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颠覆認知!關于肥胖,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撰文:郝景
責編:寇建超
排版:李雪薇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我吃這麼多,我不胖誰胖?”,但如果你真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最新研究表明, 一個人肥胖的根本原因更多是與“他吃了什麼東西”有關,而不是“他到底吃了多少”。

研究人員認為: 吃得過多 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相反,當前肥胖症流行的主要原因歸咎于現代飲食模式,其特點是過度食用高血糖負荷的食物,特别是加工的、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這些食物會引起荷爾蒙反應,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新陳代謝,導緻脂肪儲存、體重增加和肥胖。這就是“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

相關研究論文以“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 ”為題,已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
(來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對此,論文通訊作者 David Ludwig 博士表示,“在低脂飲食時代,減少食物供應中大量存在的可快速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會降低人體儲存脂肪的潛在動力。因此,人們可以在減少饑餓和掙紮的情況下減肥。”

“能量平衡模型”錯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 “能量平衡模型”來解釋肥胖的原因,即體重增加是由于機體攝入的能量超過消耗的能量所緻。簡而言之就是“吃得多、動得少,就會胖”。

這一模型認為所有卡路裡對身體來說都是一樣的,但它忽略了 食物對荷爾蒙和新陳代謝的影響這一關鍵問題。


圖|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中肥胖發展的動态階段,能量攝入和消耗與肥胖的關系與傳統模型一緻(來源:該論文)


但是,Ludwig 等人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模型,即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

據論文描述,當我們在吃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時,身體會增加胰島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反過來又向脂肪細胞發出信号,讓其儲存更多的能量,從而減少肌肉和其他代謝活躍組織所需的能量。

當大腦感知到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時,就會導緻饑餓感;同時,新陳代謝也可能會在身體試圖保存能量的過程中減慢;而且即使我們的脂肪繼續增加,我們仍舊會感覺到饑餓。

因此, “碳 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有效減肥的新方法,就是要“更加關注我們吃什麼,而不是敦促我們少吃”。

“三人行,必有一胖”

在這個以 “白幼瘦”為主流審美的時代,很多人張口閉口就說自己胖,甚至有的女生都快瘦成杆了還說自己胖。

那麼,肥胖的标準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超重和肥胖是可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量脂肪累積。成人通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進行超重和肥胖的分類。BMI 的計算方法是:按公斤計算的體重除以按米計算的身高的平方。

世界衛生組織對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的定義如下:

BMI 等于或大于 25 時為超重; BMI 等于或大于 30 時為肥胖。
在中國,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重指數和肥胖率呈穩步上升趨勢。

1989-2002 年,來自中國家庭與健康營養數據調查(CHNS)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超重人口由 1.67 億增長到了 5.29 億人;中國的肥胖人口從 1487 萬增長到 1.28 億人,也就是說,平均每 3 個人裡就有一個人的體重超标。

到 2009 年,中國的超重人口達到了 6.7 億,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歐洲和美國超重人口的總和。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直隻知道美國人的肥胖率居于世界首位,沒想到中國人的肥胖率也如此之高。而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中指出, 中國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運動量下降。

近 20 年來,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居民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我國居民總體身體活動量也在逐年下降。


圖|2000-2018 中國成年居民身體活動水平變化趨勢(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


圖|2000-2018 年中國不同性别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變化趨勢(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

肥胖是病,得治

雖然被人說胖會感到不舒服,但毋庸置疑的是,肥胖确實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指出,目前有充足的證據表明, 超重、肥胖會增加冠心病、2 型糖尿病、絕經後婦女乳腺癌、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圖|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


圖|中國 18 歲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 2021》)


根據中國疾病負擔報告調查顯示,2017 年我國由于高 BMI 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為 59.0 萬,占全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的 13.5%。由此可見肥胖對于人體的危害之大。

肥胖不僅對成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對兒童身體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觑。一項發表在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文章裡表明,動脈血管硬化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屬。 在肥胖的青少年中,很多人在十歲左右就已經出現了動脈血管硬化。

動脈血管的硬化會使得血管彈性減小、脆性增加,容易造成血管的堵塞,增加了高血壓、心髒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這種“中老年疾病”的“幼齡化”與現代青少年的飲食健康問題脫不了幹系。

圖|9 歲和 17 歲時代謝健康和肥胖狀态組合的脈搏波動速度(來源:The Lancet)


更重要的是,肥胖對人體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臃腫的體型易使肥胖者産生自卑、焦慮更甚者是抑郁等一系列影響生活質量和社交的心理問題。所以,保持一個正常的體重也是對自己身心健康的負責。

肥胖不是不可避免的

盡管有一些人認為 “命裡有時終須瘦,命裡無時胖成球”,但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超重和肥胖及其一系列相關的慢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對于個人來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限制脂肪和糖的能量攝入; 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類、全谷類及堅果的食用量; 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兒童每天 60 分鐘,成人每周 150 分鐘)。
對于生産食品的企業來說,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其在促進健康飲食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減少加工食品中的脂肪、糖和鹽含量; 确保所有消費者均可以得到可承擔得起的健康營養選擇; 限制營銷高糖、高鹽和高脂食品,尤其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銷活動。
所以,要減肥,除了運動,吃什麼同樣很重要。
評論區分享減肥小妙招,送你一個來自學術君的減肥 buff 加成~ 


參考資料: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dvance-article/doi/10.1093/ajcn/nqab270/6369073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7735?
https://www.cnsoc.org/chpolicy/532100201.html
https://www.who.int/en/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https://www.cpc.unc.edu/projects/china
http://chinacirculation.org/Admin/UploadFile/Issue/wixi4jqz.pdf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126896/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标星~





相關熱門視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