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與真理
——哲學的思考之五
理念是人們對事物理性的思考,并使之上升到概念性的東西。人們對事物的辨析,離不開概念性的表述和闡發。理念是人們深層的思維活動,人不可能事事從真理出發,能從理念出發就很不錯了,理念包括很多新鮮的活躍的有價值的真理因素。
其實,真理也是一種理念。它的表述方式也就是理念的表述方式,都是概念性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指出:“理念就是真理;因為真理既是客觀性與概念的符合。”當人們步入理念階段人們要戰勝的就隻有他自己,戰勝自己與生俱來的偏頗,從而使靈魂和身心趨于完美。此時,他的精神意志是自由的,他的實踐行為和理論态度将趨于統一,自己以自己為對像,自己決定自己,自己審視自己,沉浸在嚴謹的理念運移狀态。我們發現,理念的自我運動的過程和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一緻的。誠如西美爾所言,“概念的邏輯關系隻在正确的思維中才完全徹底地得以實現。”沒有正确的思維,人們既不會發現真理也不會表述真理。在理念的運移狀态裡,人們會驚詫一個個鮮活叠出的自我,時而在殘菏秋雨中消失,時而在野火春風中浮現,概念按照邏輯發展活躍在人們的頭腦裡。
理念總是具象的,因而具有特殊意義。人們了解事物,說到底是了解它的特殊性;人們駕馭事物,也就是駕馭它的特殊性。哲人雖然深谙事物存在發展的種種要旨,但具體到某一門類,他可能還是門外漢。比方說詩歌、書法、音樂,其獨到的藝術魅力令多少人流連駐足,人們的渴慕,總是為藝術的表現力所困扼。黑格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何謂感性?就是指徘徊往複于藝術皇宮門前的那種具象的感覺,作為一種理念形态的美,首先要從具象出發,黑格爾的這一定語涵蓋了所有藝術門類發生發展的最初形态。然而,事物的發展藝術的演化并沒有到這裡停止,人們的足迹開始向更高的境界登攀,追尋事物的抽象思維和普遍意義,排遣一種傲睨世外的密碼般的情愫,抽象思維開始在詩歌、書法、音樂、繪畫的藝術森林裡孕育成長,将主觀色彩注入萬象之外,将審美感受排闼于天地之間。
所謂真理,不過是人們揭示世界整體性存在、發生與發展的思維準則和行為方式。有時偏重于主觀思辯,有時側重于客觀調查。這種理性的演繹撲捉,總是在事物的虛無的邊緣展開。事物的本質是虛無的,它的背後隐藏着巨大的遊移性,這種遊移性極大地遮蔽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判斷能力;作為人們自我翹望的主體現象則時時閃
耀一種思辯的光環,宣讀自己對未知領域的占有和侵襲,剖白一種洞達的空虛進取的困惑。主觀世界的深度叩問和客觀世界的廣泛清查伴随巨大的震顫莫名而持久地交織在一起包容在一起。因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人為疆界已變得十分模糊,唯物論與唯心論的門戶之争已毫無意義。難道不是這樣麼?徹底的唯心論必然辨證,決絕的唯物論必然形而。辯證法多屬于主觀世界的深邃、凝重和博大,形而上則多屬于客觀世界的神秘、奇絕和悠遠。主觀和客觀隻是一種可以互換的适合于表達的稱謂。在人們的迷幻時空,隻有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别的都不存在。把唯物論和辯證法弄在一塊,并不是什麼高明的哲學,唯心論、唯物論、辯證法、形而上是哲學的四大基石,無論人怎樣谲詭,都逃不脫這幾個範疇。當唯物主義哲學家聲稱物質是第一性的時候,别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精神活動正是此種生動活躍的物質表現。這種物質表現,是人所固有的,不是外部世界饋贈的,人們的哲學争辯本身就是精神化意志化的“物質表現”而已。所謂真理正是在這樣的境界裡尋尋覓覓。真理總是和磨難偕行,它屬于博大苦難的心靈,屬于不經意間孱弱的回眸,真理的光芒總是适時地照耀人世的滄桑和喧鬧。
真理總是抽象的,因而具有普遍意義,真理的抽象性演繹,對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有着巨大的指導作用。我們還發現,任何藝術的造詣是可以互相借鑒的,理念的通融性給在真理的道路上艱辛求索的人們以巨大的喜悅。
人為什麼會犯錯誤?正如問人們怎樣才能不犯錯誤?是一個十分可笑的命題。錯誤,是人們登上真理樓閣的階梯。在人們追尋真理的最後一級台階,其錯誤的性質将是英勇的緻命的。唯如此,他理想中的美人才從真理的樓閣下來,并将十分憔悴的颦兒迎上樓去,款叙一番。長期以來,我非常自責自己所犯的錯誤,害怕凋敝、枯萎和沉淪。“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牡丹亭》裡的兩句唱,頗能道出那時的心境。現在看開了,人一生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人恰恰愛犯那些重複的錯誤。人的軌迹使然。人太正确了,本身就是一種錯失,花前月下,莺歌溫軟,燕語呢喃,煙波畫船,怎能經得起風雨的吹打雷電的挾裹。這是第一條,叫做不怕犯錯誤。還有第二條,叫做及時地認識和修正錯誤,找出錯誤的趨向、根源和背景,隻有這樣才能逐漸地接近理念和真理。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李清照的這段話,可視為人們沉思理念追尋真理的雍雍心态。是啊,自從走上詩歌和哲學之路,雍雍的心态一刻也沒閑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