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東晉 王羲之《蘭亭序》曆代臨摹本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

王羲之曆任秘書郞、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将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蘭亭序》有多種版本,其中馮承素的《神龍本》最為貼近原作。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拔禊”之禮,舉行盛大的風雅。當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名士們飲酒賦詩,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興樂而書,完成一篇《蘭亭詩序》。《蘭亭序》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飄逸,縱橫變化,氣韻完美,雄秀之氣,出于天然。當時王羲之已醉,下筆如有神助,醒後自己也感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原稿終莫能及。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鈎摹數本,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唐太宗把摹本分賜親貴近臣,真迹則被他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

【魏晉南北朝】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釋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kuài jī)山陰之蘭亭,修禊(qì)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觞(shāng)曲( qǔ)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暢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cheng)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雖趣(qū)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遷,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随化,終期于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殇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馮承素摹蘭亭序卷

虞世南摹蘭亭序卷

歐陽詢蘭亭序故宮藏本

褚遂良摹蘭亭序卷(二幅)


趙孟頫臨蘭亭序(二幅)

文征明臨《蘭亭序》

附:天下第二行書

顔真卿《奠侄文稿》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