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着哲學與科學雙重屬性的問題一直在困擾着人類,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曾經對這個形而上學的困境也十分迷惑,他認為雞和蛋應該是同時存在的。
但從科學上講這可是個悖論,因為先有雞的話,雞應該是從蛋孵出來的才對,而先有蛋的話,蛋又該是雞生的才對,這種混亂的因果關系直接導緻了這個問題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都處于無解狀态。
現代生物學把地球上的動物分成了三十多個門類,它們大部分都擁有一個來自7億多年前的共同祖先,研究表明:這一共同祖先應該由多細胞生物組成,并且有分化功能,它們由更古老的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
生命的進化演變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要想找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先揭開單細胞向多細胞的演化之謎,而這其中具備最大科研價值的就是直觀的化石遺迹。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伊宗軍介紹,他們在貴州甕安發現了一種名叫“籠脊球”的多細胞生物化石,并與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和瑞典自然曆史博物館共同取得了相關研究成果: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這個問題中,應該是雞蛋優先。
貴州甕安有豐富的磷礦資源,有亞洲磷倉之稱,在這之下則埋藏着世界最古老的動物化石,這次集中在貴州地區的地質考察活動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研究初期科學家發現了貴州地區海洋生物化石群,并逐漸推演了它們的進化曆史。
到甕安生物群時,就發現了大量籠脊球化石标本,它們來自非常古老的埃迪卡拉紀,距今已經過去了6.1億年。
利用先進的數碼技術,科學家通過電子超高分辨率同步輻射三維成像重構了上百個籠脊球,其中包含着各種不同的發育階段,研究人員根據與數碼成像描繪出了裡面的内部結構,就像我們平時做的CT掃描一樣。科學家發現它們内部細胞結構複雜,并且保留了受精卵細胞的分裂過程。
這些籠脊球呈球形,直徑都非常小,基本在0.5毫米-0.8毫米之間,雖然個頭不大,但内部依然保留了精美的多細胞結構。
球狀的外殼下是實心的内部,有兩層保護膜,外層膜較厚,内層較薄。較薄的内層裡包裹着一個獨特的結構,它們是由較小的細胞和組織形成的球形籠,放射狀的細胞鍊把它們一條條地分隔開了,從内部結構看這些組織非常像一個鳥籠,因此也得名籠脊球。
重構的發育序列表明,這些籠脊球的發育過程和動物單細胞的親緣種類非常相似,但實際構成又比單細胞親緣種類更加複雜,籠脊球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規律的細胞遷移和細胞重組。這就意味着,這些籠脊球的化石樣本或許揭示了動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過程。
如果把進化中的動物比作一隻雞,那麼這些籠脊球就是雞所生的蛋,它們架起了單細胞祖先和多細胞祖先之間的橋梁,先前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個關鍵的橋梁,因為它們能夠揭示動物是如何向着不同的方向上進化。
近些年雖然發現了很多現存動物譜系的化石,但最早也隻能追溯到5.42億年前的寒武紀。
而動物基因突變導緻的不同分化大都以穩定的速度進行,現存動物的所有祖先基本都在7.5億年前。寒武紀雖然也足夠早,但除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找不到更多有價值的化石,所以這次在貴州甕安發現的7億多年前的化石,無論從化石研究還是從生物學來講,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年代中間的空白。
的确是先有的蛋,然後再有的雞,這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進化對于地球上的生物而言至關重要,或是自然選擇,或是環境壓力,讓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基因突變,逐漸發展成現在地球繁榮的生物圈。
最初地球隻是在原始海洋内存在着一片藍藻,後來逐漸出現了真核生物,又出現了多細胞的生物,生命的形式逐漸複雜,多細胞出現不久,就來到了寒武紀大爆發,地球上生命的大舞台正式拉開了帷幕。
而直到250萬年前,真正意義上的人才開始出現,從猿人類到原始人類,再從原始人類到智人,最後是已經發展出文明的現代人類,如果把地球的曆史比作一天24個小時,人類在最後一分鐘才誕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