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許多家長陷入的教育誤區: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句話放在國内國外都沒有任何問題,但很多家長将培養二字理解錯了,也用錯了。

教育是傳授技能、方法和經驗,而不是單純灌輸知識。

灌輸知識可能會在短期内帶來最直接的效果,這非常符合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方式——快速教育,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好的工作崗位少,那麼内卷必然嚴重,這就導緻了許多中國家長開始出現教育焦慮。

家長們并不是自己去和别的家長比,而是讓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比,評價标準就是卷面分數、成績、學校、工作、薪水。

一旦孩子們之間出現差距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出現焦慮,就會盲目地采取措施來應對焦慮。

為了在極短時間内縮短孩子之間的差距,直接灌輸知識比教會孩子自己如何學習,效果更明顯。

家長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孩子們做什麼不做什麼,都在家長的監控當中,“該學習了”、“該練琴了”、“該背書了”、“你在磨叽什麼呢?”、“你不知道現在該幹什麼麼?”。

家長認為隻有将教育“标準化”、“軍事化”、“可控化”,隻有這樣孩子的學習才能穩步前進,這就相當于将孩子當成了可控制的機器人,一切行動聽指揮,完全服從家長的指令。


孩子逐漸喪失獨立自主能力

這樣的教育或許能使得孩子取得很好的成績,也能有很大概率考上好的學校,但在父母長期的控制下,孩子很少有自己動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幾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來完成的。

當孩子提出什麼建議或者想法的時候,父母覺得要麼這孩子想偷懶,要麼認為這麼小的孩子能有什麼好的建議,通常得到的都是一票否決。做任何事情,想任何問題都必須要在父母的控制範圍内,如果一旦孩子做的某件事超出了父母的控制單位,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是不是叛逆了?

也就在這個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主能力被家長的所謂的“愛”和“為了孩子好”給抹殺掉了,隻剩下一個缺乏自主能力,缺乏主動思考的做題機器。

孩子們覺得他們的自信心根本不是來自身,而是來自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很單一,就是看成績,成績好了那就說明這孩子沒有辜負自己的一片“用苦良心”,可一旦孩子成績差了,或是沒有達到預期目标,那麼父母就不開心了,他們肯定認為孩子最近學習沒有用功!那麼等待孩子的就是更加嚴厲的指責和控制!


不僅僅是家庭,學校也在控制學生

學校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标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

我們來看一下學校的定義,裡面明确定義到學校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标的,但現在看一看學校的教學目标和教學手段:

1、學校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升學率。

2、學校裡的競争壓力大,猶如在社會一般。

3、師生間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同學間充斥着競争與猜忌,純真的友誼慢慢消失不見。

4、給學生評定“好”、“壞”之分,而評定标準就是分數,一些品德兼優的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往往會被定義為“壞”學生,在這種氛圍之下,學校很容易培養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

5、學生經常被否定,卻很少得到贊同,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個隻知道學習、聽話的傀儡,讓我們喪失了很多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我們懦弱,沒有創造力,自卑的性格。


教育,不是填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

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在家裡就開始被教育走路,被教育說話,在學校裡被教育寫字,被教育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繪畫音樂,然後好不容易熬到畢業,我們還要被教育如何工作,你以為這就完了,組建自己家庭後,我們還要被教育如何養育子女。好像我們一生都在被教育!

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教育不是将一個水桶裝滿就行了,因為水桶裡的水遲早有一天會被用完的,我們的教育目的是教會孩子們如何自己去灌滿水桶。

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如何思考,然後自己探索生活的種種可能,而不是像個機器人一樣被各種灌輸,不然這樣我們的技能隻能是在前輩的基礎上原地踏步,沒有創新就沒有突破。


言傳身教

我覺得理想的教育的方式就是言傳身教,家長一面口頭上傳授,一面行動上以身作則,言語和行為都要起模範帶頭作用。

然而現在很多家長,往往隻能做到言傳和不能做到身教。讓孩子學習,家長隻是下達命令,但究竟怎麼學,如何學,家長自己也是一頭霧水,索性下達學習命令後,自己在旁邊看手機玩遊戲,這樣的言傳身教還不如不教。

家長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總是一副說教者姿态,但自己的行為确實給孩子起到錯誤的示範作用。就好比一個人抽着煙對自己身邊的人說“禁止抽煙”一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