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方子,散寒化濕!治療寒濕入筋,手腳無力
為什麼手腳沒勁?我用一個真實的醫案給大家說說吧。看完應該是有些感觸。
有這麼一個48歲男子,他是一名教師。
這人就是有間斷性手腳無力。這個情況持續了多久呢?持續了20年。
大概在20年前的一個冬天,他出遠門,上世紀70年代,沒有交通工具,要走很遠的路。于是,走了很久,中途很累了,就休息一下。他找了一個陰寒低窪的地方坐下來。坐了小半天。等休息夠了,繼續趕路。
但他沒想到,就是這一次休息,卻讓他在接下來的20年裡怪病纏身。
什麼病呢?
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連續一周或者十多天手腳乏力。一年裡能發作好幾次。發病時拿筷子都拿不了。同時,雙腳和雙腿也無力,甚至站都站不起來。
除此之外,一年四季還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發涼等症狀。而且日益嚴重,畏寒怕冷。但是,關節不疼不腫,也沒有四肢肌肉萎縮。檢查也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患者20年間求醫無數,都沒有結果。
這到底是什麼病啊?連檢查都沒問題,又無法醫治。
後來,他聽說中醫治療可能會又用,于是,他求中醫試試。
刻診,見患者脈象沉細而略遲,雖然是夏天,但是依然穿着厚衣厚褲。兩手兩腳都不出汗。
了解到情況後,醫家開了張方子——
結果,患者在服藥七劑以後,感覺周身舒适多了,手腳心開始出汗。這時候,肉桂和白術加量,繼續服用4劑。服用後,患者感覺四肢關節溫熱,手腳開始有力。
就這樣,醫家遵原方又稍作加減,繼續服藥14劑。最後,患者諸證悉平,生活基本恢複正常。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把。
他的一切緣由,就在于患者20年前的一次久坐休息。
你想,大冬天穿那麼多,走路遠行必然有汗。勞累休息的時候,所處之地低窪陰寒,陰涼。于是,寒邪和濕邪就跑到身體裡去。
寒邪阻滞氣血運行,就會導緻寒凝血滞。寒邪影響津液輸布,就加劇了痰濕阻絡。這些因素又令肌肉失養,于是形成間斷性的乏力、痿弱。
患者關節怕冷,四季不離厚衣厚庫,原因在于他的身體,始終為寒邪所傷;寒濕之邪,一直在四肢經絡中盤滞;氣血無法濡養肌肉。
這個時候就要散寒邪、化痰濕、補血養血,溫通血脈。
我們在來看看當時醫家的的方子。——
這個方子,其實是,陽和湯的加減。它是一張外科用方,可以溫陽補血,散寒通滞。
結合醫案分析,炮姜、肉桂、鹿角膠、補骨脂溫陽。熟地養血。白芥子、絲瓜絡化痰散結,通行經絡。麻黃散寒,引陽氣入肌表。
在這個基礎上,配秦艽、透骨草祛風除濕,通四肢經絡,配蒼術和白術,燥濕化痰,增進氣血之運化生成。
如此,患者體内陰寒得以驅散,痰濕得以化解,血脈得以溫通,四肢無力的現象自然就改善了。
這就是一張因感受寒邪,造成痰濕阻滞、筋骨失養的案例。
如果,四肢發涼、無力、關節怕冷,我們可以考慮運用陽和湯。
使用此方的辨證要點:脈沉細和遲細,舌淡苔白,口中不渴。
現代中醫臨床常用它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坐骨神經痛、肩周炎等。這是一個基本思路。
大家以後注意:
夏季千萬不要貪涼快。尤其是在汗後,不要低溫刺激,最容易導緻寒濕入體、痰濕阻痹,形成四肢筋肉關節方面的疾病。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本文僅供參考、學習,不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