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優秀的孩子都是“騙”出來的,讓孩子變傻變笨的這些“大實話”,千萬别說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用到騙:

“哎呀,超市關門了,買不了糖了”   “吃這個牙齒會掉光光的”   “不禮貌的小朋友是沒人喜歡的”

這些騙小孩的話,生活中大家肯定沒少說,有的更是張口就來,将“騙”當做了教育的手段。

雖然不提倡,但有時候,在教育孩子時,“騙”也可以成為一種有效方法。我在生活中就也經常“騙”孩子:

“這次你彈得太好了,比上次流暢很多,媽媽都快陶醉了”   “哇,你竟然扔進去一個球,太厲害了,媽媽練半天也沒進一個”

不過我說的騙更像是一種“放大鏡”,去看見和放大孩子的長處和潛力,期待孩子将來變得更好。

01

“騙”有時也有大能量

我給大家講個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我表妹,老朋友都知道CC的歡歡小姨,大學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然後去了英國讀研,之後又去美國繼續讀。

她很小就開始學習美術,她的專業之路,毫不誇張就是被她爸,也就是我叔叔彩虹屁一路誇出來的。

小時候,歡歡小姨剛表現出畫畫的興趣,她花了一幅畫,一個站牌、一個沙發、一個人歪着坐在沙發上,兩條腿癱的筆直。

我叔叔看的老淚縱橫:

“幾個元素就展示出了我當時正在做廣告牌,每天累的要死要活,回家就在沙發上一癱。

畫風雖然非常稚嫩,但這孩子肯定是有天賦的,寥寥數筆,就畫的這麼傳神,這畫面都是她自己悟出來的。”

他就像發現了一枚閃閃升起的藝術之星般,連吹彩虹屁。

說孩子你太有畫畫天賦啦!

上面這個故事,我叔叔講了幾十年,講給過所有人聽。

而且,他也從不吝啬在他人面前誇贊孩子,那個廣告牌旁沙發裡頹廢老爸的故事,我們家族每一個人都倒背如流。

歡歡小姨自然是備受鼓舞,畫畫更積極。

後來中途也有坎坷,尤其是臨高考那些日子,甚至也有自我懷疑,但每次叔叔都是:

“怎麼可能,爸爸覺得你超級有畫畫的天賦,你的畫一般人都看不懂,但爸爸能看出你有自己的風格。”

叔叔精湛的演技,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她的顧慮。

高考時八大美院都報了名,7個都落了選也沒放棄,最後被央美錄取了。

CC歡歡小姨一路在父親的“哄騙”中,在畫畫的這條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如果叔叔從一開始就說大實話“你這畫得确實啥也不像”,估計歡歡小姨也不會對畫畫生出如此濃厚的熱愛。   而這種一路彩虹屁的教育模式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期待效應”。   什麼是“期待效應”?   在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他倆可是世界級大騙子。   有一次他倆到學校随機挑選了十幾個孩子,并對校長和老師說這些孩子天賦異禀,是難得的天才。   還強調要對孩子們保密,不要過多關注,以免被發現。   等過了八個月後,當他們再次來到學校,發現這些孩子全都進步明顯,且性格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也喜歡和人打交道。   這是因為老師們收到了他們的暗示,對這些孩子抱有更高的期待,通過語言、态度、表情等各種方式将期待傳達給孩子,孩子在受到期待後也給予積極回饋。   慢慢的,期待變成了現實,孩子們真的在向着天才改變。   這項實驗就是後來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期待效應”。   這場實驗證明了,當他人對個體某一方面有所期待時,個體會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而更加發奮努力,從而達到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效果。尤其是孩童時期。   也就是說, 父母期待孩子長成什麼樣,并持續把孩子當成期待的人去對待,孩子便會向着那個期待越來越好。   02   為什麼“騙”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其實,我們的“騙”(期待)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可以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努力。   古語有雲,“求上而得中,求中而得下,求下而一無所得。”   沒有天生就有亮眼表現的娃,他們最初有的可能隻是一點點不同,後來經過父母(或其他人)的發現、引導、鼓勵、培養,才将這一點點不同,成為了自己最大的閃光點。   我們要做的,是給最初的星星之火添柴加薪,助它成為燎原之勢;而不是因為它不符 合自己的期待就無視它、甚至掐滅它。   心理學上将人的行為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定為、裝為、變為。   首先 “定為”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父母把孩子定義為了什麼樣的人。   比如,一個脾氣特别倔強的孩子,在有些父母眼裡,就是一個“意志力堅定的孩子”,而在另一些父母眼裡,就是一個“不服管教的刺頭孩子”。   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把孩子當做什麼樣的人來對待。   因為父母的評價是孩子認識自我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窗口,孩子們在确定個人發展過程中,會天然地從父母這種“過來人”身上獲取參照信息。   因此,父母的期待就成了孩子早期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影響源。   倔強這個特質,父母認為好,那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是優秀的,他就會為了成為一個意志堅定的孩子而努力,也會更自信、陽光,更願意變好。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頑劣的,那孩子多半也會自暴自棄,變得不那麼好,甚至自己都讨厭這個擰巴的自己。   發明家愛迪生大家都知道,愛迪生小時候特别喜歡拆東西,就連老師都忍不住控訴“讓孩子改改這個毛病吧”!   但愛迪生的媽媽不以為然,她覺得這是孩子的愛好,更是孩子與衆不同的優點。   也正是在媽媽不斷地鼓勵下,愛迪生才成為了對人類貢獻非常大的發明家。   然後是裝為。   孩子不斷接受父母的“定為”信息,似懂非懂的他們會奔着父母的期待去行動。   我小時候就是總被誇是我們這個胡同數學最好的孩子,在碰到比較難的題時,其實我有時也懶得去算,但一想到“我可是胡同大小孩子中數學最好的人”就不自覺的想要争一口氣,非算出不可。   當我越來越投入這種狀态,收獲的肯定也就越來越多,大家都在說“這孩子最喜歡解數學題了”。   當孩子時時都能聽到同一種肯定,比如“我就說他特别有主見吧、我就說他特别愛幹淨吧。”   這種肯定越多,孩子的勁頭兒就越足,即使不是真的,假裝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最後變為,孩子裝着裝着就慢慢形成一種行為習慣。   比如CC歡歡姨,一路走來,就認定了,自己是個蠻有繪畫天賦的孩子,而我,一路走來,就認定,自己是個蠻有數學天賦的孩子。   這是學習層面。性格以及行為,也是一樣。   有些人被誇愛幹淨,長大也就變成了一個特别愛幹淨的大人;有人被誇特别包容,長大也就變成了一個不愛計較的包容性子。   因為習慣,他就覺得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這種就是他本來就有的狀态。   他就真的變成父母期待中的人了。  
03   期待也要講究方法和度   人都是具有向上性,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好。   父母傳達期待的方式也很重要,高期 待不等同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如果是這種期待,我們還是要控制下自己對孩子成功的渴望。   因為過高的期待會帶給孩子壓力,無形中給孩子很多壓迫感和焦慮感。

“我必須這樣,不這樣就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了”。

我們的期待應該作為孩子向好發展的指路燈,而不是将孩子逼上懸崖,讓孩子必須按着這個路走,不然就将他摔得粉碎。
  我們的期待需要做到這兩點:   1)應該是基于現實的,是孩子目前跳一跳就能觸到的高度,而不是一步登天那樣的終極夢想。   “你真的很擅長做這種數學題啊/真的很擅長背詩啊”,而不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一百分”。   最近又找到CC的一個可以放大的點,野路子輪滑自學了幾年,學校社團選拔,被老師放到前面做示範,我們就可以“騙”她——你真的是個擅長輪滑的孩子呀!  

  2)應該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想象中的好形象為中心。   不能咱想啥,就強行輸入,而是基于孩子的特點,先發現興趣,再放大能力。   按照孩子的能力/性格去發展期待,而不是讓孩子按着父母的期待去發展不擅長的能力/相背離的性格。   隻要父母願意,再差的孩子也能找到閃光點,需要在養育過程中仔細觀察和感覺。   當你看到的都是孩子身上的光芒,那孩子一定會從我們的目光中看到閃閃發光的自己,孩子也一定會向着這個目标努力。   3)父母要創造條件幫助孩子放大優點
  期待也不是光動嘴就可以。   在孩子發展好的時候,去認可他,鼓勵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去幫助支持他,這是一種期待,更是一種信任。   我們給孩子無限可能的期待,也要接受孩子的局限性。   在孩子不足的、做不到的方面或時候,接得住孩子,接納他做不好的時刻。   在孩子人生中重要的節點上,父母是支持還是打壓,這可能會使孩子擁有不同的人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