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就是邊界感,也就是底線。
說話要有分寸,就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與角色,明确自己的目的,确定說話的方式,還要掌握說話的時機,分清場合,了解說話的對象,分析解讀對方的意圖,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此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對方感受到你說話有分寸。
一、搞清楚自己的身份與角色
說話之前,先要審視自己,了解清楚所處的環境。
先看看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當要表現出什麼樣的态度。
比如,領導帶你去一個飯局。除了領導,其他人都不認識。但事先領導告知,這些人都是同行業的精英。
在飯局進行中,領導讓你提一杯酒。
這時你就要明白,你的身份地位,扮演的角色,應當要表現出什麼樣的人設。
正确的做法是:你站起來,說:今天非常感謝領導今天組的局,才讓我有幸認識這麼多業界精英,我叫某某某,現在公司裡負責XXX,我借這個酒,祝在座的各位工作順利,事業蒸蒸日上。
再比如,這時酒桌上一個老總跟你說:“聽說你現在做得很不錯。”
你可以這樣回答:“那可不,都能跟您坐在一塊吃飯了。”
雖然自己身份不同,但不卑不亢,既能讓自己得到認可,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明确自己的目的
1、你想取悅他人,做法不一樣。有句話叫:見人矬壽,見物增價。
意思就是見面的時候,年齡要往小的說;看見别人的物品時,再往高了說。
比如你看起來30歲左右吧?實際對方年齡已經40出頭了。對方肯定高興,尤其是女性。
看見别人戴的手表,哪怕你一看隻值幾百塊錢,你也一定要往高了說:這表得大幾千吧?
2、你的目的是在大會上批判歪風邪氣,就不是要讓人舒服了。
很多人認為分寸感就是要讓人感受到愉悅。這不完全對。應當是能達到你的目的。
比如康熙王朝,有一段戲,就是康熙大罵群臣的。
他就需要在朝堂之上立威,樹規矩,批判歪風邪氣,因此就需要嚴厲斥責。
三、說話的方式
要根據目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說話方式。
比如你批評下屬時,對于自尊心比較強的,可以點到為止。對于那些性格比較直爽的人,則不宜繞彎子。有些人則要用三明治的溝通方式,有些則要恩威并用,既要用胡蘿蔔,又要大棒伺候。
再比如:
着急的事,慢慢地說。
大事情,則要條理清楚,把關鍵性的問題講清楚。
而對于小事,可以幽默地說。
那些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對于沒發生的事,就更不要胡說八道了。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特别是領導問你某某員工如何時,更要小心。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特别講自己得意的事情,盡量避開對方的痛點,比如别人收入比較低,你就别提自己最近做生意賺了多少錢,準備買什麼豪車。
傷心的事,别到處說。别人的事,小心說。自己的事,千萬别說。
四、掌握說話的時機
時機是什麼:該你說話的時候,一句不能少,不該你說話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能多,該說的無論如何都要說,你不說,就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造成不良的後果。你不該說的,你再想說,也不能說。
舉個例子,朋友兩人合夥開公司,但大家對于退出機制都不好意思提,後來在共事的時候,彼此之間遇到了問題,也都不好意思說,結果是問題越積越多,兩人的隔閡越來越大,最後終于大爆發,不僅合作不下去了,連朋友也沒得做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人認為,我這人就是直,有什麼說什麼。實話實說是真,但實話全說就是蠢。
五、注意說話的場合
比如,大家公認的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室,說的就是要注意場合。
再比如,有些人喜歡開玩笑,但不分場合,也不分對象。殊不知,每個人的底線都不一樣,有些人無所謂,也有些人在這個場合開玩笑沒關系,但換一個場合,他就不行。
開玩笑,對方願意開的那才叫玩笑。對方不願意的那叫取笑。
六、分析解讀對方的意圖,觀察對方的反應
說話時,要注意别人的反饋,同時也要解讀對方的意圖。不要傻不拉幾地自顧自地說。
舉幾個例子:
1、 你提了一個問題,别人給了一個模糊的答案,就不要再追問了。
一位不太解的同事,假如你問他小孩幾歲了,他說得模模糊糊的,或者幹脆避而不談,就不要再問了。大概率是别人有難言之隐。
2、不要強行分享
我碰到一個同事,你同他聊天,一聊就是兩三個小時,而且還意猶未盡。整個過程都是他一個人在那裡說,不管你聽不聽得進去,他隻管他自己說話。
到後來,見着他就找借口走掉,怕他了。
總之,要做到說話有分寸感:就要明白在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什麼場合說什麼話,什麼人說什麼話。
有話要說...