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程結構方面:新課程突出了一體化的設計。
要“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
為此要重視課程的内外關系--縱橫聯系。縱向上關注從幼兒園到大學課程的銜接問題;橫向上關注不同的學科相關知識的呼應問題。
三、教到什麼程度?——課程評價差異化這個主題涉及的課程評價問題,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評價。 在學習評價上,新課程标準強調了差異化。這需要落實到二個方面:一是課程素養目标的每一個方面,都具體化為了年段要求,使得不同學段的課程素養要求呈現出層次性地逐步遞進。二是設有學業質量标準,明确了學業質量的學段要求,“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形成的這個标準是有彈性的、有層次性的;強調了增值評價的理念,“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重視學生的差異和差異化的評價,“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适宜性、有效性”。課程評價特别強化了“教--學--評”的一緻性,要求“考試評價與課程标準、教學的一緻性”。這裡需要我們确立的理念是,課程标準怎麼要求,我們就應該怎麼教;課堂上怎麼教、怎麼學,相應地就應該怎麼評,怎麼考。 四、怎麼教?——課程實施實踐化怎麼教的問題在實踐中就是課程實施的問題。這在教育實踐中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新課程實施的突出特點是實踐化。在課程方案中有二個與此直接相關的表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要求):一是“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二是“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我以為,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所倡導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将會是今後一段時間課堂學與教變革的主旋律,需要教育工作者給予關注,展開研究,推進相關的實踐探索。我在自己的工作中,與一些學校進行的思維型課堂建構,日常課堂微項目學習探索等研究,是符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要求的,值得進一步深化研究和實踐,這也将是我今後的工作重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