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
讀完《怎樣讀書》一書,受益良多,先賢的經驗今始見,真的相見恨晚。
在我的學生時代,沒有任何老師推薦此書,也沒有老師傳授此書中的讀書方法,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若能精讀此書,于學習多有助益。
家長也應抽時間精讀此書,于己于子女皆有百利。
自古,為人父母者,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現如今,父母無不希望孩子拿高薪、住豪宅。
無論古今,讀書,可能是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
世人皆欲求大富大貴,而求富貴者多,知富貴者少,把富當貴者絕非少數,以“大學生不如中學畢業的打工者掙錢多”為由站隊“讀書無用論”者,可能都是認為“有錢就是貴人”的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要生存,逐利掙錢是正常的,然而 過猶不及,太多人把錢的位置擺得太高,急功近利,雖有所得,卻不是最多,且難能長久。
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這是世人盡知的常識,可是地球是圓的,平常認為的直路,實際上都是弧線;
中國上海與美國舊金山,幾乎在同一緯度上,兩地的最短距離,首先是連接兩地的直線段,但人不會為了走這個最短距離,去修一條跨海隧道;其次是兩者的連接兩地的緯線,實際上無論輪船還是飛機,都不沿緯線航行,往返路線也不相同;
高速公路和長隧道的造價都很高,但兩者都不是筆直的。
目标或許就在眼前,但直連目标的路,往往不是最高效快捷的。
錢多為富,識高方可稱貴。
富是貴先鋒,貴是富根宗。
無富貴難至,有貴富難窮。
富不過三代之家,皆重錢而不重個人修為者,曆來虎父犬子者數不勝數。
欲提升個人修為,唯讀書一途。而在目前中國,讀書更多是被當作一種工具,為考試學習,為升學讀書;離開學校後有讀書習慣的人少之又少,富而不貴者比比皆是。
腹有讀書氣自華。
世人皆知讀書好,卻多有不知如何讀書的。
《如何讀書》一書,集百年前各教育大家之讀書方法論,下面與大家分享我的個人見解與觀點。
讀書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文科要背文章、語法,理科也有需要背的,概念、定義、定理、公式等;
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要有懷疑的精神。
現在逐漸進入大語文時代,中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越來越多,正是胡适先生提倡的“博”,但在我接觸的不多的中學生裡,大多把課外閱讀當成任務而胡亂應付,能認真閱讀的很少,會主動去思考懷疑的,更是少之又少;
疑和問是對知識的消化過程。不疑不問,如吃盡山珍海味而不消化,自然得不到健碩的體格。
在此推薦《吳閑雲品西遊》一書,作者對《西遊記》的懷疑進行了充分、合理、邏輯嚴密的論證,證據皆來自原著,并非來自其它神話小說,對于原著或電視劇中看似不合理之處皆有合乎常理的解釋。也許吳閑雲的觀點不是作者吳承恩的本意,但其懷疑并合理論證的态度非常值得學習;
《紅樓夢》我看過三遍,隻記住了幾個人名,記住的故事情節寥寥無幾;自十年前看過《吳閑雲品西遊》後,至今依然能記住并複述小說中的主要故事情節(高中時看過一遍原著);
“隐藏在《水浒傳》中的幾條暗線”也是一篇視角獨特的懷疑并論證的文章,也頗值得一看;
我是物理老師,在理科上,在背基本理論、概念等的同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并嘗試去回答,就像前面的光學,打破砂鍋問到底,發現最重要的隻有兩句話;
滬教版教材物理八(上)中對力的定義是:“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而這個定義嚴格來說是錯誤的,比較人教版的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就容易發現前者是把物體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合稱為力,即A對B的力與B對A的反作用力,在人教版定義中這是兩個力,而按照滬教版定義,這兩個是一個力;
同樣是滬教版教材,對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是:“物體沿直線運動時,如果在相等時間内通過的路程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直線運動”,這個定義嚴格來說也是不對的,應該是“物體沿直線運動時,如果在任意相等時間内通過的路程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直線運動”,意思是無論時間間隔是1秒還是1小時,隻要時間間隔相等,通過的路程就相等。而人教版的定義很準确,但前面的例子并不嚴謹。
疑的目的是為了釋疑,用學過的知識去解釋和分析,清楚對為什麼對,錯為什麼錯,這樣在做題的過程中,才會清楚每一步需要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每一步都符合理論,自然也就做對了。
物理,包括數學和化學,都是非常嚴謹的學科,初學者不可能做到處處嚴謹,但要有這種意識,表達時要盡量科學、嚴謹、規範,不能引起歧義。
學光要多畫光路圖,學力要多做受力分析,學電要多畫電路圖,這就是“手到”,在之前的光學講解中,看似很難的題目,都逐漸在規範的作圖中土崩瓦解。同樣,對于一時沒思路的幾何題,按照題意把圖規範地畫幾遍,再把根據題意能得到的簡單結論和為了求解需要知道的條件寫下來,往往别有收獲。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大,能少學就少學,不考的就不學;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尤其是理科,知識點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讀一書則不足以知其書,同樣如果不考的知識點就不學不看,看似節省了時間,但很可能增加理解和掌握考點知識的難度,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得不償失;
博為參考,讀的相關材料越多,越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提高運用能力;中學生不會覺得小學的難題難,根本原因是中學生知道的東西更多,思路更廣。
有些家長或學生認為文科生,不用學物理化學,數學也可以覺得簡單些。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物理化學比較側重于運用,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現在的經濟學和心理學,也需要大量的建模和定量分析,擁有紮實數理化基礎的文科生,如虎添翼,在大學的學習中更順利。據說經濟學專業的碩博導師,非常青睐有理工科背景的學生,看重的就是理工科學生紮實的數理化基礎和較強的定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蔡元培先生的經驗就四個字“專心”、“勤筆”,都是提倡高效學習的。
人不學,不知道。
有疑有問,才能快速理解和正确應用,越到高年級越需要如此;而在低年級時要盡早去學習并掌握這種學習方法。
以物理為例,初中内容少、難度小,學習時間長,可以邊學邊鍛煉“疑問—分析—解答”式的邏輯學習方法,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在為應用打基礎,學用結合,可以避開很多學生學理論隻是學理論、做題時卻不會用的情況;
到了高中,内容多、難度大、進度快,但開始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也不晚,因為它是可以遷移的,在物理、數學和化學的學習中都可以練習;
到了大學,難度更大、進度更快,一節課講十幾二十頁内容也很正常,如果還是靠死記硬背,連應付考試都難,更不用提靈活運用并解決實際問題了;
學習,興趣很重要,沒有可以培養,學得其法才能寓樂于學;
環境也很重要。
父母是成年人,熟悉社會生活的各種規則,而孩子出生時是白紙一張,無善惡,無好壞,無對錯;剛開始隻會模仿,行為皆随興而至,所以家長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供孩子模仿。
對于孩子的反常行為,要盡量通過溝通了解其原因,然後再通過講解釋疑,而不是以家長的權威強行禁止和約束,強行禁止和約束可能立杆見影,但後患無窮;因為孩子心中的疑問沒有得到解決,不知道為什麼錯,也不知道為什麼被禁止,為了避免被暴力對待會選擇隐忍,但不免埋下反抗的種子,日積月累,小學反抗不了,當父母在武力上不再占據絕對優勢時,初中可能會反抗,高中更可能反抗,大學或者走入社會一定會反抗;
暴力壓制猶如核武器,用來威懾是極好的,如果用于實戰,那麼就一定是兩敗俱傷、沒有赢家。
而從小就和孩子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多為孩子釋疑,是一個先難後易、讓孩子受益終身的事;當孩子養成了敢疑敢問敢刨根問底的習慣後,對學習大有裨益,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一定是出類拔萃的;
曾經接到一個初二的學生,開始時校考91/100,大概兩個月之後,學生媽媽說“成績有點兒下降”,一問考了89分;
另一個初三的學生,平時做題很好,正确率很高,在學校用曆年模考卷測試都在85分以上(滿分90),但中考前心态很不穩定,最終中考隻有81分;
再一個進到初三就沒考過80分的學生(滿分90),隻跟我學了一個多月,大概七八次課,數學計算也不好,對中考也沒抱太大希望,結果中考85分,超級開心。
正如李公樸先生所說:無論做人做事,若有了怕失敗、怕困難的觀念,一定不會成功。不怕摔的孩子才能最快學會走路。
學習也是一樣,做錯題是正常現象,做錯了知道為什麼錯、不再犯同樣的錯就是進步;
考必滿分或頭名,未必是好事,不犯錯就不知道弱點在哪裡,畢竟才盡的江郎随處可見;
家長太在乎孩子的成績,會讓孩子不敢犯錯、害怕犯錯、不自信,看似為了孩子,實際上是以“真愛”的名義施行深深地傷害;
其實第一個學生,性格開朗、思維敏捷,但他的母親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種下了不敢犯錯、害怕犯錯的種子,對孩子潛在的的影響,是好是壞,隻有孩子知道。就像文章開頭所說,“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是最淺顯的道理,但實際上,最容易發現的路線卻往往不是最優選擇,甚至根本就不會被選擇,而在孩子的教育中,往往最容易發現的路最容易被選擇。
學以緻用,如果隻是在課堂上學、在做題時用,所得終究有限。
中學物理的研究對象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随處可見各種物理現象,不斷地嘗試用學過的理論去解釋,思考不同現象的原因,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隻有無能的将,沒有無能的兵。
現在的孩子,基本不存在智力上的差異,而同學不同成績的現象,父母、 老師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長期持續的過程,遠非餓了吃飯、渴了喝水那麼簡單;
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學習這個社會的準則,而父母(或長期照顧者)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對象;父母溫賢有禮,孩子随之;父母撒潑耍賴,孩子亦随之;
曾經有一學生家長,說孩子考藝術類,物理能考六七十分就可以了(滿分90),所以課上也不需要講太難。
明則易,不明則詭。
就像之前講的光學,看似很難的題都可以用很簡單的理論解決,那麼題是難還是易?
按中考易、中、難題比例8:1:1來計算,70分是學生用點兒功就能輕松達到的底線,而不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達到的天花闆;
一口吃不成胖子,學習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既然是學習新知識,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讓成績最差的初中生去做一位數的加減法,萬無一錯,但那不是學習;而不少家長卻剝奪了孩子犯錯的權利,就像不允許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一樣,孩子一犯錯,輕則動口,重則動手,而不去探索和解釋背後的原因,長此以往,孩子怎敢再去嘗試?不敢嘗試怎麼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能?學不好又怎麼會愛上學習?
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孩子本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父母卻以“成績差不能學難題”、“女生不擅長學理”等各種理由親自給孩子的成長蓋上鋼鐵澆鑄的天花闆,以至愛的名義給予最深的傷害。
難題可以不做,但不等于可以不學。在對知識點的理解上,能讓學生發生質的飛躍的,往往是難題,基礎題很難有此功效;
“重疾用猛藥”,具有極大的實踐價值,但前提是要用得其法,不考慮具體情況的生搬硬套,無疑于滅亡;
無論學生程度如何,做不出來難題都是正常的,但再難的題,根據答案理清解題思路也是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的,再遇到類似的題即使還做不出來,也不至于一疇莫展,如是再三,難題也會慢慢變簡單。
記得高中時,很喜歡聽一些傷感的歌,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歌詞寫的很好,曲很好聽;到了大學,覺得自己一個男子漢,應該再也不會掉眼淚;
畢業後來到新的城市工作,方圓千裡内沒有一個朋友,自己曾蒙着被子哭過不止一次;
工作幾年後,再也不敢聽傷感的歌,才發現“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是真的;
書中、影視劇裡,經常有人在最開心的時候哭,在最傷心的時候笑,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原來也是真的;。。。。。。
沒有類似經曆的感同身受,最多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有些路,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的,就算是坐高鐵飛機,早晚也得讓孩子自己進站上站台;想讓孩子學會走捷徑、學會解決問題,命令式的“你要這樣做”、“你得那麼辦”恐怕難遂所願,如果能給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為麼做是對的”、“為什麼那樣辦更快更好”,往往事半功倍。
風雨之後見彩虹,就像肌肉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被撕裂、再被修複的過程一樣,不經曆撕裂的痛,就不可能練出健美的肌肉。
學習就像吃飯,需要一個消化的過程,吃餅食肉抗餓,身體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肉和餅的營養;
不同的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周期也不一樣,可能一個小時,可能一天,也可能是一周;你的孩子經過周末的補習對新知識的掌握更好了,可能是補習的功勞,也可能是孩子經過消化吸收剛好到達了那個程度,孩子是學習的主體,不要輕易把學習的功勞給到别人;
活到老,學到老。可是沒有人說活到老,上學到老。
到學校學習的目的是獲得學習能力,并最終脫離學校;
補習的終極目的是提高學習效率并脫離補習。
一天隻有24小時,把補習的時間用到其它有意義的事情上,比如看一些好書、學一點兒音樂美術等,對學習的助益可能比補習更好!
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一個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物理的學習方法,暑假預學壓強,就可以順利解決80%以上的模考壓軸題,其中一半以上可以不打草稿地直接寫過程,至少在壓強方面,開學後不需要每周都補習,但在教育機構裡,是不可能勸學生不來補習的,于機構于已有利可圖,于學生是浪費時間,于家長是浪費錢,于我心中有愧。
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營造良好的适合學習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平等溝通,鼓勵孩子提問并追求答案,給予孩子犯錯的權利和空間,和孩子一起探索,在不遠處,将湧現美景藍圖!
下一篇
古風線條畫,驚豔到了極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