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下蹲5分鐘,等于步行1小時!大醫生教你5種蹲法,鍛煉全身

人體最喜歡的姿勢是什麼?

既不是躺,也不是坐,而是——蹲。

醫學研究發現,人們蹲的姿勢與胎兒在子宮内的姿勢非常相像,這是人類尋求舒适和庇護的本能姿勢。它既能讓我們身體放松,又能給予内心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除了身體的本能性記憶外,多“蹲一蹲”有時還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

01蹲一蹲,利全身

“人老腳先衰,樹枯根先竭”。雙腿是人體的交通樞紐,我們的兩條腿上分布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着50%的血液,它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是人的第二心髒。

如果你不想過早衰老,便要保證雙腿健康有活力,重視腿部的保健養生,隻要方式正确、幅度恰當,正确的蹲姿對全身的健康都有很多促進作用。

1、 改善血管功能

适當地下蹲,可以幫助擴張微、小動脈血管,減少心髒外周阻力,改善血管壁的彈性,有效地降低血壓。

2、 減少久坐傷害

久坐後做下蹲動作可以放松肌肉、活動關節、促進下肢血液的流通,從而減少久坐對我們身體的傷害。

3、 減肥瘦身

下蹲能消耗很多臀部和大腿上堆積的脂肪;另外下蹲時由于擠壓腹部,既促進了腹腔髒器周圍的脂肪燃燒分解,也刺激了胃腸的食物消化,促進消化酶的分泌,是一種很好的減肥方式。

4、 鍛煉關節

下蹲可以增強腰、髋、膝和踝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延緩關節的老化。

5、 延緩大腦衰退

下蹲可以加強腿的活動能力,增強來自外界的感官刺激,不但能夠延緩大腦的衰退,而且可以進一步增智開慧。

6、 與長壽有關

通過對一些百歲健康老人的生活方式調查發現,他們從事田地耕作,蹲在池塘邊淘米、洗菜、洗衣服……這就強健了他們的腰腿,達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

02這五種蹲法,最健康

1、防胃病——乞丐蹲

所謂“乞丐蹲”,簡單來說就是:雙手抱膝蹲下,屁股盡量後蹲但不着地,腰、背、頭盡量在一條直線上,吸氣時閉嘴,呼氣時略張嘴。保持1—3分鐘。

2、護膝蓋——靠椅蹲

用自己的背部、腰骶部依靠椅背,臀部不要低于膝蓋,下蹲後保持不動。練習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以 2~4 分鐘為宜,有保護膝關節的功效。

3、保護腎——腳尖蹲

兩腳前腳掌着地,腳後跟擡離地面。雙膝彎曲,大腿壓着小腿,但時間控制在 30 秒到 1 分鐘即可,避免堅持過久拉傷或抽筋。

由于腳尖蹲時,我們的支撐重心在前腳掌内側,以及大拇趾上,而這一區域有三個重點穴位(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經過此處,輕度地刺激可以溫補腎陽。

4、要排毒——弓步蹲

邁出左腳,右腳腳尖觸地呈腳尖蹲狀态,兩腿成弓步。将身體重量落到兩腳之間,每練習30秒調換一次左右腳。

中醫認為,臀部是腿部六條經絡的總開關,也是連接我們人體氣血運行的橋梁,但它也是最易受寒、濕和血瘀的地方。弓步蹲時,會運用到臀部的肌肉,促進臀部血液循環流通,從而達到排毒的效果。

5、好氣色——分腿蹲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平行,雙膝彎曲小于90度。臀部保持穩定不要左右晃動,距地不超過10厘米,練習時間為1—3分鐘。

這個動作适合久坐的人作為間歇鍛煉,活動身體,但在下蹲時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速度,如每分鐘20~30次,可促進全身氣血循環,長期堅持,能給你帶來好氣色。

小貼士

如果你在練習之初感到肌肉酸痛,這是由于運動使得肌肉中産生的乳酸等酸性物質在肌肉中積存,從而引起肌肉的酸痛。

020-04-30 05:50老蔣書房

請不要放棄哦,等過一段時間,酸性疲勞物質排出體外,身體就會輕松了。

03學會蹲,這些動作要領别忽略

要健康,就得确保你的下蹲動作從開始到結束,都始終保持正确,讓對應的部位能夠得到正确的鍛煉:

【開始姿勢】

要全身放松,兩腿分開,略比肩寬(或與肩同寬),自然地站立;

同時,腳尖的方向基本是倒八字形。

【站起姿勢】

向上站起時,整個腳掌向下推壓地面,直立站起,但你的腰部要始終保持筆直伸展的狀态。

【呼吸方法】

下蹲時吸氣,站起時呼氣。

【下蹲速度】

下蹲的速度,大緻标準是5秒鐘1次(不要勉強,以舒适為佳),不要太快哦。

【鍛煉次數】

循序漸進,以1天做30次以上為宜;體弱的人要量力而行,逐步适應。

04把握時間與強度,下蹲也能健康又輕松

下蹲5分鐘=步行1小時=跪膝20分鐘。可以說,下蹲是一種既省時間,又高效的帶氧運動了。如果你想維持健康或是消耗脂肪,最好能夠堅持每天鍛煉下蹲5~15分鐘,每日1~3次。

至于運動的強度,也需要因人而異,在每次活動之後稍有氣喘,脈搏跳動1分鐘在120次以内,全身感到舒适最好。但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使全身感到疲勞,反而不利于養生。

最後,無論采用哪種鍛煉方式,大醫生都要提醒你:

中老年人,以及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還是需要注意,年輕人一分鐘能做30次下蹲,但老人做8~10次就夠了,不要貪多,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把握頻率和強度,适當鍛煉才有益身體健康哦。

這麼輕松又方便的養生大招,還不快分享給你重要的人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