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淡風輕
首發:皓然讀書
閨蜜的女兒抑郁了。
她女兒的好成績曾讓我們羨慕不已:從小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時以全學年第一名考上心儀的大學。
可是,進入大學後的她顯得不再突出,又因為不太擅長處理同學間的關系,就沒交到什麼朋友,大二時又談了一場失敗的戀愛。
從優越到普通的心理落差,無法排解的孤獨感、男朋友的背叛,加在一起讓她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對于成績好的孩子,我們往往會更容易忽視他們其他方面的不足。而成長過程中缺失的部分,成年後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彌補。
要想讓孩子将來能夠适應環境,生活得更順遂,父母從小就要從這五個方面着重培養,才足以讓他們應對人生路上的各種困難。
1明确底線,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邊界
兒子5歲那年,第一次拿别人的東西。
那天幼兒園放假,恰巧我有事要獨自出門,愛人就把他帶到工廠,交給老闆娘照顧。
等我去接他回家時,他抓起桌子上的糖和零食就往自己的小背包裡裝。
我當時很氣憤,甚至有想打人的沖動。但我告誡自己一定要冷靜,要跟他好好說。
“這些東西是誰的?”
“大娘家的,大娘讓我吃。”
“那你可以在這兒吃,不能裝進背包帶走,因為那不是我們家的東西。”
于是他又一點點把所有東西都掏了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老闆娘一直靜靜看着我們,沒有介入。
等兒子把東西拿出來後,老闆娘說:“你媽媽說得對,現在是大娘要把吃的送給你,我幫你裝好,我給你的,你才可以帶回家。”
兒子看着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讓他跟老闆娘道謝,并且收下東西。
事情雖小,但我希望能在兒子心裡劃一道線:什麼是屬于自己的,什麼是屬于别人的,什麼是贈與的。别人的東西再好,也不能随意據為己有。
《心流》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不必老是為規制和控制權而争吵。”
從小就立好規矩,孩子才能不越線。
2積極參與,讓孩子體會到被重視
看到過一個小故事,至今印象深刻。
作者是一位媽媽,她帶着女兒出去玩兒,女兒捉到一隻色彩豔麗的毛毛蟲,并且欣喜地讓她看。
她偏偏從小就害怕毛毛蟲,當時看到毛毛蟲在女兒手心裡蠕動,她已經緊張到心跳加速,渾身不舒服。
但她沒有呵斥孩子扔掉,更沒有躲開,而是強迫自己盡量不動聲色地跟孩子一起讨論起毛毛蟲來。
在孩子眼裡,毛毛蟲既漂亮又可愛,沒什麼可怕的,如果媽媽當時命令她扔掉或者驚叫着逃跑,很可能孩子也會産生莫名的恐懼,從此變得膽怯。
孩子說的話、做的事,在成年人眼裡或許有些幼稚可笑,但如果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反饋,他們難免會失望。
試想,孩子興緻勃勃,父母卻不以為然甚至置之不理,這對孩子是多麼大的傷害,他們有可能關閉交流的大門,不再與父母溝通,長大後變得孤僻或者叛逆。
人人都喜歡被重視的感覺,孩子的心靈更需要父母精心呵護。
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裡說:“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目前所做的事、他們具體的感受與體驗都有濃厚的興趣,有助于産生最優體驗。”
而最優體驗,恰恰是最高級别的幸福。
3學會拒絕,讓孩子懂得如何取舍
選擇,是我們需要一生面對的課題,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誰都無法逃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多數選擇權都由父母掌握,但随着孩子成長,他們想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兒子升初中那年,跟爸爸去逛街,買回來兩套運動品牌的衣服。有一條褲子是那種一摩擦就有些沙沙響的面料,他隻穿過幾次就擱置了。
我問他,既然不喜歡,買的時候為啥不選擇其他的,他說害怕爸爸生氣。
我告訴他,大人的意見不見得都要言聽計從,衣服是買給他穿的,重要的是他要喜歡,不然就沒有意義。
從那時起,他需要添置什麼都是自己去買,雖然難免會出現花冤枉錢的現象,但有過幾次經驗後就好多了。
面對選擇,如果不能聽從自己的内心,隻在意别人的想法,會在矛盾和糾結中造成很多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心流》裡這樣寫道:“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很多選擇,包括不聽父母的話——隻是他們得準備好自己承擔後果。”
學會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
4給予安全感,讓孩子能夠全心投入
我是個路盲。
兒子讀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在文登生活。他特别想去海邊玩兒,但爸爸工作很忙沒時間,我想帶他去,他卻總擔心我們會走丢。
我提前準備足夠的飲水、食物、太陽傘和很多日常用品,并且還在地圖上指給他看:我們坐公交車到達威海後,會走哪幾條街去海邊。
我們背包裡什麼都有,所以不需要再去買東西,等他玩兒夠之後原路返回,我保證絕對不會走錯路,一定會安全把他帶回來。
打消了他的顧慮,我們就在那個周末去了海邊。
他玩兒得特别開心,那是一次把自己完全交給自然的體驗,沒有任何其他事務的打擾,他隻要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玩兒沙子、做城堡、撿拾貝殼上面就好。
隻有完全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中,孩子才能心無旁骛地享受整個過程,感受無窮的樂趣。
《心流》中描述最優體驗時有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沒有空閑去思索任何不想幹的事,或煩惱其他問題。”
全心投入,是實現目标不可或缺的能力。
5設置合适目标,讓孩子不畏挑戰
畏難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在遇到挑戰的時候,誰都難免想要退縮,孩子們更是如此。
在醫院裡,遇到過一個“狠心”的媽媽。
當時她女兒腿骨折剛剛拆掉石膏,她每天在走廊裡陪女兒練習走路,甚至精确規定好每天練習的步數。
孩子雖然也想快點好起來,但疼痛的感覺讓她總想退縮。
孩子有時會哭,有時會乞求,但她隻安慰或鼓勵,從來沒妥協過。孩子鬧情緒不配合時,她就陪孩子站在原地,直到孩子再次鼓起勇氣邁開腿。
跟其他病号相比,這個孩子是最先丢掉拐杖的。
這世上沒有人比媽媽更心疼孩子,但必要的時刻,又隻有媽媽能“狠”得下心,因為她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嬌慣和縱容隻能博孩子一時的歡心,卻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隻有鍛煉出堅強的品格,才能應對世事無常。
《心流》告訴我們:'挑戰,也就是父母為孩子安排複漸進的行動機會。'
從小就不畏困難的孩子,長大後也有足夠的底氣去戰勝挫折。
李玫瑾說:“早年經曆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人的未來走向。人都是被養出來的,所以撫養方式很重要。”
一朵花開,有人着迷于它此刻的美麗與芬芳,而有人卻隻想到它衰敗後的凄慘景象。
課堂外的那些本領,父母可以在生活的點滴中根植在孩子的心上,猶如“潤物細無聲”般自然,這樣,他們将來遠離父母的庇護,也有足夠的力量在現實中立足。
即使面對艱難困苦,也能夠對自己充滿信心,努力尋找出路,不至于經受一點打擊就一蹶不振。
人生猶如一列火車,挨過幽暗的隧道,一定會迎來明媚的陽光。
作者介紹:雲淡風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