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曆代文人書法之廿一 南朝依舊二王風

南朝依舊二王風

公元420年,劉裕在南方篡晉改國号為宋,經曆齊、梁、陳四朝,至陳後主為北周楊堅所滅,前後曆一百六十九年,史稱為南朝。

南朝文人書法,繼續沿襲東晉以來的二王書法。南朝缣素流傳,簡牍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文人士大夫們的要求;加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郗鑒、庾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光炳千秋。清人阮元、包世臣等曾将書法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多學碑,書法粗犷渾然,方整嚴峻;南派多學帖,其書挺拔清秀活潑多姿。南朝劉宋之初,羊欣真書,孔琳之草書,蕭思話行書,範晔篆書,号為四妙。随後齊之王僧虔、梁之蕭之雲、陳之釋智永皆步其後塵。

羊欣(370-442),字敬元,是泰山南城人(今魏莊鄉南武城),王獻之的外甥,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東晉、南朝宋時著名書法家。羊欣年輕時性格沉靜,不與人争強鬥勝,言笑和美,容貌舉止俱佳。廣泛閱讀經籍,尤其擅長隸書。羊欣十二歲時,其父羊不疑為烏程令,随父在任所,王獻之為吳興太守,時常支烏程,見欣習書,甚愛之,親授以筆法。其書深得王氏家傳,書藝獨俱。人稱“羊欣善真書,獻之以後可以獨步”,故諺語有雲:“買王得羊,不失所望”,有與獻之并列之意。


南朝宋 羊欣 采古來能書人名

唐張懷瓘《書斷·書斷中》稱“師資大令,時亦衆矣,非無雲塵之遠,如親承妙首,入于室者,唯獨此公,亦猶顔回之與夫子,有步驟之近。”沈約雲:“敬元尤善于隸書,子敬之後,可謂獨步,時人雲:‘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書中,風神怯者,往往是羊也。”由于其舉止羞澀,終不似真,故有“婢作夫人”之诮。撰有《采古來能書人名》、《續筆陣圖》一卷。傳世書迹有《暮春帖》,見于《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叢帖。

王僧虔(426-485年),字簡穆,祖籍琅琊臨沂,仕宋、齊兩朝,官至尚書令,著名書法家。其祖上世代傑出書家,為王導五世孫,王羲之四世族孫,曾祖父王洽善書,祖父王珣善書。王僧虔喜文史,善音律,解星象,工真、行書。

王僧虔書承祖法,書法纖勁清媚,豐厚淳樸而有骨力。《齊書》本傳稱:“僧虔善隸楷書,宋文帝見其書素扇,歎曰:‘非惟迹逾子敬,方當器雅過之。’”唐代張懷瓘《書斷》稱:“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澗含冰,岡巒被雪,雖極清肅,而寡于風味。”窦臮《述書賦》稱其書:“緻豐富,得能失剛。鼓怒駿爽,阻負任強。然而神高氣全,耿介鋒芒。發卷伸紙,滿目輝光。”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論書》、《伎錄》等。


南齊 王僧虔 萬歲通天帖

在書法理論方面,王僧虔也有很深的造詣。從現存他的書法論文《書賦》、《論書》等來看,他在書法理論上的獨特建樹。他提出書法要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在他看來,書法不是一門單純再現的藝術,它沒有具體可見的對象,書法家必須通過感情和想象把不可見的東西化為具體可見的藝術形象。他強調,書法藝術既要遵循一定的規矩法度,又要放開手腳,富于想象,不為規矩法度所束縛,這樣才有創造性,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藝術形象。這一主張,實際上對包括書法在内的一切藝術的創作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其次,他提出“天然”與“功夫”,“媚”與“力”這些美學範疇。這裡的“天然”,是指書法家的天賦條件,在書法方面的天資;“功夫”是指後天用心學習和書法實踐的程度。“力”指書法骨力,是先天才能同後天學習相結合的結果;“媚”是美好的意思,指書法藝術的形象美。他認為,對書法藝術來說,這幾種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隻有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完美的書法藝術形象。根據這個道理,他對曆代書法名家及其作品逐一進行評價,指出他們或天然有餘,而功夫不足;或媚氣十足,而骨力恨弱。總之,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别人的字都有欠缺,王僧虔自己的字有沒有呢?梁武帝說他的字“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看來,他的字在天然與功夫、媚與力的結合上,确實是體現得比較好的。

蕭子雲(487-549),字景齊,南蘭陵人。為蕭嶷第九子齊高帝孫。南梁史學家、文學家、最著名的書法家。蕭子雲從小勤學而有文采,26歲寫成《晉書》,30歲任梁秘書郎,後遷太子舍人,著《東宮新記》;後累遷北中郎外兵參軍,晉安王府文學、司徒、主簿和吏部長史兼侍中等職。可惜侯景之亂,宮城失守,他逃奔晉陵(常州),餓死于顯靈寺僧房。


南梁 蕭子雲 出師頌

蕭子雲善于真書草隸,善效鐘元常(鐘繇)、王逸少(王羲之)之書,而微變字體,自覺功進,其書亦雅。梁武帝蕭衍非常推重其書,贊為“筆力駿勁,心手相應。巧逾杜度(東漢草書家),美過崔實,當與元常并驅争先。”蕭子雲書法名聲遠播。百濟國派使者慕名前來南朝求購其書法作品,蕭子雲揮毫3日,書30紙與百濟國使者。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華陽隐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于江東名門,祖陶隆,于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齊高帝時,陶弘景管拜左衛殿中将軍。到梁朝時,他隐居句曲山,梁武帝聘他任職,他堅辭不受。後來每當朝廷有什麼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見和看法,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書法家,卒谥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善琴棋好道術能書畫。小時家境貧寒,練字買不來紙筆,四五歲時以荻(象蘆葦花似的一種植物)為筆蘸泥練字,持之以恒的堅持,學習書法,據傳江蘇鎮江焦山的摩崖刻石《瘙鶴銘》為他所書。陶弘景其畫清真,書法工草隸,尤擅長行書,師法锺繇、王羲之,采其氣骨,形成自己的風格。陶弘景著有《與梁武帝論書啟》,系與梁武帝論書的信劄,讨論锺繇、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優劣,文辭優美,議論深刻,久為世重。書畫代表作有《二牛圖》、《山居圖》、《瘗鶴銘》。傳世書迹,尚有《屈畫帖》。


南梁 陶弘景 瘗鶴銘

《瘗鶴銘》原文就崖書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雷同,參差錯落而有奇趣。用筆撐挺勁健,圓筆藏鋒,雖是楷書,而略帶隸書和行書意趣。字體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結體寬博舒展,上下相銜,如仙鶴低舞,儀态大方,飄然欲仙。《瘗鶴銘》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為隋唐以來楷書的風範。

釋智永(生卒年不祥),俗姓王,名法極,陳、隋間會稽僧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禅師”。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雲學書法,後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對于智永的書法,曆代書家評價不一。樂安薛氏雲:“智永妙傳家法,為隋唐間學書者宗匠”;都穆《寓意編》雲:“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解缙雲“智永瑤台雪鶴,高标出群”;韋續《九品書人論》雲“智永正草,品上之下”;宋人編的《宣和書譜》說智永“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唐)張懷瓘《書斷》雲:“智永師遠祖逸少(逸少,王羲之字),曆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有道,書法家)之風,半得右軍(右軍,指王羲之)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歐陽詢)、虞(虞世南),精熟過于羊(羊欣)、薄(薄紹之)。”張懷瓘将古今善書法者分成三品:神品、妙品、能品。智永的行書入能品,隸書、章草、草書皆入妙品。可見智永書法成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然而李嗣真的《書後品》卻認為“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态”。對此,蘇轼《東坡題跋》另有一說:“永禅師書骨氣深穩,體兼衆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陶淵明)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複不已,乃識其奇趣”;蘇轼又說:“永禅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态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雲下歐、虞,殆非至論。若複疑其臨仿者,又在此論下矣。”


南陳 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曆來對它評價頗高。該帖北宋時宣和内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迹隻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迹,於大觀已醜(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複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迹相比稍差一些。《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筆不茍,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秀勁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嶽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又如蘇轼所評:“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書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繼承并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體、草法,從體法上确立了它的範本作用。

南朝由于禁碑,碑刻數量不多,但也有一些墓志,如《呂超墓志》、《劉懷民墓志》、《劉岱墓志》等;有少量的碑刻,如《蕭憺碑》、《爨龍顔碑》;摩崖則有《瘗鶴銘》等。《爨龍顔碑》立于劉宋大明二年(458),與東晉的《爨寶子碑》合稱“二爨”。爨道慶撰文。因其碑比《爨寶子碑》大,故又稱“大爨”。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評謂“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爨龍顔碑》已經基本删汰了隸書的筆劃形貌,但在點劃的穿插布置上,仍留有許多隸書的意味,緻使結構傾倒欹側、長短錯落,初看似極稚拙,而細細品味,卻又含有高古渾樸的妙趣。《瘗鶴銘》,南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刻于丹徒焦山西麓摩崖上。今殘存八十八字。世傳為陶弘景書。其字姿态雍容安雅,如閑雲野鶴,有飄然遠舉之緻。宋黃山谷譽為“大字之祖”,清劉熙載認為“其舉止曆落,氣體宏逸,令人味之不盡”。王澍雲:“其書法雖已剝蝕,然蕭疏淡遠,固是神仙之迹。……大字如小字,唯《瘗鶴銘》之如意指揮,斯足當之。”《劉懷民墓志》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立石,全稱《宋故建威将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府君墓志銘》,山東益都出土。銘文十六行,每行十四字。《劉懷民墓志》書風古樸厚重,結體疏朗自然。其字體是隸書到楷書的過渡。《蕭憺碑》,南梁普通三年(522)立石,全稱《始興忠武王蕭憺碑》。徐勉撰文,貝義淵書。康有為評其字如“長槍大戟”。書風卓偉雄強,體勢寬博,與唐初《等慈寺碑》有相似處,可見南朝楷書已經進入了一個較高的階段。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