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己選擇的路,哭着也要走完。”
年輕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上刀山下火海都像甕中捉鼈一樣容易。
到了中年,才發現,賺錢、養家、工作,都是火中取栗一樣難。
誠然,一個人要根據年齡和現實的變化,來調整自己。
01
人到中年,認識自己。
一個有名的禅師,家裡有一頭驢,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磨面。
有一天,禅師騎着驢去上街,路人都拱手作揖,表示友善和尊重。
從街上回來後,驢再也不願意磨面了。它認為,自己很高貴,怎麼能做這麼低級的事情呢?
過了幾天,有一支迎親的隊伍,從禅師家門口經過。驢子站在路中間,去看熱鬧。人們拿着棍子,使勁驅趕驢。
驢子很納悶,為什麼前幾天,大家都尊重它,現在卻換了一種态度呢?
禅師自言自語道:“真的是一頭蠢驢,人家尊重的是我,而不是你。”
蘇格拉底有一句座右銘:“認識你自己。”
人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認知,然後對應地做出不同的行為,說出不同的話。
很多人,看到了别人臉上的灰塵,但是看不到自己鼻子上有什麼。總以為自己的千裡馬,世上沒有伯樂。
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然後去尋找工作,去結交朋友,去創立基業。結果,站得越高,摔得越狠。
真正有實力的中年人,懂得“靠邊站”,他不會暴露自己的“絕招”,而是從最低端的事情做起,慢慢顯露自己的能力,彙聚自己的人脈。
就像那頭驢一樣,誤以為自己是“禅師”,不願意磨面,結果自己“什麼都不是”。
你是玉石,就變成玉器,你是金子,就變成一道金光,你是木材,就變成家具......任何材料都是可塑之材,隻是你要看清楚自己。
02
人到中年,改變自己。
晉朝時期,大司馬桓溫住進了南州。他認真規劃了一番,要把南州的街道修得又平又直。
有人對桓溫的手下王東亭說:“很多年以前,建康城建立了,但是街道彎彎曲曲的,比南州差多了。”
王東亭說:“這就是因地制宜的問題。建康城在江東,地方狹小,南州在中原,地方平闊。如果讓健康城裡的街道也很平整,恐怕是做不到的。并且,彎曲的街道,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美感。”
民間有句諺語:“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遇到什麼對手,就用什麼方法;遇到什麼困難,就用什麼套路。如果你隻懂得生搬硬套,那麼你再有本事,也不能施展開來。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設崗,都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學會變通。
變通不是随便去改變,而是在充分認識自己,了解對方的前提下進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遇到強者,你就想一想,胳膊拗不過大腿,你主動服軟,可以保全實力,或者和強者合作,一起成就事業。
遇到弱者,你就學會“冷廟燒香”,主動結交。也許,以後他發達了,自己也能得到一些好處。
魯迅說過:“本身就窮,折騰對了就成了富人,折騰不對,大不了還是窮人。”
窮的時候,就要思考改變,改變之後,要及時調整,這樣的話,人生才能通達。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都要自渡。自渡的重要方法,就是像控制帆船一樣,根據風的方向,不斷調整風帆和方向舵。
比方說,你想在酒店行業立足,你就要努力學習廚藝和酒店管理,還要請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來幫忙。如果行不通,那就要考慮改行或者行業升級的問題了。
借風而行,乘勢而為,你就能一日千裡。
03
人到中年,放過自己。
晉朝時期,有一個禅師,問王苟子:“聖人有沒有感情?”
王苟子是著名書法家,曾經拜王羲之為師。按理說,他應該稱得上是聖人了。
出人意料的是,王苟子回答道:“沒有感情。”
禅師追問:“那麼聖人是不是像柱子一樣呢?”
王苟子說:“就像籌碼,雖然沒有感情,但是可以讓使用它的人,産生感情。”
禅師不依不饒:“誰在使用聖人呢?”
王苟子沒有回答,起身離開了。
有些問題,是永遠都沒有精準答案的,如果你非得找到答案,就注定會轉入死胡同,内心非常難受。不如放棄算了,尋找另外的途徑,說另外的話題,找另外的感情。世上不會沒有活路,隻有憋死的人。
不管多有智慧的人,也看不透全世界所有的東西。
有句話說得好:“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人啊,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自己。
翻不過的高山,看一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到頂峰,遠觀也能留住美景;愛錯了人,放手就好,不要糾纏不清,另外會有人來愛你;失敗的工作,就不要去管了,另外去找工作;事業毀掉了,但是得到了經驗,也是成功了......很多時候,看人待物的角度改變了,心中的死疙瘩,就解開了。
通透的時候,看到陽光穿過樹林;憂郁的時候,看到樹林擋住了陽光。好壞,都是你說了算的。
04
稻盛和夫說過:“人分三種:不燃型、可燃型和自燃型。”
如果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做自然型的人。隻有自己發光發熱了,才能點亮人生之路。
人生路上,大部分的困苦,都是作繭自縛,并且不願意從心靈的牢籠裡逃出去。
如果命運關上了門,你就打開窗;如果門窗都關上了,你就敞開心扉。
人到中年,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放過自己,總有活路。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