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中醫理論,讓中醫貼近生活,歡迎來到傑哥講壇!
随着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會經常無緣無故的出現手麻、腿麻、皮膚麻、臉部麻木的症狀。
很多患者,坐一會腿麻了,晚上睡覺時手臂麻木,有時甚至在睡眠中被麻醒;
特别是上個廁所,蹲一會,雙腿直接報廢,如針紮,如螞蟻爬的,不得已隻能慢慢的起身,站一會才能行走。
部分患者還會感覺皮膚變厚,變得緊繃繃,好像皮膚上面覆蓋一層“襪子”或“袖套”,反映遲鈍的感覺。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頸椎、腰椎壓迫血管神經也會,有的人認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會。
不可否認,頸椎、腰椎、心血管疾病也會導緻肢體麻木,但是頸椎、腰椎、骨病導緻的麻木,是持續性的,一般帶有酸痛感,或關節僵硬。
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可能一兩天,也可能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不是說你揉一揉,或者起身站一會就能緩解的。
如果你是半個身子麻木那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中風,往往有半個身子麻木的前兆。
除了那些常見的腦梗、糖尿病等誘因,還有一大病因,就是骨質增生。這增生怎麼來的,西醫認為這是身體老化的必然現象。
在中醫看來,手腳麻木,根本的原因在于氣血不活,氣血不通!正所謂,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氣血無法滋養四肢筋脈,所以麻木不仁。
人體隻有氣血旺盛,血氣才能運行流暢,氣血足則筋脈得養。
今天傑哥給大家帶來一個,清代名醫《陳士铎》的一張,專攻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引起的手足麻木的《助氣解麻湯》
助氣解麻湯:人參9克,黃芪15克,白術15克,半夏3克,麥冬15克,烏藥3克,當歸6克,柴胡3克,附子1克,荊芥6克,組成。
衆所周知,人參、黃芪、都是補氣的,人參大補元氣,可補五髒之氣,黃芪補衛表之氣。二藥合用,可内外兼顧,可通補一身之氣。
所謂,“氣為血之帥”我們生血、行血、攝血都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氣行則血行,氣足了血液也就能毫無阻礙地流動。
當歸是用來補血的,“血為氣之母”,血虛了、氣也會虛,所以人參、黃芪、當歸,三味藥,大補氣血,人體隻有氣血旺盛,血氣才能運行流暢,氣血足則筋脈可養。
白術,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一方面可以健脾去濕,因為脾虛容易生濕生痰,濕與痰容易阻滞氣血運行。
另一方面可以使氣血生化有源,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之所以有些人的麻木總是反反複複,始終沒有根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脾胃虛弱,無法攝取營養物質。
說完白術再說,麥冬和半夏,麥冬生津滋陰,一方面配合白術健脾祛濕,半夏燥濕化痰,白術可健脾燥濕,而不傷津液;接下來就是烏藥了,烏藥順氣降逆,散寒止痛,通邪滞諸氣。可以把體内邪滞之氣打散,還可助氣血運行。
附子和柴胡,附子,是一味大辛大熱的藥,能溫心陽,益脾陽,補腎陽,特别善于走竄,能通行十二經,哪裡陽氣不足就往哪裡走。
水遇寒則凝,凝則滞,滞則瘀!人體氣血也是如此“血逢寒則凝,遇熱則行”,附子就好比太陽,能溫通人體氣血瘀滞。
柴胡能疏肝,因為肝藏血,肝主疏洩,肝主四肢末端。
柴胡又能升陽舉陷,升發脾胃的清陽之氣,因為氣屬陽,脾主升清,如果脾不能升清,那脾氣自然就會下陷。
最後一味荊芥,荊芥辛散,能清頭目,是一味風藥,能解表,能引藥上行,同時也是血藥,能活血。
荊芥引藥上行能讓臉部氣血充盈,解除臉部麻木,能解表,把氣血帶入皮膚表層,改善肌膚麻木如螞蟻爬。
如此一來,該補的也補了,該通的也通了,氣血也充足,陽氣也有了,肢體麻木自然就解除了。
溫馨提示:本号意在傳播中醫文化,文中提到的中藥方子,僅供學習交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