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清熱方劑總彙收集整理(211~240方)

211、膽石通消糖漿

【處方】郁金15克,木香15克,黃芩15克,茵陳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須20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熱利濕,調暢氣機。主氣郁濕阻。

【用法用量】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餘藥經整理後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務使水面高出藥材,經煮沸20分鐘(指沸後時間),過濾。濾液合并靜置沉澱24小時,再吸取上清液濃縮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鐘加防腐劑,過濾。濾液與木香提取液混勻,分裝于100毫升,每次飯前15分鐘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為1療程,停藥1周後進入下1療程。冷和平方。

【摘錄】《冷和平方》

212、膽胰湯

【處方】柴胡9克,大黃9克,烏梅9克,川楝子9克,車前子9克,黃芩12克,枳實10克,花椒6克,槟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功能主治】驅蟲理氣,清熱瀉脾。主飲食失節,蟲積腸中,資生濕熱,熱擾蟲動,上竄膽道,肝膽失疏,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濕熱蘊結,阻滞氣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遊開泓方

213、丹栀龍膽逍遙湯

【處方】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術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龍膽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

【功能主治】疏肝扶脾,清熱涼血。主肝脾不和,火燥郁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美容護膚中醫八法》

214、導赤丹

【處方】薄荷1錢,麥冬1錢,木通1錢,黃連1錢,生地1錢,桔梗1錢,甘草1錢。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1錢,上朱衣。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心經熱盛,或心移熱于小腸引起之小便赤澀,尿道灼痛;以及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證。

【摘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215、導赤丹

【處方】黃連15兩,生地15兩,大黃15兩,黃芩30兩,甘草30兩,滑石30兩,連翹30兩,栀子(炒)30兩,玄參(去蘆)30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重1錢。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小兒口舌生瘡,暴發火眼,煩躁不安,大便幹燥,小便赤黃。

【用法用量】每服1丸,每日2次,以溫開水送下;3歲以下小兒酌減。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216、導赤清心湯

【處方】鮮生地18克 辰茯神6克 細木通1.5克 原麥冬3克(辰砂染)粉丹皮6克 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葉4.5克 蓮子心30支(沖)辰砂染燈心20支 瑩白童便150毫升(沖)

【功能主治】益陰清熱,養心安神。主熱陷心經,内蒸包絡,舌赤神昏,小便短澀赤熱。

【用法用量】服後二三時許神識仍昏者,調入西黃0.3克,以清神氣。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

217、導赤丸

【處方】連翹120g 黃連60g 栀子(姜炒)120g 關木通60g 玄參120g 天花粉120g 赤芍60g 大黃60g 黃芩120g 滑石120g

【性狀】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甘、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熱内盛所緻的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心胸煩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歲以内小兒酌減。

【規格】每丸重3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218、導赤丸

【處方】赤芍藥4兩,茯苓(去皮)4兩,滑石4兩,生幹地黃(焙)半斤,木通(去節)半斤,大黃(炒)15兩,山栀子仁(炒)12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排膿,内消腫毒,疏導心經邪熱。主心腎凝滞,膀胱有熱,小便不通,風熱相搏,淋瀝不宣;或服補藥過多,水道蹇澀,出少起數,臍腹急痛,攻注陰間;或心肺壅熱,面赤心忪,口幹煩渴;及癰腫發背,血脈瘀閉;内蘊風熱,五般淋疾。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後用溫熱水吞下。

【摘錄】《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219、導氣除燥湯

【處方】茯苓(去皮)滑石(炒黃)各6克 知母(細锉,酒洗)澤瀉各9克 黃柏(去皮,酒洗)12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利水通淋。主陰虛氣滞,小便閉塞不通,或小便短少,淋瀝不暢,莖中澀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摘錄】《蘭室秘藏》卷下

220、導氣湯

【處方】木香 槟榔 黃連各1.8克 大黃 黃芩各4.5克 枳殼3克(麸炒)芍藥18克 當歸9克

【制法】上藥哎咀,作二服。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行氣導滞。主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奇效良方》卷十三

221、大羌活湯

【處方】防風3錢,羌活3錢,獨活3錢,防己3錢,黃芩3錢,黃連3錢,蒼術3錢,白術3錢,甘草(炙)3錢,細辛3錢,知母1兩,川芎1兩,地黃1兩。

【功能主治】升陽散熱,滋養陰髒。發散風寒,祛濕清熱。主兩感傷寒,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發熱,惡寒,口幹,煩滿而渴。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2盞,煎至1盞半,去滓,得清藥1大盞,熱飲之。不解,再服3-4盞解之亦可,病愈則止。若有餘證,并依仲景随經法治之。

【注意】若内傷,不系外感傳裡者,忌用。

【各家論述】《醫方考》:經曰:氣薄則發洩,故用羌活、獨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之氣薄者,以升發其傳經之邪;又曰:寒勝熱,故用黃連、黃芩、防己、生地,知母之苦寒者,以培養其受傷之陰。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諸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滞。白術、甘草,脾家藥也,用之者,所以益其脾胃而建中營之職爾。

【摘錄】《此事難知》卷上

222、大清涼散

【處方】白僵蠶(酒炒)3錢,蟬蛻(全)12個,全蠍(去毒)3個,當歸2錢,生地(酒洗)2錢,金銀花2錢,澤蘭2錢,澤瀉1錢,木通1錢,車前子(炒,研)1錢,黃連(姜汁炒)1錢,黃芩1錢,栀仁(炒黑)1錢,五味子1錢,麥冬(去心)1錢,龍膽草(酒炒)1錢,丹皮1錢,知母1錢,甘草(生)5分。

【功能主治】通瀉三焦之熱,清熱利水。主溫病表裡三焦大熱,胸滿脅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唇幹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谵語狂亂者。

【用法用量】《血證論》有天門冬。

【各家論述】《血證論》:諸藥清熱利水,使瘟毒伏熱,從小便去;妙在三蟲引藥及酒達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徹内徹外之方。

【摘錄】《傷寒溫疫條辨》卷四

223、大青龍湯

【處方】麻黃(去節)、石膏,各三錢。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錢。大棗五個,生姜一錢半。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燥煩,六脈浮緊。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着《奇效良方》

224、大青龍湯

【處方】麻黃12克(去節)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棗10枚(擘)石膏20克(碎)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主外感風寒,兼有裡熱,惡寒發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3亦治溢飲,見上述症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黃,減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複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備注】本方是以麻黃湯加重麻黃、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棗所組成。麻黃湯功能發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黃則發汗解表之力更強;增加石膏清内熱,除煩躁;倍甘草,加姜、棗,是和中氣,調營衛,助汗源。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摘錄】《傷寒論》

225、達原敗毒散

【處方】杭白芍15g,花槟榔10g,羌活10g,獨活10g,北柴胡10g,信前胡10g,苦桔梗10g,雲茯苓10g,川厚樸6g,牡丹皮6g,炒枳殼6g,薄荷葉6g,草果仁6g,粉甘草6g,川芎3g,土牛膝30g。

【功能主治】清熱疏表,祛濕解毒。主時疫白喉,濕邪挾表,邪客膜原。

【摘錄】《言庚孚醫療經驗集》

226、達原解毒湯

【處方】鮮生地15克,京玄參12克,麥門冬10克,浙貝母10克,香白芷10克,花槟榔10克,粉丹皮10克,連翹殼10克,金銀花10克,土牛膝30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粉甘草6克,草果仁10克,嫩射幹10克。

【功能主治】疏風透達,清解瘴毒,豁痰開竅。主山岚瘴氣,居伏膜原,蘊集肺胃,火動痰生,上蒸咽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摘錄】言庚孚方

227、調化丸

【處方】生黃耆8錢,白芍(炒)6錢,當歸(酒洗)6錢,牛蒡(炒)7錢,連翹7錢(去心),黃芩(炒)8錢,川連8錢(酒炒),防風3錢,荊芥3錢,桔梗4錢,木通4錢,前胡6錢,紫草茸6錢,紅花(酒洗)4錢,大生地(用新瓦烤酥,焙幹即時為末)4錢,人中黃4錢,蟬退3錢,楂肉8錢,丹皮5錢。

【制法】凡酒洗者,須先曬幹,方可合諸藥同焙,共合為末,米糊為丸。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扶元活血。主痘出稠密紅紫,潮熱不退,煩悶,狂言,一切毒盛之症。

【用法用量】

弱甚者,加人參。

【摘錄】《種痘新書》卷三

228、調榮清熱飲

【處方】丹皮(炒)1錢5分,地骨皮1錢5分,當歸1錢5分,鼈甲(酥炙)1錢5分,白術1錢5分,黃耆(蜜炒)1錢,青蒿1錢,知母(鹽水抄)1錢,人參1錢,柴胡1錢。

【功能主治】骨蒸。

【用法用量】上加棗2個,煎8分,不拘時服。

【摘錄】《玉案》卷四

229、調榮散

【處方】當歸、川芎、赤芍、生地、丹皮、滑石、甘草、山栀、瞿麥、紅花、香附、阿膠、竹葉、陳皮。

【功能主治】清熱行血,祛瘀利水。主産後淋證。有熱邪搏血流滲脬中,血随小便而出,名曰血淋;更有污血阻滞,溺竅不通,以緻淋瀝,亦名血淋。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230、調中化痢丸

【處方】黃連1兩,白頭翁1兩,大黃4兩,山楂4兩,槟榔3兩,厚樸(炙)5錢,木香4錢,小枳實(炒)8錢。

【制法】共研為細粉,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每16兩用滑石3兩5錢為衣闖亮。

【功能主治】順氣化滞,清熱止痢。主氣血凝結,濕熱傷脾,紅白痢疾,臍腹墜痛,口渴身燒。

【用法用量】每服2錢,日2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231、調中清熱化濕膏

【處方】雲茯苓6錢(研),廣皮3錢,焦茅術3錢,藿梗3錢,紫厚樸2錢(炙),腹皮3錢,酒連炭2錢(研),條芩3錢(酒炒),白蔻仁3錢(研),香附4錢(炙),生杭芍12g,澤瀉12g。

【制法】并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濃汁,少兌煉蜜為膏。

【功能主治】調中清熱化濕。主濕滞脾胃兼有裡熱之症。

【用法用量】每服1匙,白開水沖服。

【摘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232、地參菊花湯

【處方】熟地60g,玄參60g,菊花60g,生石膏10-30g,升麻0.5-5g,蜂蜜60g。

【功能主治】補陰,清熱,止痛。主陰虛胃熱牙痛。

【用法用量】上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徐徐服之。

【摘錄】《古今名方》引楊慎修方

233、地丁飲

【處方】地丁9克 野菊花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黑山栀9克 半枝蓮9克 蒲公英15克 草河車9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疔瘡初起,經絡阻滞,熱毒漸熾,麻癢相兼,隐隐作痛,紅腫灼熱,疼痛逐漸加劇。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234、滴耳油

【處方】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滓,得油3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主耳疳。耳内悶腫出膿。

【用法用量】兌冰片0.6克。每用少許,滴于耳内。

【摘錄】《醫宗金鑒》卷六十五

235、地膚大黃湯

【處方】地膚草 大黃各9克 知母 黃芩 茯苓 芍藥 枳實(炙)升麻 通草 甘草(炙)各6克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利水通淋。主妊娠膀胱熱盛,小便頻數,淋瀝不暢,心中煩躁,臍腹脹悶。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藥期間,忌海藻、菘菜、酸性食物。

【摘錄】《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236、地幹丸

【處方】槐角2兩,當歸身1兩,黃耆1兩,生地黃2兩,川芎5錢,阿膠5錢,黃連1兩,連翹1兩,黃芩1兩,枳殼1兩,秦艽1兩,防風1兩,地榆1兩,升麻1兩,白芷5錢。

【制法】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風寬腸。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加至70-80丸,空心米湯或酒送下。

【摘錄】《古今醫鑒》卷八

237、地骨膏

【處方】鮮地黃10斤(搗汁和衆藥汁同煎),當歸身1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6兩,麥門冬6兩,川芎2兩,丹皮2兩,蓮肉4兩,知母3兩,地骨皮3兩,人參1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滋陰降火,養血清熱。主肺經之熱,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于皮毛上,喘咳,灑淅惡寒。

【用法用量】上将衆藥,用水2鬥,煎1鬥,去滓淨,和生地黃汁同熬成膏服之。

【摘錄】《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238、地黃煎

【處方】生地黃汁半升,牛蒡根汁3合,蜜3合,黃丹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鉛霜1分(研),太陰玄精半兩(研)。

【制法】上合和令勻,入銀器内重湯煮,用槐枝子不住手攪,看色紫即傾入瓷盒中盛。

【功能主治】熱病,熱毒攻咽喉腫痛。連舌根痛;

【用法用量】每服小彈子大,含咽津,不拘時候。

【摘錄】《聖惠》卷十八

239、地黃煎

【處方】生地黃1升,淡竹葉1升,生姜1升,車前草1升,幹藍(切)1升,丹參4兩,玄參4兩,茯苓2兩,石膏5兩,赤蜜1升。

【功能主治】邪熱傷肝,好生悲怒,所作不定,自驚恐。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停冷,下蜜更煎2-3沸,分3次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地黃滋肝腎真陰,幹藍引領淡竹、車前等味降洩諸經遊火,又須生姜、赤蜜辛甘滋養肺氣,不使虛陽留宿于上。然蜜有赤白之分,白者補而赤者瀉,兩不移易之定法。

【摘錄】《千金》卷十一

240、地黃煎

【處方】地黃汁4升3合,茯神4兩,知母4兩,萎蕤4兩,栝樓根5兩,竹瀝3合(一方用竹葉),生姜汁2升,白蜜2升,生地骨皮(切)2升,石膏8兩,生麥門冬汁1升。

【功能主治】積熱。腎氣不能上蒸于肺,肺胃枯槁不能滋其化源,而緻煩渴便難。

【用法用量】以水1鬥2升,先煮諸藥,取汁3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4-5沸,下蜜、生姜汁,微火煎取6升。初服4合,日3夜1,漸加至6-7合。4月5月作散服之。

【各家論述】

1.《法律》: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聖方也。

2.《千金方衍義》:方中用涼潤諸味潤血生津,單取生姜之辛以開結滞之氣。

【摘錄】《千金》卷十六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