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優寶
小孩子的腦回路有多清奇?
國外一位爸爸總結了自家閨女這周大哭的原因:
玩跷跷闆隻想上翹,不想下落;
我不給她熱的冰淇淋;
她的影子在模仿她;
不想要自己身上有骨頭;
我不讓她騎着狗去上托班;
洗澡水“太濕了”;
她要吃糖漿當早餐... 隻吃糖漿;
她妹妹一直在“看她”……
這位爸爸很想知道其他孩子是不是也像他女兒一樣“奇特”,網友們紛紛表示:一毛一樣啊!
全世界孩子都有一樣的腦回路
一位網友曬出了自家兒子未來的夢想:
還有個孩子把醫生給整無語了:
4歲娃的兒科醫生: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媽媽:沒有!
醫生:Aadi,你呢?有問題問我嗎?
Aadi:嗯,你有沒有跟蝙蝠一樣從天花闆倒挂下來過?
也有些孩子的想法非常簡單,隻是父母不知道該不該滿足她一下,比如:
不給她戴伊麗莎白圈,她就一直哭……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有的孩子也展現出了自己善良的童心,隻是:
我侄子給每一顆棋子都配了一個好朋友,一邊配一邊說:不要打架哦。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這個小姑娘則因為發現媽媽除了“媽媽”這個名字之外,居然還有個名字而嚎啕大哭: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如果你認真地抛出一個假設,孩子也會認真且“成熟”地回答你:
有時候哪怕一個正常的請求,在孩子心中也會有不一樣的解釋:
兒子說他很熱,要一個冰淇淋,這用途我是沒想到……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小腦袋裡的邏輯有多麼“嚴謹”:
5歲娃:爸爸,不要跟我說話。
爸爸:好,我不跟你說話。
娃:我說了不要跟我說話!
爸爸:
娃:你要說OK啊!
爸爸:
娃哭着跑出去:啊啊啊,他不跟我說OK!!!
在穿衣品位上,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堅持:
聖誕節,他堅持要cos成一條褲子......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看到這些有趣的國外孩子,中國網友們也紛紛分享起自己的經曆:
“我三歲的時候,爺爺生日在我家過,我媽要殺雞,我坐門口狂哭。不是因為可憐雞,而是因為這個叫爺爺的老頭生日為什麼要殺我們家的雞。”
“我兒子因為沒參加我和他爸爸的婚禮哭得稀裡嘩啦。”
“孩子四歲的時候跟我說:'媽媽你以後都不要吃飯好不好?’我問為什麼,他說:'吃飯就會長大,長大就會變老,然後會死掉,我不希望你死掉。’”
“我的姑娘小時候,早上眼睛被眼屎粘住了。她大叫,我的眼睛被鼻粑粑糊住了,睜不開了。”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
也曾用動畫展示了孩子的那些套路:
看完這些,好笑之餘也不由得令人感慨,成年人的世界孩子不理解,孩子的世界成年人同樣也無法理解。
這或許也是兒童心理學能夠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原因吧。
那麼在這些獨特的腦回路之下,孩子的大腦發育究竟是怎樣一個過程呢?
3歲、7歲、10歲
人類在出生之後,大腦有一段腦神經細胞增加的時期,之後則會減少不必要的腦神經細胞,發展腦神經回路。
也就是說,兒童的大腦發育過程是這個樣子的:
從0歲開始大概三年之内,腦神經細胞不斷增生。
腦神經細胞數量在3歲-4歲時達到高峰,之後到7歲左右會減少一些,這個現象非常奇妙,有些腦神經細胞增加之後,到了這個階段卻又死去。
有一種科學的解釋是——因為在3歲~7歲這段時間,為了建立大腦信息傳導回路,所以會消除妨礙回路網形成的細胞。
像這種腦神經細胞減少的現象,也稱為“修剪”。
修剪現象告一段落後,腦神經細胞的增減也趨于平緩。
7歲~10歲之後,大腦進入腦神經細胞間的信息傳導回路的發達期,才逐漸成為成人大腦。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越小的孩子,腦子裡的想法越是清奇有趣,與衆不同。
而10歲以後大腦基本就“定型”了,所以3歲、7歲、10歲不但是腦部發展的轉折點,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
但這些時期卻也給父母們帶來了無盡的“折磨”。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3歲:固執的“小魔頭”
從前面那些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歲數是誕生各種“奇思妙想”的高峰期,除了腦科學的解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随着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越來越多,他們也開始想要什麼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思來。
于是在大約2歲~4歲的這段時期内,孩子的情緒會進入第一個不穩定期,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叛逆期。
他們變得極具競争性,發自内心地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确表達自己的情緒。
結果,當孩子很想用叉子吃飯,但媽媽卻塞給他一把勺子時,孩子就會變得非常不開心,而唯一能想到的表達方式就是——
哭
。
因此很多媽媽也知道,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可是單純的“民主”就夠了嗎?
一位媽媽在女兒哭鬧的時候,按照書上說的那樣“蹲下來跟孩子溝通”,但是孩子反手一巴掌就拍在媽媽臉上了;
另一位媽媽在晚上10點時,跟看電視的女兒商量說:“寶貝,太晚了,咱不看電視了好不好?”得到的答案是:“不好!”
媽媽們陷入了崩潰:你哭着對我說,書本裡教的都是騙人的~
但英國有位偉大的詩人柯爾律治曾說過:
民主是在靜脈和動脈中循環的健康血液,肌體的正常功能靠它維持,但它決不應出軌,就像血不能流出脈管一樣。
所以,應對“小魔頭”的正确姿勢應該是,在父母規劃的空間内給予他最大的選擇自由。
比如孩子因為看電視不想睡覺,媽媽們可以說:“寶寶,現在已經10點了,很晚了。一會你想先洗澡,還是先喝牛奶呢?”
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選一個,比直接強制關電視效果要好。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7歲:愛頂嘴的“小大人”
當腦神經細胞蓬勃爆發了一段時間後便會趨于穩定,媽媽們驚喜地發現,孩子變得老實、乖巧、活潑、懂事了!
直到迎來第二個發育高峰期。
7歲,是孩子開始步入小學,進入新環境,擁有新生活圈子,學到新知識的時期。
于是孩子更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他們開始或有意或無意地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父母的管教變成了束縛他們自由的枷鎖。
再加上輔導功課這一大殺器,親子關系一下就從蜜月期過渡到了冷戰期。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控制了情緒,接納了事實,孩子卻依然不服管教,好好說話不聽,非在打上才肯聽嗎?
其實一切問題的原因都隻有一個——
用大人的身份教育自己,太不給面子了!
是的,孩子也需要面子,而且越是喜歡把自己當成“小大人”的孩子,自尊心也就越強。
但也正是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這種特殊關系,讓保護孩子尊嚴成為了一個僞命題。
而西方父母對此卻比較重視,最常見的一招就是,用自己的經曆一步步引導孩子:
“孩子,有個事我一直沒跟别人說,其實媽媽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考過25分呢!哈哈,還不如你!但是後來經過老師的幫助我又趕上來了!你想知道我是怎麼趕上來的嗎?巴拉巴拉……”
學不會?考不好?教不聽?總還是有其他解決途徑的。
圖片源自Twitter用戶分享
10歲:成熟前的不安與美好
10歲,大名鼎鼎的青春期,其實是很美好的存在,但是,為什麼很多人總是聯想到“叛逆”、“不聽話”呢?
原因很簡單,想想家裡老人對你的唠叨,嫌你不會過日子、嫌你玩手機、嫌你不會帶孩子……
這時候父母必然會頂上一句:
“媽,我都這麼大人了,該幹嘛我又不是不知道,你趕緊跳你的廣場舞去吧,少在這瞎操心!”
那個正處于青春期,被父母唠叨的孩子,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毛一樣的。
孩子身體、思維、心理的成長速度遠超我們想象,當父母還在用看孩子的眼光去教育、約束、控制時,孩子早已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哪怕他們還稚氣未脫,行事還不夠成熟穩重,但他們的大腦發育程度卻早已和成人一般無二。
吳臻老師
曾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的名字叫克林特,他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有着一個大家都無法忍受的壞毛病。
課堂上他會不由自主地用手敲打桌子,乒乒乓乓的聲音讓老師無法講課,同學也受到很大幹擾。
直到有一天,老師傑森先生下課後把克林特獨自留在了教室,但他卻沒有對克林特發火,而是說:
“克林特,你不是個壞孩子,你可能天生是個鼓手。”
傑森先生從辦公桌的抽屜拿出了一副鼓槌,也從此開啟了克林特嶄新的人生。
從那天起,克林特再也沒有放下過鼓槌,直到他成為了一名知名的鼓手去世界各地巡演。
克林特不僅靠敲鼓支付整個大學的學費,後來還成了一名勵志演講家。
每次演講他都會提到自己的這段經曆,他說:
“人生的轉機有時候就發生在幾秒鐘,而傑森先生那幾秒便改變了我的一生。”
當父母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孩子也一定會有所改變。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往期精彩推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