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256條

第256條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陽明土,少陽木,二經合病,氣不相和,則必下利。少陽脈不勝,陽明不負,是不相克為順也;若少陽脈勝,陽明脈負者,是鬼賊相克,為正氣失也。

《脈經》曰∶脈滑者,為病食也。又曰∶滑數則胃氣實。下利者,脈當微厥;今脈滑數,知胃有宿食,與大承氣湯以下除之。

清·吳謙《醫宗金鑒》


陽明屬土,少陽屬木,二經偏裡,故合病必下利也。陽明脈大,少陽脈弦,脈得大弦,是為本脈,宜黃芩湯清熱和土,兼瀉木邪,利自止矣。若脈單大不弦,則為土不受邪,其病易愈,名為順也;單弦不大,則為木來克土,其病難治,名為負也。今脈不大,弦而滑數,則知非木土為害,乃宿食為病之熱利也,故不用黃芩湯,而以大承氣湯下之也。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證居多,故以葛根湯發之;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裡證居多,故以大承氣湯攻之;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裡居多,故以黃芩湯和之。若非合病,則桂枝湯、麻黃湯,分主太陽之表,五苓散、抵當湯分主太陽之裡;葛根湯主陽明之表,三承氣湯主陽明之裡;小柴胡湯主少陽之表,大柴胡湯主少陽之裡,是各有專司也。

集注

張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從外證以别焉。夫太陽病,頭項痛,腰脊強;陽明病,目痛鼻幹,不得卧;少陽病,胸痛,耳聾,凡遇兩經病證,齊見而下利者,曰合病也。然兩經但各見一、二證便是,不必悉具。

林瀾曰:此節是三證在内,大承氣隻治得脈滑而數有宿食之證,非并治上兩證也。其脈不負者,雖下利而脈未至純弦也,不言治法。陶華謂:嘗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負者,脈純弦也。土敗但見鬼賊之脈,不必治矣。蓋雖同是陽明之合病,而有入經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經之際,概歸之承氣乎?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兩陽合病,必見兩陽之脈,陽明脈大,少陽脈弦,此為順脈。若大而不弦,負在少陽;弦而不大,負在陽明。是互相克賊,皆不順之候矣。然木克土,是少陽為賊邪。若少陽負而陽明不負,亦負中之順脈。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陽明少陽合病,膽經郁迫,胃氣壅遏,失其受盛之職,故必下利。甲木為賊,土氣未敗,則脈不負,不負為順,負則木賊土敗,是之為失。負者,互相克賊之名。宿食阻礙,經氣浮蕩,故脈滑而數。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谷入胃,以脾土之濕,濟胃土之燥,燥濕互濟,陰陽交蒸,是以消爛腐化,中無宿物。陽明病,胃強脾弱,燥奪其濕,未及腐化,已成結硬,是宿食者,雖太陰之咎,而實陽明之過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少陽一經,所以主疏洩者有二。一系手少陽三焦,上中二焦屬淋巴管,所以排洩汗液。下焦屬腎與膀胱,所以通調水道,故古稱少陰為寒水之藏。一系足少陽,膽寄肝葉中,與胃為同部,居胃之右,而膽管注于十二指腸之端,與胃底連屬。膽汁助消融水谷,實從胃底幽門滲入,而十二指腸必先受之。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者,胃底膽汁,合胃中宿垢而下陷也。少陰篇「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者即此證。色純青為膽汁,膽主疏洩,故必自利。其脈不負者為順,蓋惟見弦急滑數而不見少陰微細之脈,猶為少陽陽明正脈。夫少陰負趺陽為順,即趺陽負少陰為逆,為其水寒而中陽敗也。且少陽負趺陽為順,即趺陽負少陽為逆,為其中氣不和而膽火上逆也。惟脈滑而數,乃為陽明正脈,而不見少陽之弦急,并不見少陰之微細,乃為有宿食之脈。金匮雲:「下利脈滑者,當有所去,大承氣湯主之。」此即其脈不負之說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條講陽明少陽合病的證治。

關于這一條是一條還是兩條的問題有争議。認為是一條,就是把“脈滑而數有宿食也”和陽明少陽合病合在一起講。有的注家認為這不是一條,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是另一層意思,與陽明少陽沒有什麼瓜葛,不應當當作一條講,當作一條不好講。這是兩個觀點。我個人同意第二種觀點,不合在一起講,合在一起不好講,分成兩塊講。陽明和少陽合病,陽明屬胃,胃屬于戊土,少陽病是膽病,膽屬于甲木,甲膽乙肝丙小腸,肝屬于乙木,這個地方就是《傷寒論》的五行學說的思想。《傷寒論》以陰陽辨證為主,但是這條有五行學說的深刻地聯系的思想。所以陽明和少陽合病,有木和土的關系的問題。少陽屬木,陽木;陽明屬土,陽土。這樣,一個是陽明,一個是少陽,都是陽經,都是陽邪為病;而且又有木來克土這樣的一個關系。為什麼要下利?因為陽明屬于胃腸,少陽有病,少陽的木火之氣逼迫腸胃之陰,所以要下利。這種下利是熱利,不是寒利。這是因為膽主疏洩,陽明腸胃主傳導受納,所以受膽的影響,腑氣就疏洩不利。

歸納起來,上升到五行學說,木氣來克土,膽的病影響到胃,胃氣不和,所以要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其脈是反映陽明少陽病的脈不負者,負是對勝而言,有勝有負,負是失敗,勝就是勝利。如果陽明胃氣不受膽木的逼迫和刑吓,胃脈還好,還沒反映出來吃虧、受傷,這就是順。就是說,木之邪還不能行于脾胃,胃氣還強。如果是負者,敗了,失也,抵抗不住了,正氣就失了,失就是正氣虛衰,抵抗無力。互相克賊,名為負也,這是張仲景的括号句。凡是克的,都屬于賊邪,互相克賊,就是木來克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是一個克賊之象,不是一個順象。這就完了,到底什麼是順什麼是負,沒說。症狀一個是下利,下利是木火之熱來刑腸胃,叫木克土,底下就說出個順負的問題。陽明是否能勝過膽邪,勝不過就敗了。後世注家認為,這個勝負要看看他的脈證。陽明和少陽合病,出現弦脈,下利,說明腸胃不好了,弦脈說明木氣勝而土氣負,這個病不好治,所以叫木克土。如果不見弦脈,甚至滑脈,或者說是其他的脈,說明木氣還沒勝、土氣還沒負,這種比較順利、比較好。這是注家對這條的解釋,增添了脈的内容來反映什麼是順什麼是負,隻供參考。

《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原來是一本書,《金匮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頭一條講肝木克脾的問題,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有這樣的思想。這條無疑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膽病而出現了下利,這個利是熱利,不是寒利。這時候如果脈還弦,少陽之氣還勝,這叫膽勝而胃負,負者失也,就是失敗了。這個病不好治,叫互相克賊,名為負也,是一個克賊的現象。如果陽明之氣盛,不受膽木邪氣的逼迫,不被它所勝,這叫順,這個病就好。了解這個精神就可以了。

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陽明病講宿食有兩條,這是一條。還有一條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這時還可以再瀉,用大承氣湯,所以然者,本有宿食也。宿食是什麼脈?怎麼一個情況?沒具體說,這條就說了宿食的脈往往是脈滑而有力,數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滑,滑脈主宿食。滑脈,痰生百病食生災,食就是宿食,滑就是宿食的脈。既然有宿食,所以脈就見滑,當然意在言外,這個人要惡食,傷食者惡食,不愛吃東西,而且肚子要疼。第三是下午要發熱,而且嗳氣有食臭味。這種病大人見得比較少,兒科見得多,因為小孩吃東西沒有節制,很容易傷食。所以有腹痛,有午後發燒,脈還滑,還不愛吃東西,肚子脹滿疼痛,這就是有宿食。有宿食怎麼辦?非得用下法。不能用焦三仙、麥芽、神曲,消導不了,非用瀉下不可。推陳緻新,把一些凝結的食物排洩出去,這個病就好了,所以還得用大承氣湯。關于宿食的問題,大家注意了,這就不是傷寒的問題,這講的是雜病。傷寒是外感的,傳到陽明,化燥了,痞滿燥堅實,潮熱谵語,濈濈汗出;宿食是内科病,就是傷食。為什麼說《傷寒論》叫《傷寒雜病論》?從這些條文可以看出它具有這樣的内容。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本條應讀為「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脈滑而數,為裡實有熱,下利見此脈,為有宿食的緣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來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陽明少陽合病冠之。此句和「其脈不負……名為負也」一段文字均為附會五行家言,不足為法,亦可能是後人所附,宜去之。

本條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腸炎、痢疾而言。中醫治病重在辨證,其以太陽病證出現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陽明病出現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陽證出現者,即依法和解之。本是活潑潑的,不存任何成見。治痢如是,治它病亦無不如是也。開頭的這句話不是本條辨證的依據。

1.陽明少陽合病,指既有陽明病的不惡寒、但熱等,又有少陽病的口苦、咽幹等。必下利的必字,一定是也。

2.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來解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陽明屬土,脈大;少陽屬木,脈弦。若大盛于弦,即木未克土,此為順(不負)也,不緻下利;若弦盛于大,即木來克土,此為負,土被木克,則必下利。古人論病是先由經驗掌握治病規律,後求解釋。在這個長期的探索中,當時興什麼學說,就嘗試用什麼學說來解釋。本條用五行學說解釋,顯然是十分牽強的。照仲景書慣例,第一句應為「少陽陽明合病」才是,凡此者,疑為後人所附。下利是本條主證,須知。

3.以脈來辨裡有宿食,《傷寒論》中有本條,《金匮‧腹滿》中有「脈數而滑者,實也,有宿食」,「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陽明病裡有熱,開始本應能食(參見197條),但随着裡熱的傷津爍液,食反不得消化而逐漸成為宿食。如果還沒有結滞而影響氣血運行,則其脈滑數,若影響到氣血運行,則必不滑而澀也。若大便硬,腹氣不通,已大實滿,脈不當滑矣。本條雖有下利,但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

陽明少陽合病句非本條的本質,在治療上亦不足為據。下利,脈滑而數者,實也,以其為宿食,故治從陽明,宜大承氣湯。若其人果有少陽證者,當選大柴胡湯矣。

子恒試注

陽明合少陽合病,可能會出現下利的表現,原因是少陽肝膽之木克犯陽明脾胃之土。此時如果脾胃所主的脈象不虛,說明陽明土氣未虛,尚可抵抗風木侵犯,預後尚可,故言“順也”。如果脾胃脈象已虛,或是出現少陽所主之脈,說明陽明土氣已虛,不能抵抗風木侵犯,預後不佳,故言“失也”。木盛而犯土曰“克”,土虛而木犯曰“賊”,前者為過盛,後者為不足。二者的結局都是土被木犯,故為“負”也。

脈象滑而數,滑主内有宿食停聚,數主熱,日久必然形成陽明燥實之證,應當使用攻下之法,治療适宜選擇大承氣湯。

條文互參

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238條: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241條: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條: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裡,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條: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抟,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248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9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50條: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第251條: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條: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條: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自我測驗

第256條: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