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無為練拳 松中生動

無與有是一對陰陽關系,一對哲學概念。“有”是事物的硬件部分,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有形實體,是容納和保護無的結構。“無”是事物的軟件部分,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又實實在在地存在,是事物不可缺少的内涵部分。如一個碗,有瓷做的碗底碗壁,有形有相,是有的部分;同時又有碗壁所包圍的空間部分,無形無相,是無的部分。“有”的部分是常人所熟悉、所重視的;“無”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往往被人忽略。其實,有是無的存在條件,無卻是有的存在價值。如果不存在無的部分,有的部分也就沒有價值了。人們之所以要制造碗底碗壁這個“有”,就是為了要得到中間的那部分“無”,用無來容納美食。如果制造出來一團實心的瓷圪垯,沒有中空的“無”,不能裝飯,那這個“有”也就沒有碗的使用價值了。

就太極拳而言,“有”指有形的肢體動作,“無”指無形的神心意氣。有是無之舍,無是有之帥;有中含無,無中含有;有能生無,豐滿的神韻中表達着心底的湧動,這就是有中之無。思想意識雖屬無的範疇,但如果心猿意馬、刻意努力、故意賣弄的思想填實了腦海,就是無中之有了。

無為是用無的思想指導行為。無頭不是不為,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行為哲學,是一種行為方式,是順從客規律的自然而為。無為是教人清心寡欲、靜心松體、不急不躁、順勢借力而為;是教人放開胸懷、放大意識、立體思維、尊重客觀規律、避免主觀片面;是教人順天時、合地利、應人和,以最小的付出,收獲最大的效益。

無為和無極都是道家思想。無極的外延更廣涵蓋了天地人間的萬事萬物,而無為隻是就人的行為意識而言。無極生太極的理論用于太極拳就是無為生松動。在拳中,無為的行拳意識對于松動,就像陽光、雨露、空氣、土壤及适宜的溫度對植物種苗的作用,是适于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是促其種子萌生發芽的必要條件。在無為的心理環境中行拳,開始于體内一點的松動就是無極生出來的太極。一點的松動擴散開來,分出虛實,到達手腳,形成動作,就是太極生陰陽,就是太極“分則陰陽”。手腳的意氣收回腰腹之中,就是合太極,就是陰陽“合則太極”。在無極、無為的身心環境中,太極生陰陽,陰陽合太極的無端循環過程,就是練“太極”拳的過程。

無為行拳,松中生動,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同軌迹、同方向的思想,都是從逆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入手做事;都是順應“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先求“物極”,再順“必反”,走迂回圓轉的運動路線,做深入紮實的過程積累,而後穩妥順利地達到目的;都是處雌守柔、避高就低、無欲無争、随曲就伸、不顯不露的應世策略。無為有利于解放思想、放開眼界、廣容博納、優化抉擇,從而達到無所不能為。放松有利于沉靜心境、平和氣血、提高關節活動量和肌肉彈性,增強生命活力,使練拳的各種效益最大化。練太極拳無為與放松的思想,與舍己從人、不丢不頂、沾連粘随、以柔克剛的搏擊思想是一緻的,是性命雙修的修煉思想。

無為練拳,松中生動的思想用于對敵,就是以靜待動、随人而動、後發先至;用于自我練拳,就是不要用力要放松,不要主動要被動。首先是身手不要主動,“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身手要靜靜地等着被腰腿推動。腰腿也不要主動,要靜靜地等着被松動,被放松引動,被地心引力引動。

放松就是把心沉下去,放開來,以解除緊張的心态;放松就是把骨骼順下去,把皮肉垂下去,把肢體放長放開,解除肢體的僵硬;放松就是使生命得到解放,回歸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天地,按照自己的身心需要和生理特點,憑着自身重量,順着地心引力,産生如水因勢而流似的太極拳運動。水是因為四周扶持力不全和地勢不平,憑着自身至柔善流的性質,借着地心引力而産生運動的。同理,練太極拳,肢體之所以有規律地運動,不是心力和體力地推動,不是加力,而是因為肢體的一邊向下放松;是因為減力,減弱了肢體一邊對自身重量的支撐力,造成“四周扶持力不全”,使身體重心産生一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不平衡。肢體對不平衡随覺而應,本能地及時做出調整,尋求新的平衡,于是就産生了自然而然的運動。這就是“偏沉則随”的道理。偏沉,就像開渠引水時向下挖地,東邊挖低一點,水就往東流;西邊挖低一點,水就往西流;是根據拳勢動作需要,決定哪一邊放松、偏沉,引動肢體按要求運動起來。太極拳就是這樣“挖”(偏沉)出來的運動,是通過放松解放出來的天然本性運動,是自身重量如水般地自然流動,而不是心意努力做出來的運動,不 是筋骨用力推拉搬扯出來的運動。太極拳信奉的是放松,是不用力;是減法,而不是加法;是挖法,而不是填法。即使是肢體的某些部位需要向上升舉時,也不要直接關注這些要升舉的部位,而應首先關注與之相對應部位的向下松沉,用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杠杆力或貼地流湧的浮力,将要上升的部位托舉起來。

現以42式太極拳“雲手”中的一段為例分析“偏沉則随”,看如何松中生動。

預備姿勢:左腳向左開步,腳尖内側着地成側虛步;右掌雲至身體右側,左掌雲至右肘内側。

動作1、右沉左踏。右側肩肋随腰胯向下放松(偏沉),其順作用力帶左腳跟踏地,右手稍落;其杠杆力使左手稍升。右側上下相合,左側上下相開。

動作2、馬步開裆。左肩肋随腰胯也向下松沉,上半身兩側均向下松沉的順作用力使重心移到兩腳中間成馬步,掌落到右胯側;其反作用力使左手雲至面前。

動作3、下沉上起。左胯腿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帶動重心繼續左移,帶動右手落至右胯前;其反作用力使左手雲至左前方。左側上下相開,右側上下相合。

動作4、左右對拉。左胯腿繼續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使重心充分左移,進一步左開右合;其反作用力使左手雲至身體左側,左臂與右腿自然伸直,反向對拉拔長;其杠杆力使右腳離地。

動作5、丁步翻掌。左側肩肋随腰胯向下松沉,其順作用力使右腳内收落地成丁步,使左肘垂墜,左掌外翻立起;其杠杆力使右掌上雲至左肘内側。

上例動作3和動作4為開勢。每逢開勢的行拳動力是實腳側下半身偏沉,其對全身的帶動作用是:以反作用力帶動同側上半身偏輕,以杠杆力帶動另側下半身偏輕,以順作用力帶動另側上半身也偏沉。上例動作1、動作2、動作5為合勢。每逢合勢的行拳動力是實腳側上半身偏沉,其對全身的帶動作用是:以吸引力帶動同側下半身偏輕,以杠杆力帶動另側上半身偏輕,以順作用力帶動另側下半身也偏沉。偏沉處受地心力向下拉而氣向下行,偏輕處受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托而氣向上行。上下兩力動搖重心,推動肢體産生運動。

放松不但是拳勢運行的需要,更是生命運行的需要。

人體是一台複雜的機器,機器的外在肢體運動是以物理力支撐和推動為主,但内在的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卻是以化學反應生成的能量推動為主。總的又是内在的化學變化支持着外在的物理變化;外在的物理變化促進或妨礙着内在的化學變化。促進就是養,妨礙就是傷。

人的生命過程主要是新陳代謝的過程,是經過化學反應生成并吸收新物質,分離并排洩廢舊物質的過程,是與大自 然能量交換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不能完全用意識控制,卻能通過身心的和諧狀态與科學運動給予助益,給體内的化學反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好環境于心而言就是靜,于體而言就是松,于理而言就是無,就是無極、無為。在創造好環境的同時,還應該通過以松靜虛無為特色的太極拳運動,為體内的化學反應提供一種生物電、催化劑性質的助力。通過太極拳動作與呼吸的配合加大肺活量,促進氧氣和二氧化碳氣的新陳代謝。通過肌體的開合伸縮,促進氣血流通,促進各組織各細胞内部的化學反應和新陳代謝。所以,虛虛無無、松松靜靜練太極的過程。就是養生的過程。養生就是讓生命休養生息,就是通過有制氧機和催化劑功能的太極拳運動,給生命提供最舒适的養生環境和最适度的養生助力,而不是用強力強為的方式消耗生命和損傷生命。練太極拳對生命是養還是傷的問題,馮志強先生做過最精辟的總結,大意是:松練為養,緊練為傷;柔練為養,剛練為傷;靜練為養,躁練為傷;慢練為養,快練為傷;圓練為養,直練為傷……總之,是像休息一樣練拳為養,像勞動一樣練拳為傷。

要養不要傷,首先要有正确的修煉思想。練拳不要總想着要練出什麼新功夫,要增長什麼新本領,于是就心生努力。太極拳要修煉的最基本和最高深的功夫就是“松”,就是松中生動,松着運動。練拳的宗旨不是要增加什麼,而是要練掉肌體上的緊張僵硬,練掉生活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要懷着避開生活喧鬧,擺脫生活困擾,卸掉生活壓力的想法練拳。要抱着去掉煩躁雜蕪之心,培養悠閑自在之情的從容态度練拳。要在心死神活、半睡半醒、有意無意、有拳無拳、無為而為的精神世界裡練拳。要相信并完全依從靜極生動、松中生動、無中生動、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合太極、太極歸無極的自然法則練拳。練拳要使肢體動作、神情抑揚、開合伸縮、剛柔虛實變化,完全植根于松靜無為的精神本體之中,使身心收放舒卷與宇宙争力相融,使内感外應與自然世界合拍,進入天人合一的太極境界。

再三強調無為練拳,是因為在有為的生活中養成了忽視無為的不良習慣。再三強調松中生動,是因為在緊張的生活中養成了努力用力的不良習慣。在生活中奔波操勞,有着具體的工作對象和明确的工作任務,精神集中,身姿呆闆,很難得到全面鍛煉。漸漸地,關節僵硬了,肌肉缺乏彈性了,腰頸增生了,四肢不協調了。這些都是對身心的禁锢,都是練拳要練掉的東西。但是,練掉這些禁锢又是個長期的任務,不是能在 短期内奏效的。特别是在開始學動作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比比劃劃的手腳動作,很難有精力考慮無為和放松的問題。

練拳分招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招熟階段的基本任務是練肢體動作,是把動作練準确、練熟練。懂勁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練松靜自然,練松柔勁。招熟和懂勁相銜接的一段時間内,不用費心想動作了,心身又還松靜不下來,思想最容易開小差。要盡量縮短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盡快用松填補身心空白。一練拳就要想着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這些都是放松的方法。等有感覺了,就往節節貫串方面練了。節節貫串是松意按着點線面體的順序從一點走到全身。每當重心移到了位要往回移,手腳伸到了位要往回收,或收到了位要往外伸的時候,即動作轉換的時候,要選擇身上最有引動作用和最有松意擴散作用的部位(如腰胯)先松(偏沉)。先松的部位像在靜水中投下了一石子,激起的水波一圈一圈地擴散到全身每個部位。松意擴散到哪裡,那裡就産生相應的運動。這就是開勢,是伸展。當放松的水波像海水漲潮似地擴散到肢體末端之後,又開始像海水退潮似地往回收。收就是合勢,是屈縮。

懂勁階段練松中生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松意在體内開始隻是斷斷續續地走動,漸漸地練到暢通無阻的節節貫串,又漸漸練成層層推動的水波浪。頭腦中有形、有相、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少,無形、無相、無為的成分越來越多。動作中做出來的成分越來越少,松出來的成分慢慢增多。在放松中,用意念提示、推動的成分漸漸減少,有意無意之間自然放松的成分逐漸增多。精神意識由統帥、驅動拳勢漸漸過渡為欣賞和享受拳勢。意念由重到輕,再到似有似無。肢體的自動化成程度越來越高,身心有感即應的靈敏度越來越高,真正達到了體内松意滿身走,外在肢體如水流了,就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了,就可以說“有形有意都是假,無形無意方為真”了,就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水平了,就開始進入神明階段了。

明明是在練拳,為什麼又說“拳無拳,意無意”呢?因為練拳時把意境放大,把意境放遠,把意識放淡了,隻覺得自己(又不像自己)在天地間蠕動、伸縮,如影飄忽,如風舒卷,如氣擴散,似乎占據了整個空間,沒有了軀體四肢的具體形象,沒有了肢體明确的邊緣界限,好像半融半化在空氣裡邊了。心中沒有了手、眼、身、法的具體概念,沒有了心意的引領或驅使,所以是“拳無拳,意無意”了。怎麼說“有形有意都是假”呢?如果頭腦中還有手、眼、身法、步的規範形象,說明心對身還有一定程度的約束和驅使,身心還沒有完全放松到自由自在的程度,還沒有提煉到純真自然的程度,拳中還有故意和有為的雜質,就是還有假。

在無為的思想環境中練拳,用松的聖水洗去蒙在心靈上的生活灰塵,讓心靈重放靈光,恢複天性;用松的神手解脫緊張僵硬對肌體捆綁的繩索,讓身心獲得解放,自由舒卷;用松的催化劑促進體内化學反應,充實新能量,淘汰廢棄物,煥發生命活力;用松的生物電流開動身心這架機器,讓身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規律和諧地運轉起來。這就是無為練拳,松中生動的神聖使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