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熊孩子”這個詞,相信大家都知道,從新聞裡或者是身邊,可能大家都有過面對“熊孩子”的經曆。如果“熊孩子”是自己家的娃,怎麼辦?是不是會愁懷寶爸寶媽們呢?
有一次,我和娃爹參加幼兒園舉辦的口才訓練體驗課,所有孩子都是各個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可是這裡面卻有一個“熊孩子”。可能是因為對其他孩子不熟悉,或者是因為不熟悉老師,當老師讓孩子們都坐成一圈時,這個“熊孩子”卻不願意配合,跑到門前去開門,他媽媽要把他抱回來,孩子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搞得媽媽很尴尬,隻能和老師道歉,中途退課。
下課以後,我們在教室走廊的遊戲區又碰到了這個“熊孩子”,他正在把遊戲區内的沙子,往地闆上倒,媽媽正準備阻止。可是陪孩子一起來的奶奶卻說:沒事兒,讓他玩吧,那邊不是有人打掃嗎!
很多孩子,在不熟悉的地方,或者課堂上,可能會因為陌生、内心焦慮,而到處亂跑,或者想要離開。但是對于已經是幼兒園大班,即将升入小學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行為,典型就是因為家人“過度溺愛”,養成的“熊孩子”。
孩子怎麼變成“熊孩子”?
《卡爾威特的教育》中寫:一種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時很容易形成,但在他們長大後就很難養成。
教育孩子,要讓他們養成一種規則,一種對任何事物都抱有敬畏心才行。
在飯店亂跑;
在公交車上淘氣;
随便丢垃圾;
亂吐口水等等……
這些無視别人感受,不遵守規則的熊孩子,他們是不是也有不守規則的父母呢?當教養方式變錯時,孩子也會随之變得糟糕,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生”,最重要的是“養”,這個“養”字,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教會孩子最起碼的要遵守這個社會的規則。
很多家長,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育兒方法,那麼怎麼教育孩子呢?三點小建議送給家長們。
原則一:不包辦
很多家長,會以“愛”孩子的名義,包攬了本來應該是孩子要做的事情。如果一個沒有承擔過後果的孩子,那麼他永遠都學不會承擔責任。
瑤瑤高考結束了,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全家都為她高興,可是瑤瑤卻不願意去,為什麼?因為要離開母親了,她害怕自己不能獨立生活。
原來瑤瑤的媽媽,一直事無巨細的為瑤瑤處理生活上的瑣事,連早上穿什麼衣服,也是媽媽給安排,除了學習,瑤瑤自己什麼都不會,她擔心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能勝任,最終隻能決定不去上這所大學了。
原則二:不放任
一個孩子,他不知道有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會怎麼樣?他會無視任何規矩,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會毫無顧忌的去拿,即使這件東西,在别人手裡。當有一天,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就會用極端的做法,要麼傷害他人,要麼傷害自己。
原則三:不驕縱
2歲的孩子,是完全能夠理解,父母設置的簡單規則并且遵守,也是通過這些規則,他才會逐漸成為一個社會成員。
家長一句:他是隻是個孩子。實際上是在縱容他的無法無天,難道孩子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他會讓你的孩子不再是“熊孩子”,也會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的世界,這個社會是有規則的。
給他們确立規則時,寶爸寶媽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他說了N遍,到時候就會忘記,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1、規則簡潔
對于小朋友來說,你和他說一大堆的道理,他怎麼可能會記住?
一位寶媽帶着她一歲半的寶寶去參加聚會,出門前她對娃說:“寶寶今天不要吵哦,要乖乖的哦,媽媽和阿姨們好久沒見,要一起聊聊,不别搗亂,好不好”。結果媽媽這些話對寶寶來說,基本是沒啥作用,寶寶該幹啥還幹啥,該哭哭,該鬧還是鬧。
為啥會這樣?我們沒辦法要求一個隻有1歲的孩子乖乖的不鬧,對四歲以上還能試試,但是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2、以身作則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那麼,在遵守規矩這一點上,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一個榜樣。讓娃知道,規則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碎碎念:
三字經裡的“養不教,父之過”,并非單指父親的過錯,我想應該是“養不教,父母錯”才對。父親和母親同樣擁有“養和育”的責任。
上一篇
肝硬化特效秘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