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冰上絲綢之路系列。
本文說白令海峽。先看圖:
白令海峽的位置(物流啟示錄制圖)
從通道角度看,白令海峽是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最短的通道,也是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短也是唯一的航道。
我們分開說。
先說白令海峽之于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
把圖放大了看:
白令海峽(物流啟示錄制圖)
亞洲大陸的最東點是傑日尼奧夫角,美洲大陸的最西點是威爾士王子角。白令海峽就在這兩角之間,其長約60公裡,寬35-86公裡,深30-50米。
從兩個大陸架的視角來看,白令海峽不長、不寬、也不深。
并且,在白令海峽之間,還有分屬美俄兩國的兩座小島,一座是大迪奧島(俄),一座是小迪奧島(美)。這兩個小島之間的距離,僅有4公裡。看圖:
白令海峽之間的兩座小島(物流啟示錄基于網絡圖片構圖,侵删)
這就給了人類以遐想。
造橋!
這橋原本是存在的。
在距今1萬年以前(第四紀冰期),那時候的海平面,要比現在的海平面低100多米。白令海峽是個地峽。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白令海峽是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的“陸橋”。兩大洲的生物通過這座陸橋相互聯系,彼此遷徙。印第安人的祖先,大概在此時進入美洲。
後來,第四紀冰期結束,氣候變暖,冰川融化,陸橋被淹沒,地峽變海峽。
怎麼造橋?
有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海底隧道
本世紀初,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布什會晤時,俄方曾正式提出過這個海底隧道的計劃,被命名為“TKM-世界連接工程”。
按設想,這條白令海峽海底隧道長103公裡,包括一條高速鐵路、一條高速公路、多條輸油/氣管道,總投資100-120億美元,建設工期是10-15年。
投資模式是,俄羅斯和美國各占25%的股權,其他邀請的股東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及國際金融機構、私人投資者。
海底隧道示意圖(圖片來自“難忘一片情”,侵删)
當時日方提出以6000萬美元/公裡的價格建設該條隧道。日本有其理由,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就是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這條隧道橫跨津輕海峽,連接日本本州和北海道,全長54公裡,1964-1987年建設,用了23年。【筆者注:第二長度的海底隧道是英吉利海峽隧道,全長51公裡,1986-1994年建設】
第二種方案:跨海大橋
1905年,沙俄尼古拉二世曾提出過這種想法。後來,我國學者也加入進來,如林同炎先生于1986年提出的“國際和平大橋”方案,不斷豐富該設想。
跨海大橋的通路與海底隧道一樣,頂層為高速公路,中層為高速鐵路,底層為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中層和底層采用封閉式設計,全年通行。頂層采用開放式設計,一年可對道路運輸車輛開放4-6個月。
跨海大橋長度85公裡,利用海峽中的兩個島嶼,分為三段,設計220個橋墩,橋面距離海平面約61米,可保障大型船舶通航。
跨海大橋示意圖(圖片來自“難忘一片情”,侵删)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我國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海底隧道長約6.75公裡),2009-2018年建設,能夠抵抗8級地震、16級台風。因此,在白令海峽建設跨海大橋,有技術基礎。
第三種方案:白令大壩
白令大壩的構想源于前蘇聯時代的“北冰洋換水”計劃。
從地緣角度看,蘇聯(俄羅斯)一直有個重大戰略缺陷,就是缺少不凍港。而這個“北冰洋換水”計劃,恰好與不凍港的戰略需求合榫。
該計劃的設想是,在白令海峽建一個大堤壩,阻斷北冰洋與太平洋的洋流循環。如此,大西洋暖流經挪威海進入巴倫支海進入北冰洋,暖流沿俄羅斯北極地區繞行一圈後,再從加拿大北部流出,形成獨立循環系統。
這樣,北冰洋的冷水會逐漸被大西洋的暖水取代,俄羅斯北部的巴倫支海(甚至新地島南部)成為永久不凍的海域。【筆者注:還有一種說法,說此方案不僅不能使北冰洋變暖,反而會冷卻北極。如果此說成立,這倒能夠減輕全球變暖了】
後來,我國三峽大壩工程給這一方案提供了技術與運行基礎。
三峽大壩(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三峽大壩長2.3公裡、壩頂高185米。如果在白令海峽修大壩,長35公裡,約是15個三峽大壩的長度。同時,白令海峽平均深度40米,其目的在于阻擋洋流交換,不需要像三峽大壩那樣深的蓄水位。此外,白令海峽原本就是地峽,也用不着打地基。至于船舶在太平洋和北冰洋之間航行,三峽大壩也已經給出可行方案。
以上三種方案,無論哪一種實現,都堪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浩大的紀元工程。
屆時,從粵港澳一路北上,經滬甯杭、京津冀、沈長哈,經俄羅斯共青城、鄂霍次克、阿納德爾,跨越白令海峽大橋(隧道或堤壩),再一路向南,經安克雷奇、溫哥華,直抵舊金山、洛杉矶。
全程約16000公裡,平均時速按200公裡/小時的話,從香港到洛杉矶約3-4天。如若到本世紀中葉,超級高鐵技術落成,則一個晚上就到了。
亞歐北美洲大陸橋示意圖(物流啟示錄制圖)
構想是美好的,但挑戰也極為巨大。以上無論哪種方案,都要面臨三大核心問題:
一是自然條件所影響的技術難度
首先是嚴寒,-45℃不是一般的寒,每年有6個月的冰期,海峽表層結冰冷可達1-2米。其次是兩洋環流,有洶湧的海水和流冰。再次是大氣環流,風力強勁,暴雪恣肆。再其次是環太平洋地震帶。
二是經濟賬
僅是大橋的建造成本,一兩百億的資金倒還好說。但建完之後還有運維成本,這可能比修建大橋的成本還要高。更重要的是,大橋兩側有綿延幾千公裡的無人區,須配套建設耗資更為巨大的陸上通道基礎設施。
三是美俄兩國政治、軍事互信程度低
或許,一兩百年以後,全球變暖,俄羅斯遠東、美國/加拿大遠西成為宜居之地,白令海峽大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以上說了亞洲和美洲兩個大陸的連接,再說一下北冰洋和太平洋兩個大洋的連接。
這就簡單多了。
全憑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出世。
北極可以穿短袖(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融化,北冰洋海上航道也迎來開通的希望,有望成為新的世界經濟走廊。
早在16世紀海權時代起,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就一直夢想着開辟北極航道,打通歐洲經北冰洋到東亞的便捷通道。
隻是由于北極冰蓋阻擋,未能實現。即便後來有了破冰船,但成本高、效率低、航行期短,北極航道也就不具備商業價值。
從全球航運地圖看,北極航道是聯系亞、歐、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
北極航道(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北極航道(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以北回歸線為界,遠洋船舶從這條界限以北的任何港口出發,選擇北極航道的話,都要比南部航道(即繞行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節省至少40%的航程,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效率,都具有顯著優勢。
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大部分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據統計,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帶,生産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品,超70%的國際貿易額。
因此可以說,北極航道一旦常态化開行,必将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形成東亞、北美、西歐的超強的環北極經濟圈,進而重塑整個世界的經濟、軍事和政治新格局。
拭目以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