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普通人都會面臨一種痛苦:想要改變,卻又總是放棄。比如說:
立志1個月内減掉10斤,卻熬不住3天就開始停下了鍛鍊的腳步;
年初制定了閱讀50本書的計劃,結果一個月也沒看完一本書;
打算堅持3個月認真準備考研,但早上起不來、晚上不想動, 最後早早就删除了考研這一選項。
面對諸如此類的失敗,很多人将其歸結于意志力不足:我就是意志力太弱了;我天生就很難堅持做一件事;每天上班已經夠累了,回家就沒精力去做其他事了。
這樣的“借口”當然沒錯,但卻忽視了一個關鍵因素——動機,也就是原動力。
一、原動力為什麼可以讓普通人成功?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并将行動導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傾向或内部驅力。
簡單來說,動機激發了你去做某件事。而動機本身又可以分為外在動機和内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指通過獎勵、懲罰、表揚等方式激發一個人的行為。外在動機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是最為常見的,比如說:
告訴孩子,如果這次考試能進入前3名,就獎勵他一個玩具;
部門領導給員工制定考核目标,完成了就發獎金,沒完成就按比例扣工資;
為了評職稱而努力去考職業資格證。
這些由外部施加的動力,就屬于外在動機。與之對應的,就是内在動機,即一個人是由内向外地、自發地想做某件事。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閱讀一本書,不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自己想從書籍裡獲取新知;考取一個職業資格證書,不完全是為了評職稱,更多的是考慮到自己的職業發展;在家裡打掃衛生不是因為另一半的要求,而是自己想要生活在幹幹淨淨的環境中。
心理學家發現,外在動機也許能一時地激勵一個人,但如果想要長久地堅持某件事,就必須有内在動機作為原生動力。
二、為什麼外在動機沒有效果?你可能會奇怪,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正是由一些外部獎勵、懲罰所構成的嗎?如果沒有升職加薪,誰會好好工作?這不正說明了外在動機的重要性嗎?
的确,職場中升職加薪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全部。
比如公司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文化這種看上去虛無缥缈的東西,正是激發人們内在動機,獲得公司認同感的重要元素。
在《内在動機》一書中,作者介紹了外在動機的弊端——破壞了人類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勝任和聯結。
第一,自主。也就是凡事能夠自己做主,而不是外部強加的。
這既包括物質上的獎勵,比如升職加薪、買玩具,也包括精神上的威脅,比如考不好就不準出去玩等。
以加班這件事為例。無論如何,加班都是一件比較難受的事,但也要分2種情況。
一種是被迫的,領導要求你今天必須加班。這個時候你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抗拒的狀态。
還一種是相對主動的。比如有個緊急的任務,馬上就要截止了。你為了做完這個任務而主動選擇了晚上加班完成,這種情況下,你就會相對來說好受一點。
再比如吃飯這件事。到點準備去吃飯的時候,如果爸媽來一句“怎麼老是磨磨蹭蹭的,趕緊來吃飯”,聽到以後必然就是再磨蹭一會——本來是自己主動願意做的事,強加了一個外力,就好像換了一個心态一樣。
第二,勝任。人都會被成就所鼓舞,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事,就更願意主動去做。
我們通常對比賽的印象,都停留在第一名身上,似乎隻有第一名才算獲得殊榮。
其實,第二名、第三名何嘗不是如此?甚至,對第二名、第三名他們自己本身來說,也可能非常滿意這樣的結果。
但外部無論是媒體、輿論還是大家的議論,往往都把焦點放在第一名身上,無形中就讓榜眼、探花感覺自己似乎沒什麼成績,反而降低了他們本應該獲得成就感的那種興奮狀态。
第三,聯結。我們生活在群居社會中,就必然和他人建立聯系,也就容易在這種聯系過程中被他人影響。
我們在接受他人影響的時候,往往會出現2個結果,一個是整合,一個是内攝。
所謂整合,就是從内心上認同,比如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是要愛黨愛國,我們也是從内心接受了這樣的文化,這就是整合。
而所謂的内攝呢?就是迫于外界的權威、威脅等,表現出服從,但内心上并不認同。
比如作為一個醫生世家,父親特别希望孩子繼承衣缽,從小灌輸孩子,并且強迫孩子考醫學院。但這種情況下,孩子也許最後還是順從了家庭的決定,但卻會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痛苦、容易中途放棄,甚至是叛逆到離開家庭。
所以,外在動機也許能夠在某些事上“加薪助燃”,但如果想要真正長期堅持一件事,就不得不找到自己做這件事的内在動機。
三、如何提升内在動機,助力普通人實現成功逆襲前面提到,内在動機是指一個人由内向外地、自發地想做某件事。那怎麼挑選這樣一件事呢?你可以從2個角度入手。
其一,你擅長的事情。
比如在職場,你特别擅長做項目策劃。也許本身這個事你并不那麼喜歡,但從長遠來看,對你的職業發展非常有用。
這個時候,你不妨就再進一步,把你的長處發揮到極緻。你可以選擇繼續深造,更進一步精進自己項目策劃的能力。也可以橫向拓展,将其他工作内容與項目策劃結合在一起,從而建立自己職業生涯的“護城河”。
其二,你喜歡的事情。
有些事情,可能你目前還不擅長,但卻非常喜歡。
比如,你想0基礎學習繪畫、學習寫作、學習彈琴等。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調用自己的五感來幫助自己提升内在動機。
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VAK理論”,,即把人的五感分為Visual(視覺)、Auditory(聽覺)、Kinesthetic(體感)三部分,對應到人則分别為視覺優先(V型人)、聽覺優先(A型人)、體感優先(K型人)。
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達成目标的時候,具體會處于怎樣的狀态?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會看見、聽見或感覺到什麼?
比如你是V型人,想要學習畫畫,就可以想象自己未來某天在戶外寫生,那種與天地融合在一起,把萬物融于筆觸上的感受。
同時,還可以輔助一些外部動機,比如畫出的畫得到他人的驚歎,朋友圈裡飙升的點贊等。
當未來的畫面能夠“可視化”呈現在腦海裡,你就會由内而外地湧出一股洶湧澎湃的動力,激發繼續前進。
總之,如果普通人希望持續堅持做一件事,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就從内在動機開始,找到自己的原生動力,隻有這樣,才能最終完成目标,實現人生逆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