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陰符經》自黃帝時就有,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陰符經》告訴我們: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機者萬變而愈衰,以至于亡。所以雖然經文隻有上中下三篇,卻引發無數人去研讀、深思。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下面學習《陰符經》的下篇,不為占得天機,隻願少走些彎路。

01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瞎子有目不能視,卻耳朵好;聾子有耳不能聽,卻眼睛好。不能聽或不能視卻杜絕了外界的種種誘惑,勝于衆人十倍;如若再能晝夜反省自己,則就勝于衆人萬倍了。

所以世間的學問太多,天地的誘惑太重,不可貪求太多,精通一樣,術業有專攻,方能成大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旦精通一門,觸類而旁通 ,一通百通。

02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心(人的思想)來源于客觀事物,并随着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滅亡而滅亡,其機關就在于眼睛。

人有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官,接觸外界,又把信息傳送到人的大腦神經中樞,再對信息加工處理,提取有效成分,再反作用于外界,才能于天地間其他萬物共生共長。眼睛獲取事物的信息最全面、最完整,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03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宇宙天體按着自己的規律運行着,無意施恩于萬物,而萬物卻得其恩澤雨露而生長。陰陽相交,産生了雷電風雨,使萬物自由自在地發育生長。

人的性格有“至樂”和“至靜”之分,至樂者性格開朗,寬裕優容;至靜者思維缜密,廉潔無染。天也有“至公”和“至私”兩個方面,它将天地萬物都包容于一身,似其自私;然而萬物又無償地使用它,則又大公無私。

樂則奢餘,靜則貞廉。性餘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源,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

04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譯文:萬物有生必有死,則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則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間社會也是如此,無害則無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報,則害又生于恩。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莊子說:“方生方死。”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緻之亡地而後存”。吳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事物出生時就開始走向死亡,生死輪回是世間法則,沒有長生不老的良藥,隻有延年益壽的修行。恩和害,陰和陽,對與錯,尊與卑等也是如此,相對又相斥,相生又相克。

05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愚蠢的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形的,是不可知的神聖之物;而我卻認為,天地萬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辦法揣測、預料天地的表面現象,以為自得,自稱為聖人;我卻認為,聰明智慧,能體察萬物之理的人為聖人。

天地間有其内在的運行規律,常人因為不了解它而感到神秘莫測,認為它們神聖而高不可攀,而有識之士卻覺得很尋常,見怪不怪。

先知們對大道了然于胸,不會與世俗一樣去追求名譽和利益。所以過去的聖人都穿戴簡樸,住宿簡陋,人也不注意打理裝扮,看上去像個老農民,甚至像個逃荒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貌取人,錯将聖人當無知,可謂大智若愚,大道至簡,大公無私。學習不能隻做表面工作,玩花花腸子,而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

06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天地日月依其自然規律靜靜地運行着,故天地萬物得以生存、生長。天地之道是浸潤漸進的,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互轉化,而四季成序,萬物生長,都按照一定的規律自然順暢的運動。

老子說:“清靜乃天下正。”萬物生與毀是不同的情景,生于道靜而毀于動蕩。人也要神清氣明,而不可惡燥一時。相反,天地之道侵,互相争奪,導緻發展和變化也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也需相機而變,适應形勢的需要而改變自己。

07

“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陰符經》思維,絕利一源功十倍,至靜之道心不累

譯文:聖人知道天地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人應該與天地合,順其道而行。至靜之道是無形的,而樂律曆法是有形的,卻無法揭示和包括無形的“至靜之道”。

律曆就是樂律和曆法,泛指随時間而變化的一切規律。所謂至靜之道就是重在平常,通俗地說就是防患于未然,不要木已成舟悔之晚矣。所以包括生病、禍亂、腐朽等都要早加防範,遲則生變,變久無救。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