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秘傳證治要訣類方》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關于慢性腸炎的事兒。
我手頭,有一張醫案故事。你看了以後,應該大受啟發。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年37歲,醫案記載姓鄭。
初診時間,是1992年的1月22日。
她什麼毛病呢?就是最近這半年來,總是跑肚拉稀。醫院給診斷為慢性腸炎,經用藥以後,效果不好。
怎麼辦啊?此人決定投中醫治療。
找的誰呢?是我昨天提到的,中醫大家陸芷青前輩。
陸師打眼一看,發現患者面色不好,兩隻手捂着肚子,神情疲憊苦悶。
仔細問,這才知道,患者現在是肚子冷痛,吃不下飯,每天得排粘液便大概三四次之多,什麼都幹不了,苦不堪言。
看舌脈,發現舌淡,苔薄黃,脈象細。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陸芷青前輩就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黨參30克,焦白術10克,茯苓10克,補骨脂12克,赤石脂12克,幹姜3克,炙甘草5克,黃連3克,鳳尾草3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一共開7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7劑以後,粘液便不見了,轉為溏便,冷痛現象緩解,但是依然腹脹納呆,飲食不香。
這時候,原方加谷麥芽各10克,煨葛根9克,荷葉10克,水煎服,繼續投7劑。
最終,患者腹瀉完全消失,諸症大大緩解。後來,醫家囑咐,用參苓白術丸合香連丸,善後調理,加以鞏固。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内容。我給你說完了。
其實,這個醫案裡的患者,代表着慢性腸炎患者中的一大群體,這就是脾陽不振,濕熱留滞。
啥意思?就是說,患者的基本問題,在于脾陽虛弱。但是在脾陽虛的同時,還夾雜濕熱的問題。
你看這個患者,面色少華,腹部冷痛,舌淡,脈細,這就是典型的脾陽虛,對不對?
再看,此人舌苔薄黃。薄黃苔主什麼?主熱啊。
脾,主運化。患者脾陽不足,濕邪就得不到化解。濕邪郁滞日久,患者就會生濕熱。脾陽虛和濕熱留滞的局面,就這樣同時存在于一個人的體内了。
這個情況,其實在慢性腸炎患者裡很普遍。久病,傷陽。腸炎日久,确實容易形成脾陽虛。而濕邪郁久,也确實容易化熱。所以,具備這個特點的慢性腸炎、洩瀉患者不少。治療起來,也比較麻煩:過于溫陽,則助長熱邪。過于清熱,又怕進一步傷了脾陽。
這個時候怎麼辦?就得想個辦法,既能改變患者脾陽虛的基本問題,還能順帶解決濕熱的問題。
千斤重擔,落在了一張方子身上。這就是連理湯。
你來看當時陸芷青前輩用的方子——、
黨參30克,焦白術10克,茯苓10克,補骨脂12克,赤石脂12克,幹姜3克,炙甘草5克,黃連3克,鳳尾草30克。
這裡頭,你記住,黨參、白術、幹姜、甘草、茯苓、黃連,就是連理湯。它其實是理中湯加上茯苓和黃連而成。
其實,中醫裡頭有兩個連理湯。理中丸加上茯苓、黃連,是《秘傳證治要訣類方》裡的連理湯。還有一個,是《症因脈治》裡頭的連理湯。後者,沒有茯苓,隻是理中丸加上黃連。
連理湯能幹啥呢?就是在溫補脾陽的同時,解決濕熱。理中丸,人參、白術、幹姜、甘草,能溫中祛寒,補氣健脾。黃連,恰好可以清熱燥濕。如果再加一個茯苓,清濕熱的效果更好。
所以說,連理湯用在這裡,是非常合适的。陸芷青前輩在這個基礎上,加入補骨脂、赤石脂、鳳尾草。其中,補骨脂善于溫補脾腎之陽,同時還能止瀉。赤石脂,善于澀腸止瀉。鳳尾草,善于清熱利濕。
等二診的時候,加入谷麥芽來開胃,增進食欲,加入葛根和荷葉來進一步止瀉。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在這裡,我想再和你好好說說連理湯。
其實,在中醫方劑學教材上,幾乎很少會說到連理湯。即便提到它,也往往是理中丸的附方,稍微介紹那麼一句。可以說,它的地位是次要的。
但是我覺得,這張方子是被埋沒了。因為它針對的問題,實在是多見,即患者脾陽虛弱,濕熱滞留。面對這個棘手問題,連理湯有攻堅克難之功。所以,無論是中醫從業者,學習者,還是中醫愛好者,都應該對它加以重視。
上面醫案中,陸芷青前輩對連理湯的運用,可以說恰到好處。患者的主要表現,十分典型。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研究、揣摩一番,盡量吸收。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好了。這個事兒,我給你說到這裡。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上一篇
辛亥日柱的男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