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高手最核心的思維方式,普通人可借鑒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 今天是2021年7月 7 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延遲滿足》。
這本書是由為3000多位企業高管做知識服務的三谷淳所寫。在以往的晨讀中,我們曾分享過書中部分内容,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高手都有怎樣的思維模式?”
達成之腦 在之前的晨讀中,我們曾經說過,由于“維持現狀偏差”的阻礙,大腦對改變特别抵觸。 由于有舒适區打底,大腦會放大困難,猶豫自己到底是回舒适區好,還是去學習區好。但是高手不是這樣的。高手根本就不給大腦猶豫的機會。 你研究一下他們的日常就明白了。 他們每天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不是在向人請教,就是在去向人請教的路上;不是在思考,就是在準備思考。 這些日常都指向了一件事:他們一直處在學習區中。 他們能做的事也就不斷增加,能做的事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所以在普通人眼中,他們就是高手。 就這麼簡單。 高手的一切行為都指向了把事做成,所以高手擁有的大腦叫:達成腦。但是,普通人不是這樣的。 普通人一直沉溺在舒适區無法自拔。他們對壓力的耐受度非常低,低到什麼程度呢? 比如,有時候他們剛準備自覺去做某件事,但是突然有人催他,他瞬間就不想做了。所以,他們的大腦可以叫“安逸腦”。
主要區别 這麼說雖然簡單易懂,但是稍微有點籠統,那麼如何分辨自己是達成腦,還是安逸腦呢? 很簡單,以下給你兩組标準,你可以對号入座。 擁有“達成腦”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征:
  • 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壓力;

  • 總想嘗試新事物,期待獲得新的經曆;

  • 無論做什麼,首先行動起來;

  • 能通過成功案例建立自信;

  • 對于完成目标充滿熱情,就是幹;

  • 自己決定的事情無論如何也要做下去,或者說自己選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相反,擁有“安逸腦”的人有以下特征:
  • 學習的壓力會讓他悶悶不樂;

  • 對于嘗試新事物、體驗新經曆感到非常不安,甯願自己宅着;

  • 無論做什麼,先思考利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因為沒有自信,在進展不順的時候,總是自我否定;

  • 總是思考目标的合理性,或者給目标配上自己的道德判斷;

  • 當目标沒有實現時,不是繼續前進而是說“我早就知道”。

不知道你看到這些對比因素之後是怎樣的感受,但以我們對關注晨讀的讀者老闆的判斷,大家都是更多擁有達成腦的人。

大腦的糾結 分析了現象和判斷标準後,我們再深入一步,研究一下,為什麼達成腦的人就能成為牛人,而安逸腦的人則會越來越平庸。 根本原因在于:大腦對于自我認知不符的言行會産生壓力,會想方設法維持自我定位。 啥意思呢? 你覺得自己是個内向的人,那麼就會在公衆場合很少主動說話; 你覺得打遊戲是不好的,那麼你打遊戲的時候就會有壓力,打完遊戲還會懊惱; 你覺得上司是壞蛋,那麼他說啥在你看都是不懷好意的,甚至還會揣測他的想法。 這就是維護自我定位。 換個角度,你覺得自己是進取的人,你就會在言行上展示自己的進取,那麼同等情況下,你就是更容易拿到結果的人。 而如果你覺得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那麼你的言行也都是在維護“就這樣”的形象。所以,你會得過且過,随波逐流。 因此,回到我們文章中定義的“達成腦”和“安逸腦”。 如果你對自我形象的認知是“安逸腦”,那麼你就會采取無助于實現目标的行為,最終取得的也是符合自我形象認知的結果。 但如果你把自我形象認知的内容改為“我有達成腦!”,那麼你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因為你的大腦會為了維護這個人設,想盡辦法的。 總結一下,你不要隻看自己在做什麼,或者自己怎麼做的,你還得研究自己在想什麼,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記住,凡事想法先行,從“想到”到“做到”的道路要比從“做到”到“想到”短得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