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0.關于不同周期低熔點金屬元素的思考
2017.11.10
不同周期的低熔點金屬元素除了第六周期的80号元素“汞”(熔點攝氏零下38.87度)和第四周期的31号元素“镓”(熔點攝氏29.75度),幾乎都是該周期的初始化學元素。
其中,第二周期的3号元素“锂”,熔點是攝氏180.55度;第三周期的11号元素“鈉”,熔點是攝氏97.85度;第四周期的19号元素“鉀”,熔點是攝氏63.2度;第五周期的37号元素“铷”,熔點是攝氏39.49度;第六周期的55号元素“铯”,熔點是攝氏28.4度;第七周期87号元素“钫”,熔點可能是攝氏27度。存在遞減趨勢。與此對應的是各周期的最後一個化學元素都是氣體元素,熔點存在遞增趨勢:第一周期的2号元素“氦”熔點是攝氏零下269.7度;第二周期的10号元素“氖”,熔點是攝氏零下248.597度;第三周期的18号元素“氩”,熔點是攝氏零下189.4度;第四周期的第36号元素“氪”,熔點是攝氏零下157.37度;第五周期的第54号元素“氙”,熔點是攝氏零下113.79度;第六周期的第86号元素“氡”,熔點可能是攝氏零下71度。
“锂”是“氦核”元素,表層隻有一個核外電子;“鈉”是“氖核”元素,表層也是一個核外電子;“鉀”也是“氖核”元素,表層有9個核外電子;“铷”是“鎳核”元素,表層也有9個核外電子;“铯”是“钯核”元素,表層是27個核外電子;“钫”是“鉑核”元素,表層也是27個核外電子。同樣是周期的初始化學元素,卻擁有不盡相同的表層核外電子數量,也就是不同的表層内部結構,是因為不同周期的化學元素可能形成于不同外部環境,内部結構發生了質的突變。這種突變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表現在不同周期化學元素核外電子構型的相對規律性。
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可以在太空環境形成;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氣層元素,可以在地球大氣“熱層”附近形成;第三、第四周期元素可能是地殼和上地幔元素;第五、第六周期元素可能是中間層和下地幔元素;第七周期元素可能是地核元素。沒有科學論證和實際檢驗,僅供參考。
P區0族元素的結構是各周期元素的完美形态,擁有各周期元素的最高核外電子數量和層次,卻全部是惰性氣體元素,很難形成化合物形态,可見完美等于孤獨。
我原來關注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次和數量,以為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次和數量越多,越是可能形成相對牢固的核外電子共轭和分子關系,現在看來應該關注原子的核外電子相對“缺位”與“補位”的可能,化學的基礎可能是這種相對的“缺位”與“補位”。
初始化學元素是各周期化學元素中核外電子層次和數量最少的化學元素,“親和力”可能最好,相對容易發生裂變和聚變反應,所以熔點較低,并有遞減趨勢。是否如此,還不得而知。因為,也有例外。
不同周期的初始元素與“完美”元素之間的差别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對應着熔點的遞減趨勢,可能是一種規律性的趨勢,僅供參考。
上一篇
古風女子外貌描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