族人民,甚至參加了蒙古入侵安南(即越南前身)的戰争,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代結束。 |
1260年,段興智再次北上朝觐,死于途中,蒙古遣使吊祭,谥号“向義天定賢王”。次年,忽必烈令段興智之弟段實繼任大理總管,段實也像他哥哥一樣對蒙古特别效忠,深得忽必烈贊賞,對他“示至優之渥”,“以彰同視之仁”。自段實之後,終元之世,段家世襲大理總管,為蒙古統治者效力。不過,即使是“堂堂大元”,也有覆滅的一天,後來明軍平定雲南,消滅了元朝的殘餘勢力雲南梁王,接着攻下大理,段氏12代大理總管的時代也告終結。 |
“元跨革囊”是雲南曆史的裡程碑。此後,雲南以一個行省的形式被納入中國版圖。自唐以來大理城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代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