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于紅山文化玉器的淺薄認知及鑒定心得分享(1)

下面是本人對紅山文化玉器的一點淺薄的認知,僅供玉友們交流參考。

泛紅山文化從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期間經曆了近5000年的曆史變遷,其文化相互傳承發揚,脈絡清晰,為今天的我們留存了一大筆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尤其是其鮮明而極具特色的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産之精華。

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玉玦

興隆窪文化玉玦

現就紅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做工特點以及歲月烙印,談一下自己的些許鑒别要點和感悟.。

1. 外形特征

神韻、簡約 紅山玉器特有神韻,幾分形似幾分神似,絕非寫實,寥寥幾刀或幾砣,就能把所要表現的對象的大緻輪廓和神韻充分地顯現出來。器物的邊緣幾乎不見直線,器物的表面也幾乎不見平面,而大多數器物以弧線或略呈弧線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來表現,且邊緣大多成唇狀或耳輪狀。人物的嘴唇較為性感。以曲線和寫意為美,是紅山文化的藝術精髓。

簡練傳神

2 加工特征

做工雖原始,但是制作工藝較為複雜、先進,即用線或繩、動物的筋、馬尾、皮條或硬木條或動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頭或用帶尖刃狀的天然瑪瑙或經過加工了的細石器等為工具,和着水或動物的血及解玉沙,對原始玉石進行拉繩、片切割和琢磨、鑽孔,推磨,使之成器。 體現在器物上就是:

底部實心桯鑽打孔圓潤光潔

加工方式複雜多樣

加工方式複雜多樣

加工方式複雜多樣

正面圓圈為管鑽打窪,寬槽打窪,陰刻線推磨,邊緣全為鈍刃狀

反面有實心桯鑽對打孔,片切割打窪

多種多樣的加工方式

後面打孔處的寬砣痕

1、紋飾和 瓦溝紋:紅山文化玉器表面一般不加紋飾,或僅用少量陰線或減地凸起的凸棱表現一下鳥頭,羽翅,獸面及獠牙等,在線條使用上,幹淨利索,修長圓滑,傳神入骨。通常不見繁紊複雜紋飾,追求簡潔明了,不太重視細部的刻劃畫,而是盡量反映和體現玉材或玉器本身的美感,有大寫意之美;寬槽狀瓦溝紋常見,這種瓦溝紋一般寬而淺,曲折流暢,打窪的地方及轉折處柔和、光潔自然、通暢決不生硬。瓦溝紋的底部略成u型且底部留有長短不一、深淺不一、曲直不一、粗細不一、方向不一的砣痕[紅山文化中晚期至少應該有寬砣,夏家店下層文化已出現較成熟的金屬砣具,但個别器物的瓦溝槽的底部也沒有砣痕]。

瓦溝紋

瓦溝紋

寬砣出溝槽後沿着後槽豎向打磨形成光亮犀利的挖溝紋

挖溝紋整齊劃一的打磨形成神秘而又強烈的内斂光澤

2、鑽孔:既有管鑽打孔也有實心桯鑽打孔,體現在片狀玉件上,不論是是兩面鑽孔還是一面鑽孔[含一面對鑽象鼻穿] 實心桯鑽打孔幾乎都是孔口外大裡小,呈喇叭孔,且孔的起點處沿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傾斜度;又其對鑽孔,一面大一面略小,體現在較厚料的玉件上,就是對鑽兩面孔皆成大喇叭口狀,且在兩面對鑽的交彙處,有較明顯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台階痕(少數經過二次修磨的除外)。所有鑽孔都非常通透純熟,若是小孔,有小中見大的感覺[迎着光看]。有的鑽孔内可見螺旋紋[越往裡越是較為清晰、越往外越是較為模糊,有些孔道直至沒有]。

開料時殘留管鑽螺旋紋,省料,未做處理

孔内的沁色和包漿與孔外表面的沁色和包漿基本一緻。

背後2個實心桯鑽鑽孔處又用拉繩切割的方式擴孔

三孔為直徑一緻的管鑽單面一次性開孔,孔壁垂直上下,圓潤無台痕

三孔器管鑽打孔規矩

打孔為實心桯鑽雙面對打孔,有明顯台階痕,開孔呈外大内小喇叭孔,玦口處為片切割

管鑽打孔标本

管鑽打孔取下來的芯有雙面對鑽也有單面鑽

鑽孔處雙面對打孔錯位台階痕明顯

螺旋紋明顯

管鑽打孔,未鑽通

螺旋紋明顯

孔為管鑽打孔,直通孔,技術先進

側面有片切割殘留的掰斷痕

眼睛部位為管鑽磨成的正圓

開孔為管鑽打孔,技術先進

黃玉、光氣溫潤細膩,不驕不躁

大孔内管鑽對鑽的台階痕明顯

孔道螺旋紋

溝槽内清晰的解玉沙推磨痕

表面附着的堿殼巴

開片,堿殼

古人用繃直的搜工加工玉器表面陰刻線及開料

古人用搜弓和水粘解玉沙來回拉動加工玉器表面陰刻線或開料

各種加工方式并用

脖子部位殘留雙面片切割的斷茬痕迹

北面如此平整,應當是用的片切割加工成的

頭部網格紋似砣工

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制作的鑽孔工具跟幾千年前的工藝一樣

打孔

用牙齒咬住另一端,然後拉拽搜弓帶動轉頭來回旋轉打孔

玦口為線拉切割,有弧線紋

3、切料和打磨抛光較大玉料一般采用片孔道螺旋紋切割,使用線切割一般體現在玦口開口和玉箍形器(馬蹄桶形器)的取芯做法上。線切割特征,一般呈現高低不一的彎曲起伏的波浪形痕迹。同樣包漿必須和器表基本一緻。紅山玉器抛光不見後世的類似玻璃光的高抛光,多為柔和的亞光狀态,在放大鏡下觀察,一般表面會有方向不一,長短不一、寬窄不一、深淺不一的軟線痕,這種痕迹幾乎沒有特有規律,在同一件玉器的不同部位的表現和密度也不同。多見寬槽、粗陰線,打窪工藝常見,極少見很細的陰刻線,這一點跟良渚玉器剛好相反。

開料時留下的高低起伏的原始拉繩切割弧線痕

切料、開料時殘留的弧線形線切割拉絲工痕

玉箍形器線切割弧線痕

注意,小孔部位殘留螺旋紋

包漿瑩潤解玉沙飛沙痕

玉箍形器,黃綠色玉質,自然開片并伴有土褐色沁

3歲月烙印

一、沁色:沁色是歲月的結晶。沁色的形成較為複雜,因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真的沁色給人的視覺是,沁色好象是從玉的裡面向外長出來的[實際是由外向裡緩慢侵蝕形成的] 。紅山文化玉器一般出土于内蒙東部、遼甯西部(黑龍江和吉林少有分布),這些地區氣候比較幹冷,且當年紅山人的墓葬大多數是葬在高坡、高崗和山梁上,所以墓穴多為石砌積石坑墓,受水的侵蝕較少,所以紅山玉器相較于其他史前文化玉器沁色較少,較淺,較低,故紅山古玉的沁色以土沁為主。 而水沁、水銀沁、雞古白、牛毛沁等其它沁色雖有但不是主流。紅山古玉沁色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較淺的雲霧狀白色沁,片式亮白斑,不規則的網狀或叫水泥牆裂紋狀斑痕,土黃沁或土紅沁或土灰沁等等 。

真沁色用酒精擦、用水煮或用水泡或把玩或佩帶,其顔色變化甚微;也就是說沁色較為穩定,不掉色[個别的經過若幹年或若幹代的盤玩而脫了胎的古玉器除外]。 真沁色大多數呈不規則狀分布,且沁色有層次過度,且沁色清晰透徹光亮而絕不渾濁模糊幹澀[看着幹而手感卻和無沁處一樣的油潤];用30倍以上的放大鏡,在沁色處觀察,很有可能看到閃着金色光芒的金屬點[類似于老窯彩瓷瓷器上的蛤蜊光---斑斓奪目但不刺眼] 。生坑紅山文化玉器多有附着的堿皮殼,呈幹漿狀,有的呈白色,較純淨,經常分層次附着,有的帶有細砂粒附着,這類堿殼通常比較緻密,不一脫落,而且往往有陰陽面之分,雞骨白的紅山玉器堿皮殼相對罕見。

附着的堿皮殼

坑洞、鑽孔部位的附着黑褐色土斑,坑點

表面雲霧狀白皮沁

雲霧狀奶白色沁皮

挖溝紋

螺旋紋

孔道螺旋紋

表面小坑點,内有黑泥

實心桯鑽雙面對鑽打孔,喇叭孔

管鑽對打孔螺旋紋

實心桯鑽單面打孔,喇叭孔

管鑽雙面對鑽

片切割殘留溝槽,實心桯鑽對打孔螺旋紋

陰刻線為典型的砣工工藝、工痕

陰刻線為手工推磨

實心桯鑽對打孔,孔道壁光滑,内部成球腔,台痕明顯

網格紋似是砣工

砣工,溝槽内外包漿一緻

大孔處典型的管鑽雙面對鑽造成的錯位台階痕,同樣有冰裂紋和開片,沁色較淡,綠色玉質

綠色玉質,陰刻線流暢犀利,一絲不苟,表面淺橘皮紋,局部開片,神韻非凡

犀利的砣工陰刻線

青白色玉質,三孔玉梳上少見、稀有的黑沁

光氣包漿厚重,玉質暗綠色

螺旋紋不明顯的桯鑽對打喇叭孔

綠色玉質,自然老化剝落和陰刻線底部附着的黑土

青綠色玉質,光氣溫潤内斂,沁色較淡

青綠色玉質,沁色較淡,紅色為原生玉皮,同樣有驚裂紋,

管鑽取出的玉芯,殘留螺旋紋外側不明顯,内側明顯

雲霧中白沁

玉玦孔道内側螺旋紋明顯,外側光亮不見螺旋紋,幾乎無沁色

紅山玉器孔道内剖面,雙面對鑽螺旋紋和錯刀台階痕明顯

二、玉绺花:借用瓷器術語就是開片或叫冰裂紋。有的玉器經過幾千年的水土的侵蝕和氧化,以及熱脹冷縮,在玉器的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玉绺花即開片或叫冰裂紋 。呈雞骨白的玉器往往還會有較為平行的、同方向的、長短不一的細裂紋或牛毛紋,還有的玉器經常留有玉料本身的銀白色的石英片狀晶體。

玉質表面和内部質變開裂呈白色

冰裂紋和開片

玉龜表面及内部開片,不規則冰裂、綹裂

三、包漿:包漿通常是指玉器在各種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水土侵蝕以及氧化,由土壤和水中的微細物質附着在玉器表面而形成的一種透明或接近透明的一層極薄的物質膜;這種物質膜在放大鏡下觀察呈斑駁狀。古玉的包漿經過水煮[把古玉件放進器皿裡,然後加适當的涼水,用小火慢慢地燒開,煮10--20分鐘即可,自然放涼至24小時後再可取出,如是生坑的一般可在器物的表面觀察或觸摸到一種粘液,然後再用清水沖淨,用白凡布做适當的擦拭抛光,小孔也可用皮條做适當的抛光]和長時間盤帶,會變的越來越薄,越來越透明滑潤,以至于有的古玉可完全脫去這層包漿殼,俗稱脫胎。

潤澤的包漿

瑩潤的包漿,自然态,舒适

四、光澤:紅山古玉的抛光方法是,先用極細的解玉沙或沙面進行粗抛光,然後再用粗麻和獸皮以及獸毛等材料進行精細抛光。其具體表現形式為,新出土的未經清洗或經極其簡單地清洗而又未經擦拭和盤玩過的生坑玉器,其表面所煥發出來的光澤略顯發幹發澀發暗;而經過認真清洗和擦拭以及把玩後或已傳了若幹代的熟坑玉器,其表面所煥發出來的光澤,則會呈現出内斂的蠟質光澤[俗稱老光或寶光] ,用手撫摸這種熟坑的玉器則有象蠟一樣的質感;在放大鏡下觀察,其某一點或許有金屬光澤;所有古玉所顯現出來的視覺光澤,無不含蓄、内斂、深厚、凝重、柔和、自然,就象是你母親在40歲左右時那微笑的目光。

内斂潤澤的光澤美

寶光四溢

五、 聲音:廣義的紅山古玉已經曆了3000年以上的歲月洗禮,在用同一種器物或材料撞擊或敲打它時所發出的聲音[略顯發悶或類似木瓦聲]與撞擊或敲打新玉時所發出的聲音[略顯發脆發尖]是有細微差别的[不易掌握]。

自然開片和土黃沁

六、溫度: 紅山古玉的手感溫度和新玉的手感溫度是有細微差别的。紅山古玉的手感是涼中帶熟,而新玉的手感是涼中帶生[不易掌握] 。

開口處為典型的片切割

七、 磨擦痕或侵蝕痕:大凡使用過的器物或埋藏于地下或水中多年的器物,大多數器物【未經使用過的藏玉除外】就會在其表面上留下痕迹:這種痕迹具體表現為,或深或淺的溝痕[長短不一、粗細不一、 方向不一] 或深或淺的疤痕[光滑、柔和、自然,邊緣多呈唇狀或耳輪狀]或高低不平的跳刀痕[原始開料時所留下的拉鋸痕] 。

表面侵蝕坑點和摩擦劃痕

鑽孔為實心桯鑽雙面對鑽打孔,中間有隆起台階台階痕,呈外大内小喇叭孔,玦口為片切割

表面坑窪不平的侵蝕坑洞,分布自然無規律散布

表面若有若無的細小橘皮紋

表面細小的侵蝕坑

孔道内外老化、鈣化和包漿一緻

奶白色雲霧狀白沁,殘留線切割弧線痕

奶白色灰皮(鈣化)

孔道内外包漿一緻,螺旋紋幾乎沒有

整體光氣包漿溫潤肥厚,内斂潤澤

八、 味道:紅山先人的墓葬多為幹坑,大多數玉器在出土時無明顯異味,隻有個别的會有一些零星的異味;不過,大多數生坑的玉器,在經過文火煮沸[20分鐘]自然涼後,再在純淨水或礦泉水中浸泡一周以上,取出,你可能或多或少地聞到一些土腥味或其他異味,同時你也會手感到附着在玉器表面上的那一層極薄的似蔥鼻涕一樣的黏液[新仿品沒有]。

九、缺口:紅山玉豬龍和玉珏,都有一個近似相同的由兩個約呈平直的線面構成的有一定角度的缺口[外寬内窄];此外紅山玉珏的缺口,有的内側也呈遠望山坡狀或山坡梯田狀[即是砣痕--柔和、自然] 。

玦口片切割,如鋼刀切豆腐般幹淨利索,外寬内窄,成銳角夾角

十、橘皮紋:紅山玉器表面經常存有若隐若現的橘皮狀小坑或者類似魚籽的小凸起斑點,這些凸起凸起的斑點大小、高低起伏都不一,分布也一般不均勻,還有一部分紅山玉器表面有特别細小的小坑,分布也不均勻,坑内留有黑色土,使得小坑呈黑色,雞骨白玉器一般不見上述現象。

似有似無的高低坑窪不平的細微橘皮紋

材料:“石之美者為玉”,紅山文化的砣制品或琢制品的用料,具有多樣性;既有呈黃色、黃白、青黃、青綠、暗綠色的河磨玉,又有就地取材的地方玉[如賀蘭山玉]、地方石[如黑燧石、天河石、以及煤精石、巴林石、蛇紋石---等等] ;此外還有瑪瑙 、松綠石、動物骨頭 、貝殼、等等 ;純白玉極少見,偶見有黑褐色條帶沁斑的貝加爾湖角閃石(透閃石)玉料;也極少見用帶玉皮的玉料做的作品。雖然用料廣泛,但是高等級的玉器一般采用透閃石質的玉制作。

巴林石質玉鳥首玦

紅山綠松石鸮

幾乎沒有沁色,做工精細,氣韻生動流暢,光澤溫潤内斂

紅山文化綠松石鸮

幾乎無沁,原皮殘留,玉質老熟、糯

紅山文化煤精石制品

玉蠶幾乎毫無沁色,整體器形一絲不苟,

國際大拍賣會上的玉豬龍,大開門

大孔内殘留管鑽對鑽台階痕

自然老化,鈣化,開片、結痂,不斑,土沁,自然态蒼老

最後,面對一件紅山古玉制品,應如何去鑒定它是真紅山古玉還是新仿品呢?

首先,要從宏觀上看其造形是否生動有神韻,内涵是否有靈氣,有則可能是真,無則可能是仿;看着舒服、愉悅心靈,則可能是真;看着俗媚或浮躁或乖巧或呆闆或醜陋或别扭則可能是仿。要知道,紅山古玉是擁有至高無上宗教權的巫者通神之玉、首領玉、“貴胄”玉;活着随身佩戴,死後“惟玉為葬”,它雄渾大氣,抽象神秘,樣式厚重凝重、概括簡練、變化多端,所以,真紅山古玉幾乎是件件精美。

做工簡練,流暢

幾乎沒有沁色,但是氣韻生動,玉質老熟

第二、審視完其氣韻或神韻後,再按真品的其他諸特征,逐一進行比對;若都相同,則看真;若有兩項以上不相同,則看仿或未能一眼開門,值得商榷;這種情況下,要慎之又慎。 最不易辨别的紅山古玉仿品: 一是用岫岩老河磨玉或老地方玉或老瑪瑙來新做的類紅山古玉或類紅山古瑪瑙作品; 二是用真品紅山古玉的殘件大改小而新做成的類紅山古玉。鑒别老殘件新改作的方法是;看孔的内側和孔沿處有無橘皮紋,無孔的看其外沿有無橘皮紋,有則可能是真,無則可能是假;再看孔沿有無細微的崩口,無則可能是真,有則可能是假。

幾乎沒有沁色,同樣氣韻生動,線條流暢,功力深厚

第三、看其整體唇狀邊緣的薄厚是否均衡一緻,邊緣的界限是否清楚,紅山玉器的邊緣一般不見直棱直角,比較圓滑,邊角過渡自然呈“鈍刃狀”,不硌手,不紮手,圓潤,有以上特征則可能是真,否則可能是假 。

鈍刃狀邊緣

鈍刃妝邊緣

第四,看看刀工或砣工是否非流流暢、柔和且交代得十分清楚有始有終,是則可能是真否則可能是假。

幾乎沒有沁色,但是同樣老熟,神韻非凡

第五,古玉的沁色是漸變的,有深淺不一的過渡沁痕,具有層次感;凡沁色古怪單調,十分均勻一緻或沁色髒爛、濃豔,皮殼“油膩”的所謂“古玉”,都應引起注意和懷疑。 此外還應注意素器[無紋飾]仿品,大多書也難以辨認。還要說明一點,由于遠古紅山人的早中期,其生産力的水平極其低下,開礦的可能性極小[即便有---露天礦的可能性也較大;由于工具的限制,恐怕也難以開采出很多大的山料玉料來] ,這就決定了其玉料的來源隻能是或為山坡裸露料或為山溝滾落料或崖壁崩落料或河叉料或河床料或沙漠料或戈壁料以及江河沿岸或較淺的河水裡的山流水料或河磨料,絕大多數硬度較高,在5.5度上 。所以,受玉料大小和稀缺性影響,真品紅山玉器少有大器,直線距離超過10厘米的恐怕就得算是大器了;所以,真紅山古玉一定是凝、熟、溫、潤,小件也一樣精緻。 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電腦控制的刀頭的應用[螺旋紋] 、[線性砣痕] 、[瓦溝紋]等現在大多數工藝都已經能仿了;但綜合地全面地仔細地看,仿品還是有很多破綻的;正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成不了真。隻要感覺有一點疑問,就甯可錯過,也不貪想萬一,此語也适用其他方面的古玩收藏、切記切記。

刀工流暢,皮殼包漿老熟

看一件玉器,從料、工、形、紋、沁、包漿、神韻、微痕、老化特征出發, 隻要有一點明顯的不符合真品表象和時代特征,一假即為假,全真始為真。不貪即是寶。再便宜的赝品也最貴。不大開門的東西大可不買。普品也沒必要買。

柔和潤澤的自然舒服的包漿酥油光、精細獸皮抛光形成的滑膩手感、自然暈染的天然沁色、或神秘或抽象或寫意的樸拙天成的非常美的造型、帶有推磨痕、砣痕或線拉、片拉鋸痕的精湛的雕工、似有若無隐隐約約的自然侵蝕形成的橘皮紋,此是鑒定紅山古玉的無上法門,唯有多看、多上手可靠的出土館藏品方可形成鑒别的“正眼法藏”

真品老化特征人為無法複制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