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文獻綜述時“不同觀點”應該怎樣呈現?正反範文示例

在純文獻綜述類文章以及在普通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經常會涉及到對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概念進行文獻回顧。為何要專門對概念進行文獻回顧,大緻是由于該概念曆來就飽受争議,各方學者各持己見,一直未有所定論;或是該概念較為新興或熱門,引起了相關學者的廣泛讨論,是否能夠形成定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讨。在純文獻綜述類文章中,若所研究的主題恰好在概念上存有較多的分歧,對其進行相關的文獻回顧,通過梳理各種觀點,厘清古今中外學者們對該概念在理解上的發展變化,甚至是争議焦點、争議本質,對于未來對概念的深入理解與認識、對圍繞此概念進行相關内容的深入研究有較大的益處。在普通論文的文獻回顧部分,若研究主題恰好作為一個飽受争議的概念而存在,而作者未對概念加以澄清就開始了對研究問題的分析,縱然得出了一個較為創新有價值的觀點,也會因對研究主題的界定模糊,導緻“基底不穩”。而最終所得觀點則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無論是哪一類論文中存有概念分歧,都無法避免對其進行有價值地回顧分析,而如何使其在文獻梳理過程中甚至是在論文中發揮價值,下文則把一些較為典型的錯誤示例與範文示例進行對比,從三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作者的評述要呈現

對概念進行文獻回顧,最後的評述非常重要。當然,回歸到文獻綜述這一大範圍上來說,有述有評才是最規範的文獻綜述寫作形式。因此,學者在概念上存在分歧,則需要首先呈現出學者們不同的觀點,而後則需要論文作者的“介入”。這種“介入”實際上指的是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出這些不同觀點的規律,或是這些觀點共同的核心思想和共同點是什麼,或是在本質上有何區别,為何由此區别等。但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仍有論文作者僅僅隻是停留在梳理觀點這一淺層次上。

上文呈現了關于概念評述是否呈現的錯誤示例和範文示例。這兩篇均為綜述類研究的文章,從左邊一欄的錯誤示例來看,因“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學界存有概念分歧,該作者欲對其進行觀點的梳理,但奈何隻是停留在以學者為線索呈現觀點的淺層次上,未有作者的“介入”。雖然作者在正文的第三章(标題為“對目前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現狀進行述評”)進行了針對全文的述評,但也并未涉及到對概念分歧的總結歸納。而右邊一欄的文章同樣是綜述類研究,則可以看出作者對所研究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精準把握。該作者所要研究的“民族走廊”是上文所提到的曆來都有争議的老話題,作者并未一開始就呈現某某學者的觀點,而是首先從“西北走廊”這一概念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提出之後,便從曆時層面宏觀上概述了學界對概念研究的發展曆程以及其中的發展變化趨勢,如文中所述:

費孝通先生的認識逐漸深入,從1982年的最早提出,到1985年、1987年先後對甘肅甘南和臨夏等地的實地考察,他對“西北走廊”的認識和理解達到了新的高度,但對“西北走廊”概念的内涵與外延并沒有做具體深入的闡述,尤其對“西北走廊”的空間範疇及其人文特質沒有專門撰文論述。學者對“西北走廊”的研究相對滞後,在此之前有學者使用“河西走廊”的概念,但是缺乏學理上的闡述在宏觀層面對“西北走廊”概念的探讨直到 2011年才出現。

從上文的紅色字體中可以看出,作者從宏觀上對“西北走廊”研究的發展變化了解得較為全面深入,才會先把大緻的發展趨勢呈現了出來,而後再以學者為線索進行分述。而在分述的過程中,作者也并未像上文左側的文章一樣,止于學者觀點的介紹。而是在介紹完每一個學者的觀點之後,呈現自己的評述。作者不僅呈現了這些學者在概念理解上所側重的角度,如“學理層面”“宏觀視角”;而且還對學者的觀點進行了評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深化了……認識”“超越了……”“是……的整體表述”。由此可知作者無論是從宏觀上對概念研究的發展情況,還是微觀上對各個學者的觀點都研究得十分詳細透徹。進而使得在對概念分歧的評述上也見其深厚功底。可能有些論文作者還處在科研的初級階段,還并不能如此作者一樣對學科有所深耕,但至少在形式上要有評述的體現,在内容上要對不同學者的觀點有自己的總結思考。

還需強調的是,此處所舉的範文示例是論文作者對每位學者的觀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評述,當然也可以在呈現完所有學者觀點後,再進行綜合評述。限于篇幅,此處便不在舉例。

二、概念分歧間的規律要點明

作者在對概念理解的不同分歧進行評述的時候,要知道究竟要評述什麼。從具體的思路來說,既然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僅僅是低效率地羅列觀點是遠遠不夠的。作者需要讓自己、讓讀者了解到這些觀點的異同點。首先在區别上,這些觀點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别,分别從什麼角度呈現的觀點,被廣泛接受或者現如今較為流行的觀點是什麼;甚至是上文範文中所提到的從宏觀曆時的角度分析概念的發展變化曆程,都是可以思考的點。其次,在相同點上,需要思考這些不同的觀點的核心思想和共同點是什麼,對其進行總結與規律。

此處的錯誤示例其實可見上文所呈現的《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文化基因的識别及傳承研究——以重慶土家十三寨為例》文獻綜述部分。作者除了總結出“文化基因”概念的研究視角之外(西方學者“多是基于自然科學的角度”,“中國學者更多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定義文化基因”),其他評述觀點未有所呈現。作者着重梳理了中國學者的觀點,但是這些觀點雖然是從社會科學角度進行分析,但是作者卻并未針對不同觀點進行深入的總結和歸納。而下文中的表格卻恰好相反,呈現的評述部分較為詳細且深入。這是一篇綜述研究類文章,文章的主體部分則是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技術資本文獻進行科學計量分析,總結其研究主題、研究内容、重點領域等;最後,歸納和提煉技術資本的影響因素、生成機制、作用機理和影響效果,并構建整合式分析框架。但是在進行主體内容的分析之前,作者對“技術資本”這一概念進行了厘清,并進行了進一步地完善。從表格信息可看到,作者在文中也專門繪制了表格,歸納出不同視角之下不同學者的對“技術資本”的界定。而後,作者便對這四個方面在提出視角、具體内涵、核心内容等方面做出了不同之處的分析。在具體内涵和核心内容上,每一種視角都有不同的界定:多元維度、資本、資源、能力。作者還凝煉地有條理地總結了相似點。可以看出作者對技術資本的概念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三、作者的立場觀點要闡明

當概念存有較多争議的情況下,需要在結束相關文獻綜述之後,将論文作者自己的立場觀點呈現出來,尤其是以此概念為基礎做理論研究或實證研究的文章。也就是說,在梳理完諸多學者的觀點之後,并且在做進一步的研究之前,要先說明一下關于此概念,作者是什麼看法,有什麼觀點,是什麼立場。做出相關的界定之後才便于開展下文的研究。但在現實寫作中,有些作者可能僅是呈現了關于概念分歧的文獻綜述,未有自我觀點的闡述;有的作者也做出了自我觀點的闡述,但是卻像是主觀上的說明,看不出與所梳理的學者觀點之間的聯系。由此可初步得出,作者的立場觀點要闡明,但闡明的同時要體現出與前文所梳理的觀點的聯系。

上文仍是針對此部分的錯誤示例和範文示例。第一個表格中,作者以重慶土家十三寨為例,主要研究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文化基因的識别。在此之前,作者先對“文化基因”這一概念進行了厘清,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文化基因的内涵。但是前後二者的關系卻存在脫節。作者在梳理了國内外學者關于文化概念的定義之後,沒有呈現出自己對“文化基因”的界定,也并未表達任何誰的觀點,卻非常“神奇”地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文化基因”的内涵做出了界定。此處便會讓人忍不住産生疑問:作者在宏觀概念即文化基因的概念不明晰的情況下,如何對某一主體的文化基因做出界定?到底是基于哪個觀點得出的内涵?因此,作者對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文化基因的内涵界定缺少明确的理論依據,很難具有信服力。

第二個表格中,作者主要是對智庫公共外交功能、機制與模式的研究,但在研究之前,仍然先對“智庫公共外交”進行了概念的界定。但是在對該詞進行概念界定之前,作者分析 “智庫”與 “公共外交”這兩個處在不同研究領域内的概念。以“智庫”這一概念為例。作者首先梳理了國内外學者對“智庫”的不同理解,在最後,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闡述了自己對于智庫概念的理解,通過概念界定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形成思路。首先,作者對“智庫”的機構屬性做出了界定:非營利性政策研究機構。作者較為支持國外學者對于智庫概念的界定以及部分國内學者的觀點。其次,作者将對産生背景進行了說明:智庫是指誕生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土壤中。實際上作者在對該概念進行評述時,就已經提到了這一産生背景,因此他才會凝煉地總結出“分歧所在”。第三,作者說,智庫“服務于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實際上這是從智庫本身的曆史淵源與現實作用所總結而來(可以說這是常識性内容),這是必要的基本信息所在。第四,作者對智庫的目标進行了總結:以影響公共政策和輿論為目的。此條信息作者在前述評述部分也有提及,作者從第二類國内學者對智庫的研究側重點的說明中提取了“目标”,“其二是側重于智庫的現實屬性與社會職能,強調智庫的核心目标是影響公共政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實際上是将國内學者對智庫兩類不同側重點的定義的總結。總體來說,既然概念的理解存有分歧,就一定要呈現自身的看法,但同時也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闡明立場觀點,否則會有缺少理論依據之嫌。

綜合以上的分析,論文作者們無論是進行純綜述類的研究,還是撰寫普通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在遇到所要研究的概念存在分歧的情況,不可僅僅隻是呈現學者們不同的觀點敷衍了事,還需要對這些觀點進行評述。而在評述上也不可泛泛而談,要考慮概念分歧的異同點、發展變化規律等。此外,還需要把自己的立場觀點闡明,以便使後續的研究有效且有意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