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要面對多少陷阱

“我真的撐不下去了!”

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孩,在節目裡痛苦又無助地說:“我做了二十幾年聽話的孩子, 聽爸爸的話,聽媽媽的話,可從來沒有人願意聽聽我的心裡話。”

小時候,爸爸把她的玩具随手送人,對她說:“聽話,不然爸爸面子上過不去。”

高中文理分科,媽媽要求她選理科,對她說:“聽話,這是為了你好。”

畢業之後,她隻是用自己的工資想買台相機,媽媽卻說:“聽話,把錢存着,用手機拍是一樣的。”

她也一直以為隻要她聽話,真的可以像爸媽描繪的未來一樣,順遂美好。可是最後她發現,她越來越找不到自己了。

我隻是想成為你心中最聽話的小孩

小時候要聽話、不吵鬧,長大了要聽話、按照父母規劃的路走。幾乎每個家長都在對孩子說“要聽話”。

可是父母好像忘了關心,孩子是怎麼想?

想要獲得大人的喜愛和誇獎

小時候,我跟媽媽出門逛街,我指着路邊的玩偶說:“我想要。”

媽媽說:“小孩子别亂要東西,聽話。”

第二次跟媽媽逛街,媽媽問我:“有想要的嗎?”

我說:“沒有。”

媽媽滿意地說:“嗯,真乖。”

其實我一直記得那個可愛的玩偶,但我不會說出口了。

我以為“懂事”和“乖”,是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我想要得到大人們的肯定,也想要得到他們的喜歡,所以,我很“聽話”。

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藏起來,努力做出“乖巧”的模樣讨人喜歡。

敬畏、懼怕父母

對于更多孩子來說,父母也是“權威”的代名詞。

從小就聽的那句“你要好好聽話”,是權威的家長給到孩子的指令。

每一次孩子的請求、孩子的任性,都被父母用“聽話”來壓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請求、不敢任性了。

面對父母的幹涉和壓迫,孩子隻能一次次的妥協和順從。

在某種程度上,父母和孩子成為了“敵人”。

那些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麼樣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你周圍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麼樣?”

裡面的評論讓人看了心疼不已:

“不會拒絕”、“讨好型人格”、“沒有主見”,這才是那些聽話孩子背後真實的自己。

希望孩子聽話沒有錯,但如果養育一個“完全聽話”的孩子,随之而來的也是數不盡的問題。

養成膽小、怯懦的性格。

之前有個地鐵視頻,看着讓人揪心。

中年男子地鐵上要求男孩讓座,大聲嚷道:“我比你大。”

一句話無果,便朝着男孩胸口猛踹。

面對這種暴力言行,男孩竟乖乖坐着,既不還手,也不求助。

有乘客拍下了這段視頻,并勸說男孩報警,然而男孩最終也沒有報警。

太過乖巧的小孩,小時候,不會反抗父母;長大以後,也很難反抗他人。

太聽話的孩子沒有自我

《無聲告白》中的莉迪亞一直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她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努力扮演着父母心中期待的樣子。

媽媽希望她當醫生,她就努力學習,盡管她很不喜歡;媽媽送她科學書籍,她笑着接受,盡管她内心排斥;爸爸喜歡她結交朋友,她就拿着電話說悄悄話,盡管電話那頭根本沒人接聽。

她的人生被剝奪、被控制。她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幫助父母實現願望,而她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

作者伍绮詩寫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是莉迪亞卻永遠都做不到了,她太聽話了,她太乖了,她已經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了。

所以,她走到了生命的盡頭,16歲的少女來到湖邊,一躍而下:死亡,也是解脫。

太乖的孩子不會拒絕、沒有自我,這樣的人生尋找不到意義。

童話大王鄭淵潔從來不和孩子說“你要乖,你要聽話”,他覺得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聽話的人等于培養奴才。

不要讓孩子成為隻會聽話的“傀儡”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能夠擁有為自己人生做決定的能力,而不是成為一個失去自我、隻會聽話服從的”傀儡“。

面對生活的困難和人生岔路口,父母應該鼓勵和幫助孩子,讓孩子獨立思考、直面挑戰,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學會“退出”也是很重要的一門課題:尊重孩子,讓孩子獨立成長。

家長怎麼做,才能正确培養孩子,讓孩子獨立成長呢?

孩子不聽話時,不要大吼大叫

沒有家長喜歡孩子唱反調,尤其當衆的情況,很多家長會覺得沒有面子,從而忍不住大聲呵斥,隻為了立刻制止孩子的“任性”。

但冷靜地想一想,你是在責備孩子的任性,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


孩子在3-6歲這個年齡段,處于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他們挑戰權威、挑戰規則,恰恰是為了尋找自己跟其他人的不同點,這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體現,也是這個階段裡非常正常的行為方式。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不要大聲呵斥他,耐心引導溝通,多聽聽他内心的想法。

站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尊重對方

其實,很多家長想讓孩子聽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相信孩子。潛意識裡覺得孩子太小就不算“人”,他們能懂什麼?甚至在孩子内向自閉,不會表達自己的訴求後,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培養了個乖孩子。

蹲下來,把孩子當作“大人”來對待,不要妄圖支配孩子的人生。

就像黃磊曾說過:“我從未把多多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和想法,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大膽嘗試,允許犯錯

沒有孩子不“犯錯”,但家長對待孩子犯錯的方式卻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家長的态度導緻孩子不敢犯錯時,孩子就不會再去大膽的嘗試了,最後孩子成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這樣的“乖”孩子卻失去了挑戰的勇氣。

其實“犯錯”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将錯誤轉變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我們父母應該為孩子指引一個方向,設置一個範圍,在這個方向範圍内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獨立成長。

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成為家長的複制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