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一種修辭手法,即引用典故。用典多見于詩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内容和思想。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或前人的章句。由于一個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豐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個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義,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古代詩詞中,典故比比皆是。
舉個例子:
淚【李商隐】
永巷長年怨绮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岘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首詩以淚為主題,說了人一生中各種悲傷的事,前六句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說: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七八句寫青袍寒士送玉珂高官,流入心中的酸楚之淚比前面六種更強烈。
用典如下:
1,永巷:指漢代用來禁閉犯錯的妃子或宮女的宮中長巷。《史記·呂後本紀》:“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是說傳說舜帝死在湖南,他的兩位妃子趕去吊唁,哭的淚滴在竹子上留下斑痕。
3,岘首碑:晉朝羊祜為官造福一方,死後百姓為他在岘山上建碑痛哭。
4,人去紫台:指王昭君遠嫁匈奴,離開漢宮。杜甫《詠懷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5,兵殘楚帳:指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劉邦圍困垓下,聽到四面楚歌而軍心渙散的故事。
1、《錦瑟》——唐代李商隐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譯文:莊周其實知道自己隻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典故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2、《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譯文: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典故是: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劉禹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譯文:懷念故去舊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谪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典故是:“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